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然而,人的解放仅仅是共产主义的一个维度。根据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人与自然是一个互为对象的有机整体,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是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统治的结果。扬弃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既包含着人的解放,也必然蕴涵着自然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实现个人解放是马克思学说的主旨。对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马克思解放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但是,"现实的个人"在资产阶级创造的资本空间中发生了个体与类的严重分裂,社会空间日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从资本空间终结到劳动空间解放经历了一个逻辑转换。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推动这种逻辑转换的物质力量。资本空间化逻辑包含着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趋势,同质化是肯定性逻辑,异质化是否定性逻辑。异质化蕴含着劳动空间解放的力量。实现"现实的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现实的个人"空间解放的目标是客体维度的"自由王国"和主体维度的"自由个性"。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现实的个人"的空间解放提供了条件。走向"现实的个人"解放的自由王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资本逻辑到生命逻辑: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人性与物性相互颠倒的现实,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这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论旨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命逻辑,深入到人存在的根基处.  相似文献   

4.
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必须诉诸他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却没有解放生产者,未能实现社会正义。在肯定资本文明面的同时,马克思对资本逻辑实体形态、关系形态以及文明形态的非正义展开了深刻批判,构建了以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必要前提、以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为实现手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正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正义思想指引下实现社会正义的现实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把握和利用资本价值,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逻辑,让资本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从《巴黎笔记》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实现了从哲学人本学话语向现实历史分析话语的转换,在保持思想连续性的同时确立了以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历史话语体系.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分析出发形成了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阐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人的解放.揭示马克思话语体系转换过程中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及其带来的理论变革,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珂 《天府新论》2022,(6):1-10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实现了对启蒙传统中主体性原则的双重变革。站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地平上,马克思通过考察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确证人的主体性。从“认知主体”到“现实的个人”的转化,意味着马克思实现了对主体内涵的重释。当马克思的理论聚焦从历史中的“物质生产一般”转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增殖运动时,其主体理论的核心关注又展现出另一面向,即从解释“谁是历史中的主体”,转向揭示资本逻辑下“主体退场”的客观境况。解放主体的当代建构者不论是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寻求象征秩序“断裂”的革命契机,抑或是从“绝对精神”之外的非理性因素中确定革命主体,无疑都偏离了马克思界定解放主体的核心思路,即揭示被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规律掩盖的阶级对立。马克思实现主体理论变革的非凡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存的真实境况与解放命运的关切。不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当代激进左翼学者重塑主体的尝试是否成功,他们的理论意图都既显现了马克思主体解放宗旨的当代延展,也说明了马克思对于资本逻辑下主体解放必然趋势判断的科学性,即不论作为解放主体的经验存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要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本性没有改变,居于资本内部的否定性主体力量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7.
从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到对于国家、法的问题的研究,再到对于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在哲学研究视域中发生了逻辑转换。而在诸多转换中,人类解放成为了马克思最坚守的理想,并奠定了马克思一生的哲学道路,那就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寻求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人类解放为视野,剖析了政治解放的实质、局限性及其所确立的人权之人的主体类型与物化特征,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创造了资本的特权,并确立了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奴役。这是政治解放的人权主体的现代性困境的集中反映。只有超越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才能真正建构起人权之人的主体地位,开创人的普遍权利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类不断地消灭现存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运动。发展的自由性与发展的全面性针对的是人性的不同方面,自由发展涉及的是人的超越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的程度,全面发展涉及的是人的丰富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的广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形成的现实可能性的深刻结论,它寄托了人类的不懈追求与美好理想,是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学说的理论视角在于人类社会如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对于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 ,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 ,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 ,消灭私有制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汪韶军 《兰州学刊》2011,(1):16-19,158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其《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认为人类的解放可归结为爱欲的解放,亦即非压抑性文明的实现。为什么追求解放?解放后,人将处于何种生存状态?解放何以可能?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解放?整部书就围绕着这些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12.
姜家生  刘庆丰 《学术界》2012,(3):154-161,287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在自身运动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起源,与资本逻辑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在阐释资本逻辑及对资本逻辑进行合法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为其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场域和理论依托.消灭资本逻辑运行的经济所有制,是这种价值观的独特主张.而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对立,则为这种价值观生成提供了信仰主体和内在动力.做上述考察之后,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性、真理性和说服力,便得以进一步澄明和弘扬.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是如何阐释其哲学当代价值的理论前提。近年来,学界从诸多方面对马克思发动哲学变革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始终没有充分敞开作为其精神实质的人类解放的维度。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有无自己的哲学?若有,它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如何?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怎样?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试论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美珠 《兰州学刊》2004,(6):62-63,93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分工理论、异化与资本理论、政治解放、人类解放与女性解放关系理论的解读,揭示蕴含其中的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政治纲领与政治策略,而在于它为女性解放提出了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仅仅展现在政治层面,更是展现在具有恒久意义的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5.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以及人的能力发展几个方面。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饿关联性:"世界交往"才能保存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生产力;只有"世界交往"才能获得利用全球全面的生产能力;"总体的人"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世界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社会变迁的先导,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精神动力。新时期,我国发生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三次思想解放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的经济、政治及人们的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充满歧义性与矛盾性的统一体,它高扬"人"的解放,却以内在的"控制逻辑"制造新的奴役,主体形而上学是其哲学文化表征,即超越性与强制性的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是针对现代性一场深入的文化批判,马克思正是其中的先驱之一,他将主体形而上学视为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以共谋关系的批判与生命至上价值的实践性重塑进入历史主义的纵深处,也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以"生命"为价值原点的现代性文化批判之先河。时至今日,否定生命多向度、多元性的"同一性"、"封闭性"、"控制性"生存与思维还在持续,损害着人类的幸福,重新发掘马克思这一思想资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终极价值,是和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是一个理想的命题。"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混为一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为区分二者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具备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现实目标只能是"人的发展"或"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但当前对解放思想的认识却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解放思想等同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二是把解放思想等同于机械照搬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的做法;三是把解放思想停留在形成一套机制或形成一种观念等的一次性行为上。坚持解放思想,必须澄清对解放思想内涵的以上错误理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使解放思想成为思想的常态、成为永续的过程,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姚雪垠不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界的思想解放,而且致力于扭转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方向,反对《红楼梦》研究重思想轻艺术的倾向。在促进"红学"的研究方法"转轨"的基础上,辩证地把握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既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分析它的不足之处。姚雪垠在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时没有停留在"红学"上,而是要求"红学""探索产生一个伟大作家或伟大作品的若干规律"。姚雪垠还提出了宏伟的红学史观,这种红学史观是姚雪垠的"大文学史"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