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麻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5月我院进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观察记录麻醉前、切皮时、手术2h,拔管时血压及心率、血糖值、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两组麻醉用药量GEA组少于GA组(P〈0.05),心率及血压GEA组明显低于GA组(P〈0.05),GEA组麻醉前后血糖无明显改变,GA组血糖有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GEA组明显短于GA组,术后镇痛效果GEA组优于G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直肠癌手术能减小应激反应,对循环影响小,是一种可行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腹部择期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全麻联合硬膜外组(GEA组)与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15例。GEA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待硬膜外平面确定后,行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根据需要给予少量肌松剂,术后行PCEA。G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同GEA组),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术后行PCA。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观察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情况,并行VAS评分。结果GEA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少于GA组(P〈0.05),GEA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A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上腹部手术,可降低术中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提前且麻醉安全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子宫癌扩大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44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子宫癌扩大根治术病人,随机分成单纯全麻组(GA组n=22),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n=22)。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全麻用药量、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与GA组相比,GE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全麻用药量少、苏醒快、术后镇痛质量高(P〈0.05),但麻醉诱导期血压下降更为明显,应注意监测和防范。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子宫癌扩大根治术的良好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4.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病人开胸手术的安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宁慧 《海南医学》2004,15(7):89-90
目的 评价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病人开胸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8例择期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 ,ASAⅠ -Ⅱ级 ,随机分为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GEA组n =3 8例 ) ,全身麻醉组 (GA组n =3 0例 ) ,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结果 GEA组 ,血压 ,麻醉全程低于麻醉前 (P <0 .0 1)心率低于麻醉前 (P <0 .0 1) ,GA组收缩压于手术探查时 ,术中 1.5小时低于麻醉前 (P <0 .0 5 ) ,麻醉后GA组血压全程显著高于GEA组 (P <0 .0 1) ,术中1.5小时和拔管时GA组心率比GEA组显著快 (P <0 .0 1) ,GEA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及异丙酚 ,异氟醚等药物的用量显著降低 ,术毕清醒 ,拔管时间均早于GA组 ,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于老年患者行开胸手术时对循环的干扰小于全麻组 ,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腹部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Ⅲ,术前精神状态相似无异常,无肺部感染,无呼吸功能明显异常,无明显肝肾功能损伤,随机分成2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GEA组)与单纯全麻组(GA组),各20例。GEA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待硬膜外平面确定后,行全麻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胺),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根据需要少量给予肌松剂(维库溴胺),术后行硬膜外镇痛。G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术后行静脉镇痛。观察两组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并且统计手术时间、用药总量。结果 GEA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质量评分优于B组。GEA组舒芬太尼,丙泊酚,使用量少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期并发症比较,GE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相比单纯全身麻醉,可以节约全麻药的用量,且患者全麻苏醒早、苏醒更彻底,是老年患者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冰  曹艳华   《中国医学工程》2011,(9):79-79,81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直肠癌手术中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ASAⅠ-Ⅲ级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两组全麻诱导方法相同,维持用持续静注丙泊酚5~7mg/kg.h,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A组于诱导前取L1-2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3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1%利多卡因5~10mL不等),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肾上腺素(E)及血糖浓度。结果 GEA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10min、30min明显低于GA组;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A组;血糖在术毕时低于GA组。GEA组MAP、HR在切皮后各时点显著低于GA组。GEA组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显著低于G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直肠癌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两种麻醉方法对开胸肺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全麻及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开胸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A)组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GEA)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后即刻、切皮时、切皮后30、60、120min及拔管后即刻测外周血中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血糖浓度。结果两组术中血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均增高,切皮后2h达高峰,GEA组低于GA组(P〈0.05)。肾上腺素水平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MAP、HR于切皮后30min及60min GA组显著升高,拔管时达高峰。同期GEA组波动不明显。结论静脉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能减轻开胸肺手术应激反应,且全麻药用量减少,病人苏醒早。  相似文献   

8.
上腹手术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上腹手术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36例上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18例。两组连续监测诱导前、术中各组BP、HR、SpO2、ECG变化,记录用药剂量和术毕苏醒时间,观察患者术后有无躁动。结果两组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血压、心率比基础值均下降。A组12例仅间断吸入异氟醚,6例未吸入麻醉气体;B组手术过程中均吸入异氟醚。B组与A组比较,全麻用药剂量多,术后苏醒时间长(P〈0.05)。B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烦躁,经镇静镇痛处理后缓解,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结论上腹手术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不仅全麻用药量少,苏醒迅速,而且麻醉平稳,术中循环稳定,还可以术后硬膜外镇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患者分为全麻组(Ⅰ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Ⅱ组),每组各35例.Ⅰ组单纯静脉麻醉,Ⅱ组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术后清醒拔管时间、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Ⅰ组术中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的用药量多于Ⅱ组,术后清醒拔管时间长于Ⅱ组,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比Ⅱ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手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0.
毛美睿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07-2208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麻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心血管反应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记录麻醉前(To)、插管后(T,)、切皮(T:)、开始探查(L)、拔管后(T4)的即时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GEA组各时间点S13P、DBP、MAP、HI(明显低于GA组,各项恢复时均明显短于G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减轻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心血管反应,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在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和单一全麻组(GA组),GEA组给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GA组给予单一全麻,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临床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EA组在手术后拔管时间、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四种麻醉方法对老年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儿茶酚胺及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探讨适宜的麻醉方法。方法:48例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A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CSEA组)、气管插管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每组12例。分别测定麻醉前、麻醉后15min、手术45min和手术后15min各时点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同时监测血压(BP)和心率(HR)。结果:GA组手术45min血浆E和NE明显增加(P<0.05),手术后15min仍未恢复(P<0.05)。手术45min和手术后15min血浆E、NE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NE在GA组明显高于EA组和CSEA组;血浆E水平GA组明显高于CSEA组(P<0.05),手术45min也明显高于GEA组(P<0.05)。组内比较,GA组各时点间MAP和HR具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后15min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5),其余各组组内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手术后15minMAP与HR具有显著性差异,GA组明显高于CSEA组(P<0.05),其余各组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麻醉方法在影响应激反应方面有所不同。老年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选择应根据病情、麻醉条件注意权衡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麻(GA)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GEA)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择期行LC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A麻醉后行气管内插管,实验组患者采用GEA麻醉;在麻醉前、插管后、气腹后、术中30 min和拔管后的5个时间节点测定患者外周血中的血糖(Glu)、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记录各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中30 min和拔管后的Glu、Cor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R、SBP、DBP和MAP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EA与GA相比,对老年患者LC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更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行镇静深度监测,进一步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各20例,麻醉中维持BIS值在50~55。监测记录术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切皮时(T3)、去肋骨时(T4)、拔管即刻(T5)的BIS、MAP、HR及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停异丙酚到唤之能睁眼的时间)。结果:插管前即刻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T2、T5时点,GA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GEA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GEA组麻醉药用量较GA组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较GA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脑电双频指数检测下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胸科手术,可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减轻气管插管、拔管时心血管不良反应.减少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肺癌或食道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监测两组患者入室时(T0)、全麻诱导插管后(T1)、切皮时(T2)、手术探查时(T3)及术毕拔管时(T4)的MAP、HR,并记录各组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等全麻药用量及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结果:GEA组全麻诱导插管后、切皮时、手术探查时及术毕拔管时的MAP、HR明显低于GA组,GEA组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用药量均显著少于GA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比GA组短.结论:0.375%罗哌卡因复合全麻不仅能减少全麻药用量,清醒快及拔管早,而且使手术过程中血流动 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食管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5例择期胸科食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17例)和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组(GEA组,18例)。分别测定术前、术毕及术后24、48 h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结果①毛细管血浆黏度及各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在术毕时均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P〈0.01),术后48 h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比较无差异。②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GEA组除术毕比术前明显降低外(P〈0.05,P〈0.01),其余各时点无明显变化;GA组无明显变化。③2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电泳指数在48 h内无明显变化。结论单纯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术后的血黏度都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其作用一般不超过48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EA)、全麻(GA)及腰-硬联合麻醉(CSEA)三种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0月~2011年10月腹部手术患者550例,分为三组:连续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麻组(B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比较入室(T0)、切皮(T1)、探查(T2)、牵拉(T3)、术毕(T4)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情况。结果 A组血流动力学波动大,A组与B、C组在T2、T3的心率、中心静脉压、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T2、T3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基本等效,均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腹部手术更具有优势,但全麻费用高,术后苏醒慢,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麻醉平面可控性好、便于术后镇痛等特点,临床选择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8.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胸科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Qu DM  Jin YF  Ye TH  Cui YS  Li SQ  Zh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408-411
目的 了解胸科手术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GEA)与单纯全麻(GA)两组病人应激激素。细胞因子变化。并观察GEA对胸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例肺叶或肺叶局部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GEA和GA两组,于术前,切皮时,切皮后2,4,6h,术后第1,3日晨取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结果 (1)两组病人IL-6,ACTH及皮质醇浓度于切皮后逐渐升高,切皮后4-6h达高峰,GEA组皮质醇浓度在切皮后2h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余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2)IL-6与皮质醇浓度呈正相关(r=0.231)。结论 (1)胸部手术引炎性因子改变。其他泌不受硬膜外阻滞影响。(2)胸部手术使应激激素升高。硬膜外阻滞对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泌不受硬膜外阻滞影响。(2)胸部手术使应激激素升高,硬膜外阻滞对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IL-6与皮质醇可能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比较硬膜外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人围手术期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年龄(70.75±5.42)岁(65~81岁),随机分为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组(GEA组),每组15例。GA组麻醉以芬太尼0.2~0.4μg/kg、眯唑安定0.2mg/kg、维库溴铵4mg诱导行气管内插管,以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GEA组选择T8~T9行硬膜外穿刺,全麻的诱导与维持同GA组。诱导后硬膜外间断给予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4~6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1h(T1)及术后第1天(T2)、第3天(T3)和第5天(T4)留取血、尿标本.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尿中的肌苷(Cr)、α1微球蛋白(α1-MG)、微量白蛋白(Alb)含量。结果两组患者静脉血TNF-α于T1时点显著高于T0时点(P〈0.05);两组IL-6于T1~T4时点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两组CRP于T2和T4时点较T0时显著升高(P〈0.01).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T1~T4时点两组α1-MG/Cr均高于T0值(P〈0.05),两组尿Alb/Cr于T1~T3时显著增加(P〈0.05),组间比较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并不抑制IL-6和CRP的分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围术期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