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出发点,从肝脾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论治肝源性糖尿病2方面入手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指出肝源性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治则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渴病"的治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诊治的肝源性糖尿病2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以肝病症状为主,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少见,通过保肝、抗病毒治疗及控制饮食或胰岛素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他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较好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肝硬化,在积极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饮食控制,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可随肝功能改善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肝源性糖尿病有原发肝病的表现,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腹胀及肝功能异常等,而"三消"症状并不显著.肝源性指肝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谢异常性肝病、酒精性及药物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1].  相似文献   

4.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肝脏在糖代谢和血糖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2006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4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和病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乙型肝炎为10.2%(101/992),慢性丙型肝炎为12.4%(11/91),慢性乙肝重叠丙肝为60%(3/5)。36.5%(42/115)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保肝、抗病毒、饮食及运动于预和胰岛素治疗,除5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发生率与肝炎病程成正相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独立于慢性肝病之外的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附加危险因素。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保肝、抗病毒、饮食及运动干预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各种肝病导致肝实质损害,诱发糖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epaticdiabetes)。临床上以美国糖尿病学会1977年诊断为依据。肝源性糖尿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其病情复杂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往往被忽视。护理干预是糖尿病和肝炎两种疾病的结合点,可以积极观察病情进展,有效地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利拉鲁肽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用恩替卡韦联合利拉鲁肽治疗,对照组患者用利拉鲁肽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  相似文献   

8.
肝源性糖尿病为肝病患者常见的继发性疾病,其归属于中医"消渴",但治疗又不尽相同,本文就肝源性糖尿病瘀热互结型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论述,并举例验案一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受损往往影响正常的糖代谢,甚至可出现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功能损害的糖尿病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ic diabetes,HD)。近年来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正逐步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HD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益肝降糖汤治疗肝源性糖尿病6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长普 《光明中医》2010,25(2):240-241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炎或肝硬化等肝病基础上的糖尿病。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糖代谢大部分在肝脏内进行,肝病可影响糖的代谢过程,致血糖升高,特别是慢性肝病患者,临床上可表现为肝源性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大多对肝有损害,注射胰岛素特别是农村患者缺乏良好的依从性,且剂量难以掌握,易致低血糖,不利于肝脏恢复。笔者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肝源性糖尿病62例,应用益肝降糖汤治疗,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56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临床表现特点、胰岛素抵抗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血糖异常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以消化症状为主,很少出现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随着肝功能恶化,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经保肝、降糖(胰岛素)等治疗,血糖控制良好38例,控制一般13例,另5例肝功能重度损害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主要继发于肝硬化,中老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往往无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病情程度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患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除主要针对肝硬化对症治疗外,给予胰岛素治疗,大部分患者血糖随肝功能改善而改善。  相似文献   

12.
肝脏与糖尿病关系密切。本文由肝脏与糖尿病的生理病理关系进一步推断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陈建芳  杨志贤 《陕西中医》2009,30(12):1642-1643
肝源性糖尿病广泛存在于肝病中,该病在治疗中有一个矛盾的问题,就是降糖药大多对肝脏有损害,在肝病中要谨慎使用,而肝病治疗需要较多的营养,这对糖尿病不利。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既能保肝又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方法。白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3年间,我们用自拟温阳降糖汤治疗阳虚型肝源性糖尿病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52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两者患者均应用保肝药物,同时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柴胡解毒汤合消渴方加减。结果: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血糖改善程度及糖尿病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肝功能,并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肝硬化所致肝源性糖尿病(HD)患者临床表现及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观察122例肝硬化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糖尿病足护理,辅以饮食指导和出院指导。结果除5例死亡、1例因糖尿病足截肢外,其余116例病情均明显好转。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大部分肝硬化源性糖尿病患者得以有效诊治并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肝源性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行护肝、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转氨酶、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0d后,试验组患者自觉症状、肝功能及FBG、2hPG、HbAl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脏功能.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素侠 《四川中医》1999,17(10):16-17
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其发病率,慢性肝病有糖耐量减退的占扣%-80%,呈糖尿病反应者约匕%-30%。口服降糖药大多对肝有损害,注射胰岛素特别是农村病员缺乏良好的顺应性,且剂量难以掌握,易致低血糖,不利于肝脏恢复。笔者自lpes年以来应用中医中药从肝论治肝源性糖尿病40例,收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0例中男性28例,女性四例,年龄对一71岁,慢性肝炎对例,肝硬化6例,肝癌1例。诊断标准:①有慢性肝炎史,肝功能异常;②糖尿病三多症状;③空腹血糖正常或偏高(z7.OInlnoL),主要表现餐后高血…  相似文献   

18.
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隐匿,在诊断和治疗时易被忽略。若不能及时诊治,可进一步出现肝纤维化,继而进展为肝硬化与肝癌,同时肝纤维化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加速糖尿病进展。仝小林院士从“态靶同调”角度出发,围绕1例乙肝源性糖尿病肝纤维化病例,提出肝纤维化以瘀态为本,肝络瘀滞为其核心病机,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通络,强调需早期治络、全程通络。运用中医思维审视疾病全过程,厘清疾病各阶段发展脉络,关注发病之前的“因态”和预后过程中的“果态”,体现态靶理论视角下的全方位治疗。  相似文献   

19.
和解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解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组20例采用和解法治疗,对照组19例采用护肝、抗病毒、降糖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后外周血肝功能、血糖水平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血清总胆红素(T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还能明显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率(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治疗组治疗前后3个月和6个月的积分差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和解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源性糖尿病具有一定疗效,而且副作用较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由于肝脏是葡萄糖进行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肝脏受损会影响糖代谢,导致糖耐量降低。临床主要以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原发性肝病的症状作为表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突出。目前西医主要以保护肝功能及注射胰岛素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满意。本院仝小林教授擅长以五味子、田基黄等清热祛湿、解毒保肝,用药颇具特色,现撷取仝教授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