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型煤在现有的工业锅炉上燃烧存在的问题,提出将煤的分级技术和型煤技术结合起来,使原煤变成由块粒煤和型煤构成的具有一定粒度分布的块粒型煤。在可模拟链条炉中燃烧过程的热态实验台上,研究了块粒型煤的燃烧速度。实验表明,随块粒型煤中型煤比例的增加,燃烧时间仍有延长,但当块粒型煤中块煤的比例达到一定的程度(块煤的比例达到2/3)时,其燃烧特性优于型煤,与宽筛分的块煤接近。  相似文献   

2.
提出将煤的分级技术和型煤技术结合起来,使原煤变成由块煤和型煤构成的具有一定粒度分布的块粒型煤。在实验台上对两种配比的块检型煤进行了燃烧实验,并与全型煤和全块煤的燃烧情况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在固定床上,实验用煤都能及时着火,可忽略着火延迟时间对燃烧的影响。块粒型煤的燃烧速度明显高于型煤。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研究链条炉煤炭燃烧过程和煤粒燃烧机理出发,研发了专利技术煤层燃烧器和飞灰η型分离复燃装置,该技术采用强化炉排煤层燃烧、分离飞灰重新送入炉内,以加快煤的燃烧速度、有效延长飞灰颗粒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灰渣含碳量,提高煤炭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4.
松煤器在链条炉排锅炉上的应有,有关文章已有过介绍,但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长期使用的却不多见。笔者经摸索研究出一种松煤器,自1990年在本单位的5台20t/h链条炉上安装使用以来,使用情况良好,效益可观。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链条炉应用松煤器的意义及效果 我们知道煤在链条炉炉膛中的燃烧过程可分为干燥、干馏、挥发份着火、焦炭的燃烧及燃尽几个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层燃形式。进入炉膛的煤层比较密实,通风不佳,最上层的煤的挥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燃煤工业锅炉的NOx排放问题越发凸显。掌握典型煤层燃过程中NOx生成规律,是研究燃烧过程中NOx控制方法的首要问题。对一台SZL 10—1.25—AⅡ型链条炉排锅炉炉内不同区域煤层表面的温度、NOx生成量、氧含量、CO含量等参数进行了工业测试。同时,在单元体炉试验台上采用相同煤种和相同配风方式进行了对比实验。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得出炉内NOx生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燃烧协同的链条炉排锅炉低NOx燃烧技术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及工业示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品  刘圣勇  王炯 《太阳能学报》2018,39(12):3466-3474
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台研究生物质秸秆打捆燃料的燃烧特性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秸秆打捆燃料的燃烧是由外向内进行的,燃烧过程经历水分蒸发、热解、燃烧和燃尽4个阶段;当给风量为70 m~3/h时,玉米秸秆打捆燃料着火锋面向下传播的速度比向上传播的速度快,内层传播的速度比外层传播的速度快,燃烧完全所需的时间较长;随着风量的增加,在给风量为90、110 m~3/h条件下,着火锋面向上传播的速度超过向下传播的速度,外层传播的速度超过内层传播的速度,着火锋面温度随着风量的增加而增大;继续增大风量,当给风量为130 m~3/h时,燃烧完全所需的时间最短,但着火锋面温度峰值有所下降;同在给风量90 m~3/h下,小麦秸秆打捆燃料由于内部较松散,其向上、向下、内层着火锋面传播速率和着火锋面温度均高于玉米秸秆打捆燃料。  相似文献   

7.
链条炉排层燃炉自1840年左右问世以来,实现了锅炉的加煤和除灰的机械化,一改手烧层燃炉的燃烧周期性影响,至今仍是中小型工业锅炉的主要燃烧设备。但使用中的链条炉还普遍的存在着炉排前后断火、炉前温度不高着火困难、冒黑烟、炉渣含碳量偏高等燃烧工况不正常及由此而导致的锅炉出力不足等问题。从运行管理上来看,固然有许多诸如煤种(颗粒、水分)搭配及人员素质等因素,但就设备本身来讲,如何保证炉膛结构形状的合理布置是强化炉内燃料的着火、燃烧、燃烬过程至关重要的。其中炉拱的敷设与改造是首当其冲的技术措施,也是其它  相似文献   

8.
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燃烧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煤层燃烧特性和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应用三维层燃模型对链条炉排锅炉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发现模拟计算值与实验符合较好,说明模型能准确反映床层的燃烧特性。同时对不同配风方式下链条炉排锅炉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炉拱结合推迟配风对原煤引燃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1 前言链条炉排虽然是一种较好的燃烧设备 ,但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缺点 ,当煤种多变、煤质不好时 ,实际出力不足 ,热效率偏低。如何改善链条炉运行工况 ,提高燃烧效率及煤种适应性 ,一直被科研人员所关注。链条炉加煤粉复合燃烧技术主要是为强化炉内燃烧过程、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及煤种适应性而设计的。该技术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链条炉在不同煤质条件下着火和燃烧问题 ,为链条炉挖潜改造、提高出力、提高热效率和节约能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2 复合燃烧的机理从锅炉燃烧理论可知 ,保持炉膛足够高的温度是保证锅炉良好燃烧的首要条件。炉温高 ,煤…  相似文献   

10.
在SDTQ600差热-热重联用仪上对石灰立窑代焦型煤试样进行了热重分析,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并以5℃/min的升温速率将型煤、焦炭和无烟煤块煤试样进行对比。利用马弗炉研究了单颗粒代焦型煤的燃烧速率。结果表明,代焦型煤的燃烧过程经历了干燥预热、挥发份析出、碳粒燃烧和残碳燃尽4个阶段;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代焦型煤燃烧各阶段的反应时间缩短,反应速率加快;当升温速率由5℃/min提高至10和15℃/min时,代焦型煤的着火时间由28.12min下降至14.01和10.13min,其燃尽时间也由36.82min下降至27.59和22.47min。通过对比,型煤在着火、稳燃性能及综合燃烧特性方面最好,而燃尽性能居中;代焦型煤、焦炭与无烟煤块煤3种试样的综合燃烧指数分别为53.25×10-9、30.14×10-9和11.53×10-9。燃烧温度对型煤燃烧速率影响较小,而型煤尺寸对后期燃烧速率影响较明显,减小型煤尺寸可增大燃烧速率;相同条件下,代焦型煤的燃烧速率低于焦炭而高于无烟煤块煤。实验结果可为石灰立窑型煤代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炉前成型煤的特征及其燃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介绍了工业锅炉炉前成型煤的结构特征,通过实验室燃烧试验,对型煤、散煤燃料层的通风阻力、着火与燃烧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为型煤在工业锅炉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奇  王义德 《工业锅炉》2020,(2):11-16,20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配风方式、空气预热温度和炉排转速等运行参数对床层燃烧和氮氧化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空气系数增大可加快床层整体反应速率,缩短反应区长度,增大床层表面氮氧化物质量浓度;合理推迟配风有利于扩展反应区整体长度,充分利用整个炉排;适当降低炉排转速有利于提高煤着火及前期反应速率,稍缩短总体反应区间;提高空气预热温度有利于煤着火和前期反应速率的提高,且有利于煤的燃尽。  相似文献   

13.
The black smoke is always emitted from the chimney in the chain‐grate stoker‐fired boiler at the time of ignitio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restart of the combustion after temporary flameout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the work is to reduce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A laboratory fixed‐grate model 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the combustion of coal in chain‐grate stoker‐fired boiler. The CO and O2 concentration in the flue gas have been measured with a flue gas analyser, and the black smoke emitted from the chimney has been screened with Charge Couple Device (CCD) video camera. Power 2# coal, sized at 5–25 mm, has been fired in the fixed‐grate model. The secondary air has been used to enhance the turbulence in the furnace afte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emission of the black smoke at the time of ignition of the coal at ambient temperature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restart of the combustion after the temporary flameout for the case of the temperature; the secondary air is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for enhanc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turbulence in the furnace; selection of coal particle size is necessary, the smaller the size of the coal is, the more serious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is, and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with the secondary air is more evident with smaller‐size coal. The industrial test has been employ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ir demand. It indicates that rational stoichiometric air/fuel ratio is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black smoke emission in the restart of the combustion after the temporary flameout.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和评估燃料特性对床层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生成规律的影响,选取了燃煤与生物质成型颗粒这两种代表性燃料,在单元体炉试验台上模拟层燃反应过程,并测定了床层表面和内部的温度及气氛.结果表明:无论燃煤还是生物质,床层内部的氮氧化物浓度峰值都显著高于床层表面,证实了炭层对氮氧化物优良的还原作用.生物质与燃煤相比火焰锋面处的氮氧...  相似文献   

15.
A combustion set-up of an innovative nonalagging cyclone combustor called “Spouting-Cyclone Combustor(SCC)”,,with two-stage combustion,organized in orthogonal vortex flows,was established and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fast ignition and stable combustion of coarse coal particles in this combustor were carried out.The flame temperature versus ignition time and the practical fast ignition the temperature fields in SCC were obtained.These results w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highly efficient and clean combustion of unground coal particles by using thi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17.
袁良义  李长征 《节能》2009,28(1):30-32
介绍Ⅱ类无烟煤锅炉的结构要点及其设计思路。针对Ⅱ类无烟煤的特性,对如何优化设计燃烧室、合理布置前后拱和选择合适的相匹配的鼓引风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采用分层分行煤斗和小鳞片式链条炉排的同时,在尾部布置螺纹烟管空气预热器,改善燃料的着火和燃烧过程,并采用合适的运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其燃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链条炉的燃烧特性,对燃煤的适应性要求,分析讨论了劣质煤在链条炉中的燃烧技术,并就末煤型无烟煤的燃烧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四角燃烧煤粉锅炉稳燃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煤粉锅炉燃烧的稳定特性,从稳燃型煤粉燃烧器,煤粉浓度淡燃烧,二次风对一次风着火的影响以及炉内实际切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稳定煤粉燃烧的措施,并介绍了这些措施在670t/h,420t/h和220t/h锅炉上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型煤是一种新型型煤,是利用粉煤、生物质等通过一定的生产工艺制作而成,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文章重点介绍了水分、生物质添加量、粘结剂、原料煤粒度、成型压力、熟化过程、干燥程度对生物质型煤冷强度的影响,添加剂、生物质、配煤量以及煤的种类对生物质型煤热强度的影响.文章还分析了生物质型煤与生物质和煤在燃烧速度和着火性能上的区别,固硫效果与所加固硫剂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生物质型煤作为气化型煤今后应开展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