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油藏为边、顶、底水巨厚块状超稠油油藏,为探索超稠油吞吐后期接替技术,2005年在该区域成功开展了直平组合SAGD先导试验,为进一步提高该区域开发效果,在油藏边部设计了一对双水平SAGD井组。通过精细地质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注采井距、安全的边水距离;创新设计了循环预热参数界限,制定了转驱的标准,通过精细的调控,生产井水平段动用程度达到了75%以上,成功建立了地下温场与注采井的连通,转驱后通过合理的控制SUBCOOL值及注采压差,促进蒸汽腔均衡扩展,井组产量快速上升至100 t以上,培育了国内第一口双水平SAGD百吨井。  相似文献   

2.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是开发超稠油的一项前沿技术,其启动技术主要有蒸汽吞吐预热启动和循环预热启动.相对于蒸汽吞吐,注蒸汽循环预热启动吸汽加热均匀,启动平稳,但是配套循环预热管柱结构复杂,预热参数优化困难,循环预热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运用离散化井筒模型,对双水平井SAGD启动的三个阶段循环预热、压差对流、转入SAGD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合理的循环预热注汽速度、注汽干度、注汽环空压力、注汽压差产生时机和压差大小,为下步SAGD先导试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SAGD双水平井的施工对井眼轨道的精确测量和层间位置的准确计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磁导向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需求的核心。它是利用测量的磁场信号来确定正钻井相对于参考井距离和方位的一种导向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用于SAGD双水平井钻井作业的MGT导向技术应用理论、操作参数、技术特点等;分析了MGT技术在风城油田的现场应用情况;最后针对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正在研制的磁导向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SAGD技术是开发超稠油油藏的一项前沿技术,在国外的超稠油开采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九十年代末,国内辽河油田在中深层超稠油的开采中开展了SAGD的先导试验,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形成了相关配套技术。2008年,为提高稠油开采的综合经济效益,拥有丰富稠油资源的新疆油田也已开始着手SAGD技术的试验应用与效果评价工作。本文结合新疆油田SAGD先导试验区块具体油藏特开采特征与SAGD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等情况,介绍了SAGD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特殊配套的磁性定位导向仪器(MGT与RMRS),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被矿场实践证明是稠油开发的有效手段,为了在生产阶段获得满意的开发效果,矿场往往在正式开发前采取蒸汽循环预热的方式对近井地区进行加热。在预热阶段,由于近井地带稠油黏度为原始地层条件下的黏度,因此流动性很差,可以忽略蒸汽注入量。为了矿场应用方便,需要针对该物理过程进行建模,对井口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并对近井地带加热效果进行评估。基于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井筒内管流数学模型,并与地层中瞬态导热模型耦合,建立水平井SAGD井筒预热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获得数值解。研究表明,当注汽压力过高时,过热蒸汽容易流入地层,降低循环热效率。随着过热蒸汽压力的升高,长油管和环形空间内过热蒸汽的温度升高。随着过热蒸汽压力的升高,长油管向环形空间的导热速率下降,而地层吸热速率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油藏动用状况,缓解超稠油直井蒸汽吞吐进入高速周期递减的难题,对油藏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不规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现场应用认为,新钻水平井可采用循环预热方式保证蒸汽循环加热水平段,对于井间加密水平井可采用双管注汽、CO2调剖、直井辅助吞吐等方式有效改善水平段动用状况,提高油井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了常规热空气于燥蚕茧时,蚕蛹死亡时间及此时蛹体内的感温。并着重讨论了杀蛹前后鲜茧及鲜裸蛹干燥速度的变化情况。据此认为,蚕茧干燥预热阶段尽快升温,不仅有利于提高工效,而且也有利于改善茧质。  相似文献   

8.
哈得油田薄砂层油藏产层为泥盆系(关于该区地层有两种认识:石炭系和泥盆系,本文采用泥盆系这一认识).Ⅰ、Ⅱ油组的上下两个厚度1~2m左右的薄砂层油层,深度在4500m,是典型的深薄油藏,适合于采用水平井注采井网进行开发.然而,自投产以来,两套薄砂层油藏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采存在的两套油层的流体渗流规律认识不清晰,为此,本文...  相似文献   

9.
规则双阶段提取自组织模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在详细分析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基础上,给出了规则双阶段提取自组织模糊控制方法,即通过规则的初级提取和自组织过程,建立初始规则,通过实时控制过程对初始规则的精确微调和自组织,实现模糊控制过程.仿真表明,该方法规则提取迅速,控制结果较常规PID控制具有超调小、调整时间短等优点,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H油田薄砂层油藏首创采用边缘环状和中间点状的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开发,如何开展双台阶水平井水驱动态监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利用示踪剂模拟方法定性判断注入水波及方向、范围以及寻找高渗透条带方面的技术已相对成熟,而定量研究方面较少。建立了示踪剂迁移模型,用于定性研究注入水优势方向、注入水突破时间,边水入侵情况,并指导薄砂层油藏2008-2009年注水井调整配注11井次、新投注水井2口,注采调整后累计增油4.2 631万t,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现有时间序列算法降水预报的准确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双阶段注意力机制的时间序列降水预报模型(DeepAMogLSTM).该算法分为两部分,在输入注意力机制中,使用三层注意力机制对输入序列进行多重关注,选择稳定的输入特征;在时间注意力中,通过选择与目标值最相关的隐层状态,捕获时间序列的长期相关性.算法同时引入形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花岗岩、白砂岩和大理岩的单轴压缩、恒幅和变幅循环荷载疲劳试验,建立了一种测定岩石疲劳寿命双因素实验模型.试验表明,变幅应力是影响疲劳寿命的关键因素;变幅应力的基础疲劳寿命比恒幅应力的降低16.9%-18%,临界应力比降低23.0%-28.23%.尽管岩石的试验数据离散性很大,但本实验模型对于测定岩石全应力曲线非稳态区内的疲劳寿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它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因此该模型对岩石基础工程的设计和现场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双有机朗肯循环的柴油机余热回收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回收柴油机的尾气、冷却介质和进气中冷的能量,针对一台六缸柴油机,设计了一套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结合Aspen plus软件对该系统进行建模,研究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运行性能,分析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经研究发现,加装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可有效改善原柴油机的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能.在设定的柴油机工况下(转速2 000 r/min、转矩1 313 N·m),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总净输出功率最高可达43.65 k W,柴油机-双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和热效率分别可达191.24 g/(k W·h)和37.57%,相比于原柴油机可分别改善13.69%和15.86%.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计算循环噪声作用下周期调制双稳系统驻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理论方法。基于具有分段逃逸速率的两态模型理论,建立粒子逃逸的瞬时速率方程,推导得出驻留时间分布函数的递归表达式。基于此,分别计算信号振幅与循环噪声强度比值较大和较小2种不同情形下驻留时间分布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并且,从理论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分别阐明了循环噪声对驻留时间分布函数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驻留时间分布函数呈现指数衰减且在循环滞后时间处出现骤然下降趋势,且随着噪声强度和相关强度的增大驻留时间分布函数衰减速度变快,说明循环噪声能够加速粒子在势阱间的跃迁。此外,在周期信号的调制下,驻留时间分布函数在信号半周期的奇数倍处出现一系列峰值,这预示着系统发生了随机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受端特高压网架双阶段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特高压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支撑,其规划将影响世界能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针对受端特高压电网的规划问题,综合落点布局和网架结构调整,提出双阶段优化方法。在第一阶段,以最大化受端交流系统强度、静态电压稳定性和最小化网络有功损耗为优化目标,构建三目标优化模型对特高压落点进行规划,采用归一化方法和标量化方法求解。在第二阶段,以短路电流和性能代价比为指标,基于BPA软件,对受端网架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山东电网特高压网架规划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落点优化布局方案与实际情况相符,提出方法能够有效保证特高压接入后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复杂电网调控系统中大部分风险预警技术存在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电网调控系统异常检测与多阶段风险预警技术.在综合考虑系统异常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运行系统健康度评估指标.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系统异常状态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系统状态分成轻压力区、拐点区和崩溃区3个阶段,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趋势并及时预警.仿真试验结果表明,3个阶段的异常检测率分别为94.53%、88.79%和80.12%,且在轻压力区的预测误差小于1%,拐点区预测误差低于10%,均优于现有异常检测与预警技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椭圆-抛物线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了干湿循环条件下石灰粉煤灰改良膨胀土的双屈服面弹塑性应力-应变本构关系.首先,通过一系列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分别得到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石灰粉煤灰改良膨胀土的偏应力q与轴向应变ε1、剪应变εs,以及轴向应变ε1与体应变εv的试验曲线;然后,根据三轴试验结果拟合本构模型中的各参数与干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