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伴肝功能损害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7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各年龄组肝损害发生情况;再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否超过50 U/L,比较有肝损害与无肝损害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的区别。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肝损害发生情况不同,7~13岁组肝损害发生率高于1~3岁组(P<0.05);肝损害组脾脏肿大、异形淋巴细胞异常的比例高于无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7~13岁患儿发生肝损害可能性较大,且合并肝损害患儿多有脾肿大和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的分析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都以发热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突出表现。结论持续发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重点,同时应注意变异淋巴细胞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时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住院的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极易造成多脏器损害,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早诊断,早治疗,对起病急,进展快,有多脏器损害着应早期使用保护脏器的药物,尽早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占全部病例的43.4%;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3.8%病例。是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拟驱邪汤加减配合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辅以驱邪汤加减配合治疗。结果每个疗程14d,治疗三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88.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自拟驱邪汤加减配合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提高有效治疗率,可供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6.
黎金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24-1325
目的: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6年9月我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咽峡炎(100%)、肝大(77.8%)、脾大(44.6%),颈淋巴结大(88.9%)、异常淋巴细胞等于或超过10%(100%)。合并症中肝功能损害最常见,肝功能异常66.7%,肝功能损害以酶学改变为主。早期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结论:对婴幼儿出现持续发热伴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尤其肝功能损害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7.
陈淑云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29-31,35
目的 分析检测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014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1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间段内门诊就诊的同年龄段非IM小儿10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并分析末梢血...  相似文献   

8.
戴绚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4):279-280
目的:了解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4月间36例临床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为发病高峰,36例患儿均有发热,伴咽峡炎、咽部分泌物31例(86.1%),淋巴结肿大24例(66.7%),肝肿大12例(33.3%),肝脾均肿大8例(22.2%),皮疹8例(22.2%);外周血常规发现异型细胞33例(91.6%);EBV-IgM检测均为阳性;给予抗病毒治疗,3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一定季节性和传染性,临床表现多样,EBV-IgM检测阳性是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集2016年5月至2022年4月间我院诊治的9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历资料,统计患儿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数据。结果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男女比例为1.77∶1,3~6岁年龄段患儿比例最高(51.5%)。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84.5%)、颈部淋巴结肿大(64.9%)、咽峡炎(60.8%)。0~3岁患儿更易出现眼睑浮肿及鼻塞症状。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M的阳性率达92.8%。该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结论 该疾病好发于3~6岁儿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呈多样性,需早期识别、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陈恕青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61-662
目的讨论心理干预与环境干预结合护理对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72例患儿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分别给于干预护理及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患儿总体配合情况、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患儿精神状况良好,对陌生环境惧怕感低,易入睡且睡眠质量较好,无大小便习惯改变。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住院环境及心理进行干预对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杜艳红 《黑龙江医药》2006,19(3):226-2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一般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EBV感染率达90%以上,但多呈不显性感染。近年来不典型IM有增多趋势,对我院儿科门诊2003年4月-2005年4月间临床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91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贡玉娇  杨蓉 《淮海医药》2022,40(1):23-26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EB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载量与其临床症状的关联.方法:选取28例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血EB病毒(EBV)脱氧核糖核苷酸载量数据,将其分为高载量组(16例)、低载量组(12例),前者载量≥5.0×103copies/mL,后者<5.0×103 copi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讨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具备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8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其中有65例患者获得痊愈,7例患者获得显著恢复效果,6例患者获得有效恢复效果,其总有效率为97.5%。结论 相关的医护人员应该足够的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具备的临床特征进行重视,这样的话则可以及时的对该病进行诊断,有效提升诊断率,并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临床发病特点,比较EBV-IM患儿感染EBV后其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为EBV-IM患儿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儿科住院并确诊为EBV感染IM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94例传染性单核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以来诊治的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果 4例确诊患儿和3例可疑患儿均应用胸腺肽及丙种球蛋白治疗,4例治愈,3例病情好转。结论 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及胸腺肽可能是对该病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周文艳 《河北医药》2009,31(19):2630-263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小儿期常见。本文将我科2004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发病年龄1.5-12岁,1-3岁4例,4-7岁14例,〉7岁5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α-干扰素与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α-干扰素组、阿昔洛韦组和对照组各24例。α-干扰素组给予肌肉注射α-干扰素,疗程5~7 d,<1岁患儿1~ 2 μg/(kg·d),>1岁患儿10 μg/d;阿昔洛韦组予以阿昔洛韦5 mg/kg,每8 h一次静脉滴注,疗程5~7 d,对照组患儿不采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α-干扰素组的退热时间(3.63±1.77)d,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5.25±1.28)d,肝脾肿大恢复时间(5.88±1.36)d,均较阿昔洛韦组及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12.5%)。结论:α-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及安全性要优于阿昔洛韦,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取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行更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70.7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29.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更昔洛韦具有高效、安全等特点,能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和EB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参与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根据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进行分组,查看不同组别患者的EB病毒浓度,以此寻找其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研究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大多伴有发热的症状,同时患者存在淋巴结和肝脾等组织肿大的症状。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外周血中均有不同数量的异型淋巴细胞存在。其中A组患者共计3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5%,B组患者共计6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约为6%~10%;C组患者共计9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1%~15%;D组患者共计12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为16%~20%;E组患者共计15例,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占比超过20%。经过统计对比,E组患者的EB病毒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别患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EB病毒浓度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存在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患者病症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川崎病(KD)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探讨二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疾病早期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55例川崎病患儿、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川崎病患者中,46例早期确诊,9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16.4%。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74例早期确诊,38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34.0%。KD与IM各自的早期确诊组与延迟确诊组相比,在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常累及其他系统,确诊难度大。因二者均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动态监测患者各实验室指标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