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蚊蠓刺叮骚扰的防护问题.方法使用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进行志愿者和现场药效试验.结果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对蚊虫驱避持效时间为60d,驱避率达100%;穿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的作训服,对暴露皮肤蚊虫刺叮的防护持效时间为60d,但只有10 d内有较好的效果,驱避率72.09%;穿药处理作训服,并在暴露皮肤涂擦驱避剂,对蚊虫防护效果更好,10 h内驱避率达100%.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对蠓虫20d驱避率达100%,对暴露皮肤蠓虫的刺叮具有显著的防护效果,15 d内叮咬率为0,20 d内叮咬率为2.78%.结论复方缓释驱避剂处理作训服有显著的驱蚊蠓效果,并在暴露皮肤涂擦驱避剂驱蚊蠓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R-301驱避剂化学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阐述新型R-301驱避剂的合成及其驱避效果;方法:驱蚊活性按GB/T 17322.10-1998规定进行试验,驱蠊活性用选室法进行试验,驱螨活性采用计算驱避率法进行试验;结果:7%浓度R-301对白纹伊蚊有效保护时间平均为3.80±0.86 h,100%保护率的时间为3 h,0.1%和0.3%浓度对德国小蠊1~10 d具有杀灭作用,11-46 d有驱避作用,驱避率均为100%。对尘螨的驱避率,其浓度为0.1%、0.3%和0.5%均为100%,R-30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TC)分别为0.125、0.25和0.01;结论:R-301驱避剂合成线路简便合理,对蚊、蠊、螨和菌具有生物活性,为一新型广谱的驱避剂,有开发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复方桉叶油素缓释驱避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制高效驱避剂.方法在实验室筛选最佳配方,然后在野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涂擦复方桉叶油素缓释驱避剂后,在14 h内对蚊的驱避率为100%;10 h内对蠓的驱避率为100%,11h后为92.8%,14 h后为82.6%.结论复方桉叶油素缓释驱避剂对吸血昆虫具有很好的驱避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验证不同驱避剂对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长角血蜱的驱避效果。方法本实验采用滤纸圈法测试了6种常用市售宠物驱避剂对幼蜱、若蜱、雌蜱和雄蜱的驱避效果。结果蜱虱消对幼蜱、若蜱和雄蜱均有较好的驱避效果,15 min内的驱避率保持在50%左右;相对来说,仅蚤敌对雌蜱表现出一定的驱避作用,15 min内的驱避率为17. 6%,其他5种驱避剂对雌蜱则没有驱避作用;而蚤敌对幼蜱、若蜱和雄蜱均没有驱避作用。福来恩对所有发育阶段和性别的长角血蜱均没有驱避作用。结论蜱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对驱避剂表现出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5.
两种剂型驱避剂驱避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试验测定 2种驱避剂的驱避效果及可否实际应用。方法 :人体试验法测定有效保护时间和有效保护率。结果 :皮肤涂抹驱避剂有效保护时间大于 8h ,固体悬挂式驱避剂有效保护时间小于 1h。结论 :目前 ,皮肤涂抹驱避剂比固体悬挂式驱避剂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驱避剂的生物药效测试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方法:Y形管测试法;结果:用其单独测试A、B两种驱蚊露产品时驱避时间分别为5h和6h,同时测试时则A表现得比B要强一些;用其单独测试C、D两种防蛀驱虫剂驱避率分别为100%和90%以上,同时测试时C也表现得比D强一些;结论:用Y形管驱避法能测试驱飞虫类和驱爬虫类驱避剂产品药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69个萜类化合物对小黄家蚁的驱避效果。方法荞麦种子浸液选择性生测法。结果在20mg/ml浓度下,69个萜类化合物有37个化合物驱避率都在60%以上,有22个化合物的驱避率达到80%以上,编号为4、5、16、17、21、28、30、38的萜类化合物驱避活性更高,驱避率都在100%,复筛时,发现这几个萜类化合物即使在5mg/ml也有很好的驱避效果,驱避率都在80%以上,5、16号化合物的驱避率为100%。结论编号为4、5、16、17、21、28、30、38的萜类化合物对小黄家蚁有很好的驱避活性,可用于蚂蚁驱避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9种市售驱避剂对埃及伊蚊的驱避效果。方法选择不同浓度及剂型的驱避剂9种,在实验室对埃及伊蚊进行驱避剂效果试验。结果驱避剂的驱避效果随着驱避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加。5%、10%、15%避蚊胺的驱蚊效果持续时间分别为4、5. 3、7. 5 h; 5%、10%、15%驱蚊酯的驱蚊效果持续时间分别为4. 3、4. 5、5 h。15%、20%、30%羟哌酯的驱蚊效果持续时间分别为7. 3、8、10 h。结论不同品种与浓度的驱避剂对埃及伊蚊表现出不同的驱避效果,有效保护时间总体上随使用浓度提高而提升,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相应的驱避剂。  相似文献   

9.
复方前胡挥发油驱避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高效驱避剂。方法在实验室筛选最佳配方,然后在野外进行效果评价。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一次灌胃,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在家兔皮肤上进行。结果涂擦复方前胡缓释驱避剂后,在14 h内对蚊虫的驱避率为100%;11 h内对蠓的驱避率为100%,12 h为86.8%,第14小时为78.3%。结论复方前胡挥发油驱避剂对吸血昆虫有较好的驱避效果,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用纯种芳樟叶酊配制出全天然的芳樟消毒液、芳樟驱螨液、芳樟驱蚁液、芳樟驱蟑液、芳樟消醛液等系列家庭卫生用品。其中芳樟消毒液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杀灭率为99.92%;芳樟除螨液的灭螨率为100%;芳樟驱蚁液对小黄家蚁的驱避率为100%;芳樟驱蟑剂对德国小蠊的驱避率为99.60%,对难以控制的德国小蠊具有理想的驱避效果,该植物源驱避剂的研发为蟑螂的防控增添了新的有效药剂;芳樟消醛液能迅速降低房间里的甲醛浓度,使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降低到0.1 mg/m3以下。  相似文献   

11.
蚊虫驱避剂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蚊虫是疟疾等烈性传染病的传播媒介,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控制蚊虫的摄食行为和虫媒疾病的传播,不断开发出化学合成和植物源的驱避剂,但由于驱避剂安全性、广谱性和高效性有待提高,经典的驱避剂面临挑战;随着对昆虫嗅觉系统研究的发展和驱避剂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的深入,近期发现嗅觉共受体激动剂VUAA1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驱避机制,以其相比经典驱避剂独特的优势,为昆虫驱避剂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将成为蚊虫驱避剂研究领域新的热点.该文对驱避剂的发展和驱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22种植物中筛选出对蚂蚁具有较好驱避效果的植物提取物,为制备高效无毒的蚂蚁绿色驱避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该研究以95%的乙醇和蒸馏水为溶剂,借助超声波提取,利用其对蚂蚁的驱避率来衡量植物提取物的驱避活性,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t检验,比较2种不同溶剂提取物驱避率的差异性。结果在醇提取物中驱避效果较好的植物有丁香、花椒、五味子和肉桂,平均驱避率分别为86.9%、83.9%、81.3%和91.2%;其次为石菖蒲、薄荷、檀香、地肤子、八角茴香及大蒜,平均驱避率在60%~80%;而蒸馏水提取物平均驱避率均在80%以下,较好的有五味子和肉桂,平均驱避率分别为60.9%和76.2%,其次为八角茴香、曼陀罗和大蒜,平均驱避率在50%~60%。t检验结果表明,2种溶剂提取物的驱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5%乙醇的植物提取物其驱避效果显著优于蒸馏水提取物;在22种植物源提取物中,不论是乙醇还是蒸馏水作为溶剂,均以肉桂提取物对蚂蚁的驱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评估30个萜类化合物对温带臭虫的驱避活性。方法滤纸浸液法。结果测试浓度为20mg/ml时,30个化合物中编号为2、4、11、12、19、28、29、30的8个化合物表现出了很强的驱避活性,在4个观察时点12、24、36、48h的驱避率均为100%。为了进一步区分这8个化合物的驱避活性,采用10mg/ml浓度测定时,这些化合物的驱避活性出现了分化。19、29、30表现出较好的驱避活性,在各观察时点的驱避率均达60%。研究进一步测试并分析了这3个化合物在等比系列浓度时的驱避活性变化。结论19、29、30这3个化合物具有作为臭虫驱避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种植物素辣椒素和肉桂酰胺对小鼠的驱避效果。方法采用驱避率评价其驱避效果。结果 辣椒素和肉桂酰胺均有很强的驱避效果,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驱避效果越强。投喂第1天,小鼠对1%3、%和5%辣椒素毒饵均有取食,驱避率分别为99.74%、98.66%、99.18%;第2天,小鼠仅取食少许5%辣椒素毒饵,驱避率为99.79%;第3~5天驱避率均达到100%;而8%辣椒素毒饵在5 d内对小鼠的驱避率均达100%。肉桂酰胺各浓度毒饵在投喂第1天,小鼠均有取食,其中30%肉桂酰胺的驱避作用最强,驱避率为99.09%;第2天驱避率达100%的有25%和30%肉桂酰胺;在第3~5天中,除第3天5%肉桂酰胺外,其余处理的驱避率均达100%。结论在实际防鼠工作中,考虑到成本和驱避效果,可推荐使用1%辣椒素与8%肉桂酰胺。  相似文献   

15.
7种驱避剂驱蚊效果实验观察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实验观察 7种驱避剂驱蚊效果。方法 :将标准驱避剂避蚊胺与氯菊酯和高分子聚合物缓释剂相结合 ,研制成PD -Ⅰ、PD -Ⅱ、PD -Ⅲ型长效驱避剂 ,在实验室对白纹伊蚊进行驱避效果试验 ,与Deet原油及 3种市售驱避剂的驱避效果比较。结果 :人体按 1.5 μl/cm2 或 1.5mg/cm2 处理 ,PD型驱避剂对白纹伊蚊的平均有效驱避时间达 10~ 11h ,使用 12h后的有效保护率分别为 92 .3%、91.2 %和 88.3% ,优于其它 3种驱避剂和Deet原油。结论 :PD型驱避剂使用方便 ,无油腻感 ,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比较含4种不同浓度的驱避剂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DEET)对吸血昆虫的有效驱避时间。方法参照GB/T 17322.10-1998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的室内药效评价驱避剂。结果4种浓度的药剂有效驱避时间有所不同。使用浓度越高,驱避剂的有效保护时间越长。当使用浓度为10%时,有效保护时间为3h;当使用浓度为15%、20%、30%时,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4、6、8h。结论 DEE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昆虫驱避剂,一般情况下使用含有10%~15%DEET的驱避剂为宜。  相似文献   

17.
国外驱避剂研究动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1998-2000年6月发表的文献,综述了国外驱避剂研究动向;①植物驱避剂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对有些植物驱避剂进行了全面研究,如印楝油,并达到实用阶段;②继续评价新合成化合物,有些化合物,尤其是AI3—37220、AI3—35765和KBR-3023驱避效果优于或等于Deet,显示良好的发展前景;③混配制剂研究,可提高驱避效果,包括增强驱避活性和延长保护时间;④Deet仍在驱避剂研究中占主要地位,研究内容以毒性居多,主要有慢性毒性和致肿瘤毒性。此外还有Deet的分析方法、作用方式和影响驱避效果因素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决蚊虫刺叮骚扰问题.方法对试验人群涂抹"复方丁香酚缓释驱避剂"作现场驱蚊药效试验.结果对蚊虫有效驱避时间达6 h,人群保护率72.91%.结论"复方丁香酚缓释驱避剂"对蚊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而且低毒、使用安全,对皮肤和眼睛仅有轻度刺激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蚊虫驱避剂的驱避机理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蚊虫驱避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目前两类主流的驱避机理假说:驱避剂干扰嗅觉系统以阻断蚊虫对宿主气味的识别、驱避剂激活嗅觉神经元引起蚊虫的主动躲避行为。介绍了笔者所在实验室近几年对驱避剂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从驱避剂与引诱剂缔合作用的角度对驱避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萜类驱避剂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预防虫媒病传播和吸血昆虫对野战部队、边海防人员及其他专业野外作业人员的骚扰,许多国家都广泛开展昆虫驱避剂的研究。在驱避剂研究中,萜类化合物由于其低毒、刺激性小的特点而引人瞩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萜类驱避剂的合成与制剂陆续有不少报道。本文就萜类驱避剂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16类化合物与驱进剂最早使用的驱避剂多为天然植物油[1],1901~1938年间以香茅油(雄油)使用最普遍。天然植物精油虽有驱避效果,但在60年代以前对其有效驱避成份,国内外均未作深入研究和报道。国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对化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