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年鼠耳蜗听觉细胞自然培养诱导毛细胞样细胞的产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耳毒性药物损伤后的哺乳动物前庭上皮中可见有丝分裂活动以及不成熟毛细胞的出现,许多学者推断哺乳动物前庭中存在毛细胞的前体细胞。而在哺乳动物的耳蜗听觉上皮中是否也存在听觉毛细胞的前体细胞以及听觉毛细胞能否再生仍有争议。本研究对成年鼠耳蜗听觉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试图寻找听觉毛细胞的前体细胞,为治疗蜗性聋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耳 (前庭和耳蜗 )毛细胞再生和修复是近十年来听觉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热点。噪声暴露、耳毒性抗生素和激光等人为刺激可致在体和离体组织块内耳毛细胞创伤 ,创伤后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在不同种系表现不同。两栖类的前庭和听器毛细胞创伤后再生和修复现象十分明显 ,不受动物年龄、在体和离体等条件限制 ;鸟类是内耳毛细胞再生修复研究最常用的动物种类 ,新生和成年期的鸡、鹑等的前庭和听器毛细胞在创伤后都具有再生修复能力 ,且伴有前庭和听觉功能的恢复。哺乳类前庭和耳蜗毛细胞的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停滞不前 ,直至近…  相似文献   

3.
耳蜗毛细胞损伤后如何再生及恢复其听功能是现今耳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调控参与内耳毛细胞调控的基因、干细胞移植、生长因子诱导、内耳前体细胞向毛细胞分化等。对于螺旋器中支持细胞在内耳发育、耳蜗毛细胞损伤后保持听觉上皮完整以及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关注较少。本文就支持细胞在内耳发育、毛细胞损伤后的作用等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耳聋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顽疾之一,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各种疾病、噪声、药物等所致感音性耳聋。其实质均在于内耳毛细胞的变性和坏死。鱼类和两栖动物内耳毛细胞因噪声、外伤等因素损伤丢失后,在听觉和前庭器官能自发生成新的毛细胞,从结构和功能上修复受损的感觉上皮。Stone等研究听觉受损的鸟类发现。这些再生的毛细胞可能来源于邻近支持细胞的再生性增殖与分化。通常认为,哺乳动物出生后内耳毛细胞失去再生能力。由毛细胞丢失引发的耳聋是不可治愈的。但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外伤和药物作用导致听觉受损可引发哺乳动物内耳前庭器官恢复一定的再生能力嘲。这种再生毛细胞可能有以下几种来源:(1)受损或损伤区周围的支持细胞向毛细胞转化;(2)一些感觉上皮细胞的再分裂;(3)听觉上皮以外的某种干细胞(stemcells)激活,增殖并分化为毛细胞。上述因素中。一般认为支持细胞是新生毛细胞的前体细胞。支持细胞向新生毛细胞转化并替代坏死毛细胞是毛细胞损伤修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小鼠耳蜗感觉上皮细胞的自然培养诱导毛细胞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培养小鼠耳蜗上皮细胞,寻找听觉毛细胞的前体细胞,从而研究听觉毛细胞的再生。方法 改良细胞培养基和培养技术,建立小鼠耳蜗听觉上皮细胞的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BrdU标记法检测培养细胞的性质和分裂状态。结果 培养的听觉上皮细胞表现为大而扁平的上皮细胞形态,并且表达上皮细胞的标志F-actin和cytokeratin,部分新生的细胞可被早期毛细胞的特异标志calretinin着染,表明有听觉毛细胞样的细胞产生,这种现象经3次传代培养后仍然存在。结论 自然细胞培养方法可能诱导小鼠听觉毛细胞的产生,在小鼠的耳蜗内可能存在听觉毛细胞的前体细胞,而这些前体细胞是否是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了解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的发育,对研究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的再生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发育过程、毛细胞发育时期的调控基因、毛细胞发育功能障碍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概述,为更好研究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再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耳蜗毛细胞是听觉系统的机械感受器,在成年哺乳动物中不能自发再生,因此,耳蜗毛细胞损伤导致的听力损失是永久性的.毛细胞的再生疗法作为听力损失的新型治疗方法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对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几个常用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获得耳蜗毛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毛细胞再生疗法的...  相似文献   

8.
近三年来,Prestin,一种新型的耳蜗外毛细胞的转膜蛋白的发现,引起了分子细胞学家及听觉生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这个蛋白的发现在解释哺乳动物耳蜗的高度敏感性及频率选择特性以及外毛细胞的电动特性机制上具有重要意义。 哺乳动物的高度听力敏感性及频率选择来源于耳蜗的机械放大原理。这种放大能达到几千倍,声  相似文献   

9.
1979年Spondlin切断第八神经前庭支后6个月发现Ⅱ型螺旋神经节细胞(即与外毛细胞有联系的神经元,约3000个,与12000个外毛细胞相联系)出现退行性改变。切断耳蜗支6个月后Ⅰ型神经元(即与内毛细胞相联系的神经元,约45000个,与3000个内毛细胞相联系)发生退行性变化。这说明与内毛细胞相联系的Ⅰ型神经元的传入纤维是经耳蜗神经传人中枢,而Ⅱ型神经元的传入纤维是经过位于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之间的Oort氏吻合支后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即外毛细胞的传入信息不经耳蜗神经而是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的。作者认为外毛细胞在听觉机制中是次要的,是一种正在退化中的残遗。从动物进化史看,甚至在有袋类中第八神经中虽然还没有分  相似文献   

10.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哺乳动物耳蜗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时期这些因子的表达和失活最终形成正常的耳蜗.这些调节基因在维持细胞周期和调节毛细胞、支持细胞前体的分化中,在维持有丝分裂后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状态及存活发挥重要作用.哺乳动物毛细胞的损伤不会自发的恢复再生,会引起永久的感音神经性聋.因此,在哺乳动物中控制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1.
哺乳动物及人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 ,SGCs)位于耳蜗骨螺旋板和蜗轴基部的Rosenthal小管内,其外周突通过骨螺旋板内的小管进入螺旋器分布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SGCs的主要功能是将耳蜗毛细胞机电转换的信息向听觉系统各级中枢传递[1]。内耳受损后会以SGCs数目变化为特征表现,噪声、年龄老化和耳毒性药物等损伤因素均会造成SGCs突触退化、轴索变性及胞体的损伤,从而影响听力,造成人类不同程度的交流障碍[2]。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计数能更好地研究耳蜗受损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定量反映内耳的损伤程度,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及计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庆大霉素对耳蜗及前庭神经上皮损害的研究,早已为动物实验及临床所证实。但庆大霉素中毒后人的颞骨组织病理学的检查,英文文献未有报导。作者报告一例48岁女性肾移植后患者,在用庆大霉素后发现听力及前庭反应丧失。患者死后,进行了颞骨组织病理学研究。患者生前有中耳炎史。颞骨组织病理学可见到中耳有相应的病变。耳蜗血管纹、螺旋韧带、骨螺旋板、蜗小管及前庭膜均正常。盖膜示由于人为因素轻度抬起,但感觉神经上皮组织完整。在耳蜗中底转螺旋器支持细胞有轻微挤压,无内淋巴积水。耳蜗顶转和中转的毛细胞均正常。在基底转下段的毛细胞全部消失,上段外毛细胞的最内排消失,此处(11.5mm)还有小区域的外毛细胞全部消失。基底转下段螺旋神经节细胞部分消失。前庭感觉神经上皮有明显病理改变。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有空泡形成,基底部更严  相似文献   

13.
耳蜗的感觉上皮细胞有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种类型.许多研究旨在探讨听力损失的基本机制,重点针对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较少关注支持细胞.目前对支持细胞作用的了解已从单纯的结构支持扩展到耳蜗毛细胞分化发育、耳蜗离子稳态、毛细胞感音功能的调节以及突触发生发育、毛细胞损伤修复的多个方面.本文对支持细胞在哺乳动物耳蜗发育及功能中的关键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给雏鸡肌注庆大霉素(GM)80mg/kg·d共10天,分别在注射后0、1、2、3、4周处死,取耳蜗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发现GM损害前庭器造成感觉毛细胞大量消失,纤毛束融合、倒伏和断裂;耳石体破坏融合,表面粗糙不整;而在3周后,前庭器感觉上皮受损区有再生毛细胞,并已渐趋恢复成熟,耳石体形状亦修复正常。表明鸡前庭器受GM损害后感觉毛细胞有再生能力,耳石体亦存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1内耳中的结构恢复许多研究证明鸟类内耳上皮因声过度刺激或耳毒性化学性质损伤后有再生毛细胞。鸟类前庭器官在生命过程中有低速度的新毛细胞进行性产生。在毛细胞缺失后,细胞分裂加快,前庭上皮中的新毛细胞产生、增加,最终前庭上皮恢复正常形状。鸟类的耳蜗,在正常状态上皮基本没有细胞分裂,在声创伤4天和耳毒性药作用后5天用’H胸腺喀淀核式标记,新毛细胞初始呈未成熟的特征,几天后才达到成熟状态。在声创伤,听神经末梢退变,损伤后3个月内,逐渐达正常的神经状态,至6个月,毛细胞神经支配才恢复。耳毒性药作用,不损伤盖膜,…  相似文献   

16.
给雏鸡肌注庆大霉素(GM)80mg/kg.d共10天,分别在注射后0、1、2、3、4周处死,取耳蜗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发现GM损害前庭器造成感觉毛细胞大量消失,纤毛束融合、例伏和断裂;耳石体破坏事例,表面粗糙不整;而在3周后,前庭器感觉上皮受损区有再生毛细胞,并已渐趋恢复成熟,耳石体形状亦修复正常。表明鸡前庭器受GM损害后感觉毛细胞有再生能力,耳石体亦存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哺乳动物耳蜗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时期这些因子的表达和失活最终形成正常的耳蜗.这些调节基因在维持细胞周期和调节毛细胞、支持细胞前体的分化中,在维持有丝分裂后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状态及存活发挥重要作用.哺乳动物毛细胞的损伤不会自发的恢复再生,会引起永久的感音神经性聋.因此,在哺乳动物中控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使毛细胞再生能对耳聋患者重建听力提供另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哺乳动物和人的内耳毛细胞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近年来证实了恒温动物鸟类内耳毛细胞在胚胎发生后有形成新的毛细胞能力后,今年又进一步发现哺乳动物甚至人的内耳前庭毛细胞和耳蜗毛细胞在受损后也有再生能力,无疑这对防聋治聋等研究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有关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广泛开展,人们试图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现象来模拟听觉生理过程,这也是目前在毛细胞损伤后重建听觉的唯一有效途径。事实上,听神经对声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性质有很多差异,即电刺激产生的听觉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频率选择性差、动态范围狭窄、电刺激的空间分布比较弥散、时间锁相特性差等,提示听觉系统对于声刺激,可能在耳蜗水平就存在一定的信号编码处理功能。目前,关注耳蜗外毛细胞的研究较多,外毛细胞对内毛细胞有驱动作用,对听觉传入通路的灵敏度有调节作用。而在耳蜗听觉信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动物利用耳蜗中的毛细胞来感受声音。每一毛细胞表面伸出高度组织化的纤维束 ,可将声音引起的震动转化为电信号。而哺乳动物的耳蜗还有更为特化的细胞群体—外毛细胞 ,它们不但可用上述方式感受并转化声音 ,而且还可再将电信号转化为细胞长度的改变。哺乳动物听觉器官的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位于长而窄的基底膜上有一层细胞 ,称为螺旋器 ,毛细胞绝妙而精确地排列在螺旋器内。基底膜的宽度和硬度沿耳蜗螺旋而逐渐改变 ,因此在其底部和顶部分别对高频和低频音有最佳共振。这样可形成传入声音频率图 ,再将其传递给关联排列的听觉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