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SARS的 6 3篇文献的 2 774例证候学分为卫气同病证、邪阻少阳证、邪伏膜原证等 12类证候进行数据分析 ,认为其辨证方案以四期 (早期、中期、极期、恢复期 )八证 (疫毒袭肺偏热证、疫毒袭肺偏湿证、疫毒壅肺偏热证、疫毒壅肺偏湿证 ,内闭外脱证、气阴两伤证、气虚温热证、瘀阻肺络证 )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我院130例COVID-19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候分型,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观察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并分析其病机演变规律。结果:130例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咳嗽、发热、胸闷、喘气、乏力、咯痰为主,舌象以红舌、白厚苔或黄腻苔多见,脉象以滑数脉、浮数脉多见。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袭肺证、湿热壅肺证、痰热壅肺证、寒邪袭表证、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男、女性患者均以湿热袭肺证、湿热壅肺证、痰热壅肺证为主。≤35岁患者以湿热袭肺证为主,36岁~55岁患者以湿热袭肺证和湿热壅肺证为主,56岁~75岁患者以湿热袭肺证、湿热壅肺证和痰热壅肺证较多,≥76岁患者以湿热壅肺证为主。发病时间≤3 d时,以寒邪袭表证为主,在4 d~7 d者以湿热袭肺证和湿热壅肺证为主,在8 d~14 d者以湿热袭肺证为主,发病时间≥15 d时,以湿热壅肺证和痰热壅肺证为主,可出现疫毒闭肺证和气营两燔证。讨论:我院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以湿热为主要病机,演变规律为湿邪袭肺向湿热壅肺、痰热壅肺传变,若日久失治,则向疫毒闭肺、气营两燔证传变,治疗应及时将病邪阻断在卫气营,避免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和危重型传变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常智 《黑龙江中医药》2005,(3):63-64,F00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中医认为,非典型肺炎是种外感病证,属于瘟病的范畴,是湿热毒邪从口鼻或肌表侵犯人体而引起的急性热病,其基本病机为邪毒壅肺、湿痰瘀阻.肺气郁闭、气阴亏虚。治疗非典型肺炎应从扶正与祛邪两大方面着手,根据人体的体质、病理、症状表现综合辨证、整体治疗。非典型肺炎的辨证可分为六型,即邪犯肺卫(本证多为初起);邪阻少阳(邪在半表半里,邪热偏蛊者);疲毒壅肺(多见于进展期);肺闭喘憋(多见于进展期及重症SARS);内闭外脱(见于重症SARS);气阴亏虚、痰瘀阻络(多见于恢复期)。此外,利用孙思邈的辟温法,可起到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及呼吸道传染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仕丽  刘继民  王檀 《吉林中医药》2020,40(8):981-985
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王檀团队制定了共4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该方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疫毒"范畴,病机特点为寒、湿、虚、瘀、痹。第一版将本病分为外感早期,外感迁延期,寒湿痹肺期,肺肾虚冷、肺络痹阻期;经二版、三版修订,第四版方案将本病分为卫表期、伤肺期、恢复期,并将各期进一步分层。第一版将本病分为风寒外束、寒湿内盛,邪郁肌腠、痰热郁肺,寒湿痹肺,肺肾虚冷、肺络痹阻4个证型,至三版、四版,则修订为疫毒外袭、寒湿内盛,邪郁肌腠、痰热郁肺,疫毒寒湿痹肺,气阴两伤、热毒聚肺,脾肾虚冷、疫毒化火,伤阴耗液、心阳浮动,肺肾虚冷、肺络痹阻,气阴两伤,心神不宁等8个证型,并增加了指导用药等内容。该方案还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都属中医温病学的范畴,都有“疫毒”的致病因素,但SARS“毒”的性质更明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更突出“湿”的特点。在中医证型上,两者大致可分为四期,SARS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有邪袭肺卫,疫毒壅肺等证型,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有寒湿郁肺、湿毒闭肺等分型,极期和恢复期则都以内闭外脱、气阴两虚等证型为主。在遣方用药时,两者初期和中期都涉及了透邪、解毒、清热药,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则更多地运用祛湿之品;在极期和恢复期,两者都可应用开窍固脱、益气养阴类中药。因此,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可借鉴SARS的成功经验,但不可生搬硬套,而应做到三因制宜、辨证施治,才能更好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6.
《江苏中医药》2003,24(5):55-5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上月公布了专家协作组制订的《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 (试行 )》。专家们认为 ,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热病”范畴 ,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 ,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 ,壅阻肺络 ,热盛邪实 ,湿邪内蕴 ,耗气伤阴 ,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 ,建议医生根据实际情况 ,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早期 :以热毒袭肺 ,湿遏热阻为病机特征。其中属热毒袭肺证者 ,宜清热宣肺 ,疏表通络 ,可选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属湿热阻遏证者 ,宜宣化湿热 ,透邪外达 ,可选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报道探讨流行性感冒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检索CBM、CNKI和TCM,制订《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文献整理规范》,建立流行性感冒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30个证素中,频率依次为热(火)(51.35%)、风(27.93%)、时邪疫毒(25.23%)、寒(15.32%)、湿(浊)(14.41%)、温(10.81%)、气虚(6.31%)、阴虚(津伤)(6.31%)、暑(6.31%)等;证候靶点依次为肺(28.83%)、表(22.52%)、卫分(20.72%)、里(7.21%)、少阳(7.21%)、阳明(6.31%)、气分(5.41%)、脾(胃)(5.41%)等。单一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和肾虚证等,累积频率为8.69%;两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疫毒犯肺证、风热证、卫分(表)热证、肺热壅盛证等,占45.19%;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肺证、肺胃郁热证等,占26.92%;四证素构成的证候以表寒里热证和肺卫风热证为主,占11.54%;其他组合较少。结论: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热(火)、风、时邪疫毒、寒、湿(浊)、温等为主,常相合为病,或袭于卫表,或壅于肺胃,或入里酿生毒热,壅遏卫表、肺胃,引发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降钙素原(PCT)等炎性指标的临床观察研究,找出其差异性,为中医"风温肺热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CAP中医证型属邪犯肺卫(60例)、痰热壅肺(68例)、痰浊阻肺(65例)、正虚邪恋(56例)4个证型,检测各证型WBC,CRP,D-D,PCT等4项指标,分析各证型间炎性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WBC: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痰浊阻肺邪犯肺卫正虚邪恋;CRP:在4证型间比较:痰热壅肺邪犯肺卫痰浊阻肺正虚邪恋;D-D:在4证型间比较:正虚邪恋痰浊阻肺痰热壅肺邪犯肺卫;PCT:在4证型间比较:邪犯肺卫痰热雍肺痰浊阻肺正虚邪恋。结论 CAP各炎性指标(WBC、CRP、D-D、PCT)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其数值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可为CAP(相当于中医学之"风温肺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湿邪内蕴,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分析2020年1—3月期间中医药早期、全程介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资料,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属于湿毒疫病,各地不同时令六淫的变化是疾病发生的诱因,核心病机为湿、毒、热、痰、瘀、虚;本病具有疫毒袭肺、壅肺、闭肺以及扰及心营等疫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治疗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疾病的病情轻重、病程分期与中医证候相结合。实践证明早期轻症、普通型宣肺透邪、化湿解毒,进展期重型及早清营凉血、化瘀通络,可以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愈率、降低重症发生率,对于降低病死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186例,调查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检测血清CRP、PCT、D-Di水平。结果 1中医证型以热入营血证(27.96%)、瘀毒内阻证(26.89%)、热毒炽盛证(22.58%)多见。2热入营血证CRP水平最高,热毒炽盛证、瘀毒内阻证、气阴两虚证CRP水平与其相近(P0.05),均明显高于邪毒袭肺证(P0.01);各组CRP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热入营血证瘀毒内阻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邪毒袭肺证。3热入营血证、瘀毒内阻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PCT水平明显高于邪毒袭肺证(P0.01),其中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高于气阴两虚证及热毒炽盛证(P0.01);各组PCT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邪毒袭肺证。4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的D-Di水平均高于其他各证(P0.01),瘀毒内阻证D-Di水平明显高于热入营血证(P0.01);各组D-Di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瘀毒内阻证热入营血证热毒炽盛证气阴两虚证邪毒袭肺证。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中医证型以热入营血证、瘀毒内阻证、热毒炽盛证多见;联合检测CRP、PCT、D-Di,对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挖掘重庆市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新冠肺炎的诊疗规律。方法:收集重庆市682人次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病案,借助中医传承工作站和ROST CM挖掘系统从症、病、证、方、药,以及症——证、病——证、证——方等多层次分析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规律。结果:频率前五位分别如下:恶寒、干咳、白痰、小便黄、纳差等症状,疫病、咳嗽、发热、寒湿疫、冬温等疾病,肺脾气虚、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邪热雍肺等证型,麻杏石甘汤、藿朴透邪汤、香砂六君子汤、麻杏苡甘汤、一加减正气散等方剂,甘草、茯苓、陈皮、白术、半夏等中药。症——证分析发现肺系症状与寒疫、疫毒闭肺,邪热壅肺等相关,病——证分析提示疫病与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等相关,证-方分析发现邪热壅肺、燥疫伤肺与麻杏石甘汤等相关。结论:重庆新冠肺炎符合寒湿疫特点,患者多肺脾气虚,戾气从鼻而入,寒湿郁肺,郁而化热,致邪热壅肺或疫毒闭肺,以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为主治疗;从口而入,寒湿伤脾,湿邪中阻,以藿朴透邪汤、一加减正气散为主治疗;正虚邪退以香砂六君子汤论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文献研究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和相关网站,纳入有关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文献。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合格文献11篇;纳入病例791例;经合并整理得出15种证型。最常见的五个证型依次是:湿邪郁肺证(22.06%)、湿毒郁肺证(17.68%)、邪热壅肺证(14.97%)、湿热袭肺证(14.45%)、寒湿郁肺证(10.45%)。15组证型频数两两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是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高频证型。文献共涉及单证16种,经聚类分析后,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寒湿、湿邪、邪热、湿热、湿毒5个单证,第二类包括风邪、阴虚、血虚等11个单证。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涉及证型较广,主要证型为湿邪郁肺证、湿毒郁肺证、邪热壅肺证、湿热袭肺证。寒湿、湿邪、邪热、湿热及湿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分型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按照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专家调查,研究小儿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分为风热湿毒,浸淫肺脾证;脾肾亏虚,湿邪阻滞证;正虚邪恋,痰瘀互结证;疠毒壅肺,气郁血瘀证;疠犯心肝,闭窍动风证;疫毒潜伏,精血亏虚证6个主要证型,并提出了证候、治法、主方、常用药建议等。  相似文献   

16.
姜良铎教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结合临床经验,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上,提出三态十一证,并应用角药调整状态,疗效明显;第一态为外感引动宿疾状态,治宜解表祛邪,化痰宣肺为先,其又分三证——风寒束表证、风热袭表证和燥邪伤肺证;第二态为发作状态,治宜祛邪豁痰,降气平喘为法,其又分四证——寒痰阻肺证、痰热壅肺证、毒热壅肺证和肝火犯肺证;第三态为缓解状态,治宜扶正固本,调补肺脾肾为要,其又分四证——肺气不足证、脾气虚弱证、肾阳虚衰证和肾阴不足证。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心包,病机特点包括湿、毒、热、寒、瘀、闭、虚。虽为新发疫病,其病变过程仍遵循温病辨证体系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热三焦辨证所涵盖的疾病发展规律。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失宣,此为卫分阶段,属上焦肺之病变,治宜清宣肺气,疏泄达邪;若初起邪阻膜原,又宜疏利化浊,透达膜原。上焦肺卫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出现疫邪阻肺、肺气郁闭、湿阻脾胃等证,此时邪入气分,治宜宣肺燥湿,辟秽化浊,根据病性寒热不同,或清热平喘,或温化祛湿,兼燥者润燥肃肺;若疫邪上受,由肺直趋中道,发病即见明显肺与脾胃证候,属于卫气同病,为上、中焦之病变,治宜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开肺建中。若气分之邪不解,深入营分、传入上焦心包者,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清心开窍。疫邪炽盛,正气虚馁,疫毒闭阻于内,或初起疫邪由肺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证候,治宜清心开窍、生津救逆、回阳固脱等。部分患者初期或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寒湿性质,但随着疾病演变,多呈现出“湿热疫”或“温热疫”病变特点,仍可用温病辨证体系指导辨治。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基本病机是湿毒闭肺,升降失司,甚则内闭外脱。据此研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机核心是"湿毒";以"湿、热、毒、虚"为特点;病位在肺脾;治当"宣肺、解毒、化湿、清热"为原则。围绕"紧扣病因病机,以国家方案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方案"的思路,提出"辨证施治与经验用药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在临证的基础上将新冠肺炎分为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寒湿郁肺型)、临床治疗期(疫毒闭肺型)、临床治疗期(内闭外脱型)、临床治疗恢复期(脾肺气虚型),在各个时期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并且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增加精神、心理调治。  相似文献   

19.
通过病例观察及相关资料总结湖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发病、病机特点及辨证论治。认为此次新冠肺炎属于一种独特的疫毒,此疫毒同时具有湿、毒、燥的特征,可定性为"湿毒夹燥"疫毒,其中"湿毒"是病理基础,"夹杂燥邪"是病理特点,"子病及母"是燥与湿毒均盛的原因;燥湿相兼外在表现为肺燥脾湿,主要损伤脏腑在肺、脾,后可伤及五脏。根据病情可分期论治:初期,湿毒郁肺、燥伤肺阴,治疗既要燥湿解表,同时要注意顾护津气避免过燥伤阴;中期,疫毒陷肺,在宣肺解毒基础上加用清肺润燥之品,酌情加用活血通络药;极期(危重症),疫毒壅肺,内闭外脱,治以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注意根据阴阳虚实辨证施治;恢复期,邪未尽,正未复,需清补并行之法,里外宣通。  相似文献   

20.
103例SAR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群指标,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动态收集SARS住院患者四诊资料,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指标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及聚类分析方法.结果:103例SAR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四诊合参指标聚类分析表明,早期病例指标聚类以表寒里热及湿热遏阻肺卫兼挟证为主;中期表现为3型,以邪阻少阳、热毒壅肺及湿邪兼挟证为主;极期以湿热毒壅肺证,湿热瘀壅滞中、上二焦证,湿热蒙闭心包证,瘀血阻络证为主,并可出现伤气伤阴;恢复期以气阴两虚及气虚挟湿挟瘀为主.结论:SARS的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证候动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