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安徽省繁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该县2009~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县面上防治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9年下降了55.7%,2008年以后全县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县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未查出阳性。全县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全县钉螺面积下降至103.2hm2,较2009年下降了16.4%;阳性螺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螺面积。活螺密度2009~2011年呈波动状态,2011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14只/0.1m2,较2009年下降了65.0%;阳性螺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繁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全省51个县(市、区)2008~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省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和患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4%,较2008年下降了48.2%,病人数下降至16 510人,较2008年下降了55.2%,晚血病人数降至5 804例,较2008年下降了7.52%,2013年以后全省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省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至0.18%,较2008年下降了88.8%。全省有螺面积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4年全省钉螺面积下降至27 280hm2,较2008年下降了4.4%,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3年以后全省未查出阳性螺面积;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489 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29.6%。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乡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平坝、丘陵、山区3种山丘亚型,选择15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纵向观察。2010-2014年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4年15个监测点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9.34%下降至5.43%,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0.13%下降至0。钉螺面积从59.34hm2下降到12.53 hm2,下降率为78.89%,无新发现有螺面积,活螺密度从0.19只/框下降到0.10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和稻田等环境。家畜传染源仍以耕牛为主,监测数量在117~325只之间,4年来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已趋于低度流行状态,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敏感高效的预警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沙市区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数据,掌握沙市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技术要求,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对2005~2014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5~2014年,黄场村的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分别由2005年的16.47%和4.44%,下降到2014年的6.51%和3.72%;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从0.73%下降到0.20%,下降了72.60%;10年间未出现急感病例。耕牛感染率从2005年的18.0%降至0;有螺面积由2.91hm2上升到3.72hm2,上升了27.83%,活螺密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但2012年开始回升势头;10年来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黄场村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上趋于低度流行状态,巩固成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湖北省2014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变化,了解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修订版)》的要求,16个监测点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监测结果。 结果  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0.18%,耕牛感染率为0,活螺平均密度为0.230只/0.11m2,活螺框出现率为7.987%,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畜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但钉螺面积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在,应加强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掌握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行政村为单位, 设监测点28个,对各监测点进行人群、耕牛病情、螺情监测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耕牛感染情况及钉螺分布等相关指标。 结果  全市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5 310人, 耕牛348头, 调查有螺及可疑环境67处1 370.90hm2。人群、耕牛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人群感染率较2013 年下降了61.54%(χ2= 5.844,P=0.016)。垸内、垸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需进一步加强螺情监测,巩固传染源控制措施,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06~2014年枞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总结防治经验,为今后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枞阳县2006~2014年防治年度报表等相关防治资料,统计分析逐年的人、牛病情以及螺情指标。 结果  2006年病原学阳性率4.20%,其后降至1%以下,2013、2014连续两年未检出血吸虫感染者,2011年以后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耕牛血吸虫感染率2006年为9.34%,其后降至0.95%~3.98%,2012年底28个重点村耕牛全部淘汰。2006~2014年累计新发现、回升钉螺面积228.32hm2、17.86hm2(以江、洲滩环境为主);净消灭钉螺面积123.87hm2,为2005年实有钉螺面积的5.97%;全县有螺环境的平均活螺密度在0.417 3~1.182 1只/0.11m2之间波动,不同环境类型的活螺密度无统计学差异;2006~2011年感染性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2013、2014连续两年未检获感染性钉螺。 结论  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枞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得以有效控制,但螺情依然严峻。今后应在持续加强传染源控制的同时,加大螺情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纵向观察和分析围栏封洲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为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瘸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4年湖北省公安县采用围栏封洲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18个村开展纵向观察,分析人群和耕牛感染情况和钉螺情况。结果2008—2014年,实施围栏封洲地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人群感染率从2008年4.43%下降到2014年0.81%,期间没有出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报告。耕牛感染率从2008年3.45%下降到2013年0.61%,2014年没有存栏耕牛。钉螺情况,围栏内侧环境的钉螺感染率从2008年的0.015 4%下降到2011年的0.008 6%,2012、2013和2014年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维持在约220 ha(1 ha=10 000 m~2)和1只,框。围栏外侧环境,2009和2011年查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27 5%和0.0100%,其余年份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每年均维持在约1 300 h和0.68只/框。结论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围栏封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人和耕牛的感染率显著降低,应保持防治措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今后一个阶段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和县2008~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监测点数据及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纵向分析全县6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 结果  全县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8年下降了73.3%,晚血病人数降至27例,较2008年下降了55%,2011年以后全县连续3年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县耕牛感染率下降明显,2013年下降为0,较2008年下降了100%;全县有螺面积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802.68hm2,较2008年上升了9.1%,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钉螺;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活螺密度降至0.1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56.8%;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湖沼型疫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荆州市整县推进、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6-2010年荆州市9个县(市、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2010年11月抽查考核评估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2006-2010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呈下降趋势。2010年全市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2.22%,比2006年(5.15%)下降了56.89%,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连续5年未发生突发疫情。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1.87%,较2006年(8.04%)下降了81.72%;实有钉螺面积31070.61hm2,比2006年减少了1187.15hm2(3.68%)。感染性螺点面积321.70hm2,比2006年减少了795.45hm2(71.20%);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63.76%和64.74%。结论荆州市实施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项目以来,血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纵向评估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制定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2000-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人群、 家畜和钉螺血吸 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结果 2000-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12.62%下降到2013年 0.69%, 其中第一阶段下降幅度为24.09%, 第二阶段下降幅度为64.37%, 第三阶段下降幅度为73.05%; 第一阶段发生8例急 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二阶段发生15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三阶段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从2000年6.50%下降到2013年0.30%, 其中第一阶段上升了74.15%, 第二阶段下降了75.04%, 第三阶段下降了87.56%, 至 2013年底已淘汰了全部耕牛。第一阶段钉螺感染率、 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上升了18.06%、 46.03%和7.63%, 第 二阶段分别下降了66.84%、 97.78%和378.9%; 第三阶段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面积均下降了100%; 而活螺平均密度出现 2.67%的上升。2000-2011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 2012和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但钉螺感染率、 感染性钉螺面积均逐 年下降, 分别从2000年的0.072%和267.80 hm2 下降到2011年的0.022%和6.37 hm2 。结论 结论 公安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治理策略后, 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 但应进一步强化防治措施, 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国家疫情监测点监测数据,了解江西省近10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5~2014年全省设立了12个国家监测点,并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收集上述监测数据,对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  监测期间,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较山丘型疫区明显高,其中感染高峰主要为20岁以上人群,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人、畜感染率及螺情显著下降,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32.50%、15.47%和5.03%下降至2014年的7.75%、0.57%和0.04%;耕牛感染率由2005年7.36%下降到2014年的0; 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分别由731.27hm2、1.441 1只/0.1m2和0.003 6只/0.1m2下降到316.88hm2、0.471 3只/0.1m2、0。 结论  截至2014年,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疫情均降至历史较低水平,渔民、农民等重点传染源监测是今后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对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进行分析, 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江陵县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对人群、 耕牛病情和钉螺情况等进行分析, 计算人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等疫情指标。结果 结果 人群 血吸虫感染率由2004年的10.22%下降到2013年的0.63%, 下降幅度为93.84%。其中, 2009-201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 的下降幅度较大, 为76.92%。耕牛感染率呈总体下降趋势, 由2004年的7.59%下降至2013年的0, 下降了100%。活螺框 出现率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17.53%、 100%。结论 结论 通过10年防治, 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已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但 依然存在传播风险, 应继续加强实施以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近年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方法2005-2010年调查渚溪村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耕牛感染率,钉螺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采用趋势检验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动态趋势。结果人群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均呈波动状态(Z=3.35,P=0.000 8),以农民和学生感染为主。2005-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31%、3.23%、2.94%、3.33%、4.44%、2.15%。活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良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荆州市2006年血吸虫病疫情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清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以及控制疫情存在的主要难点, 于2006年底在荆州市8县122个乡镇场的453村, 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群感染率为3.9%(11 994/310 232), 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呈散在发生, 无突发疫情。耕牛感染率为10.2%(270/2 651)。活螺平均密度为0.67只/0.11 m2, 感染性螺密度为0.001 9只/0.11 m2(1 988/1 054 597), 感染率为0.28%(1 988/713 486)。与2004年比较, 人群感染率下降40.0%, 急性血吸虫病例数下降33.3%。钉螺面积增加4.0%, 活螺平均密度增加68.5%, 感染性钉螺密度增加18.8%, 钉螺感染率下降36.4%。耕牛感染率上升22.3%。建议重点加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全县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和人畜病情、螺情等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004年以来,全县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2 476.17hm2,较2004年下降了23.05%;有螺环境数182个,较2004年下降了24.48%;人群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从2004年的7.55%下降至2012年以后查不出阳性;耕牛感染率从2004年的8.5%降至2011年以后查不出感染牛。2007年全县达疫情控制标准,2010年以后全县无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2011年以后全县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2年全县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2004年以来,通过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血吸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较大面积钉螺分布环境,疫情存在反弹风险,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蒲江县古佛村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蒲江县长秋乡古佛村2005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2005年监测工作。结果钉螺面积147958m2,活螺平均密度0·28只/框(每框=0·11m2),未发现阳性钉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2·16%,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4·35%。结论蒲江县血吸虫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耕牛粪便管理和人畜同步治疗,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山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2005年在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设立国家级监测点,连续每年开展血吸虫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监测工作。结果 2005-2010年监测点人群血吸虫血清阳性率从26.35%下降到7.57%,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57%下降到0.71%。2005-2010年监测点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2005-2010年监测点钉螺面积从16 240 m2下降到3 920 m2,活螺密度从1.13只/0.11 m2下降到0.19只/0.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西昌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应继续做好监测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安徽省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总结"十二五"防治成果、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4年铜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年报及有关螺情和人群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 2009-2014年人群感染率和血检阳性率显著下降,6年间仅2009年出现1例急性感染病例;家畜感染率下降显著,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91.10%;5年间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但2011-2012年山丘地区活螺平均密度有所升高,2011年以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铜陵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湖沼地区有螺面积仍较大,内陆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较高。今后的血防工作规划要以控制湖沼地区螺情、消灭内陆残存螺点为主,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了解荆州市沙市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变化趋势。方法 方法 2005-2010年每年4-5月对沙市区黄场村采取 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监测, 10月对6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筛查, IHA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进行病原 学检查, 对全部存栏耕牛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进行检查。收集每年防治措施、 自然、 社会因素等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 结果 2005-2010年黄场村人群血吸虫病IHA阳性率为16.47%~26.84%, 呈上升趋势, 粪检阳性率为2.13%~4.44%, 呈下降趋势, 耕牛感染率为1.56%~18.00%, 呈波动下降趋势。钉螺面积、 活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均呈上升趋势。结 结 论 论 沙市区血吸虫病病情呈波动下降趋势, 螺情呈上升趋势, 须加强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