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制造业发展是我国的强国之本,新材料是制造业发展的"底盘"之一,它以其特定的先进性、支撑性、多样性,支撑了制造强国建设.目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新材料发展,美国、欧洲、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提出了相关战略,全球制定了约70项与新材料相关的国家战略,不断强化材料创新体系建设.我国提出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对我国的制造...  相似文献   

2.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先过技能人才培养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十五"期间,中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贴着"中国制造"牌子的产品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目前,如果从工业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总额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强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中国还远非制造强国,除了核心技术缺位的原因之外,缺乏制造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和利用的结构不合理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造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制造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位支柱产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而先进制造技术是保障制造业高水平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我国的制造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能是"制造大国",而不能成为"制造强国",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只能是世界的"加工中心",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也就不可能实现可靠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微型机与应用》2007,26(12):104-105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制造业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在向中国转移.有关专家表示,虽然我国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在这种局势下,制造业信息化成为中国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并成为打造优势产业链、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以及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到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而成为经济强国.当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纷纷把制造基地移向中国,"Made in China"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随着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变革,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改善,制造业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姜锡山 《数码世界》2007,6(11):10-11
去年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与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制定年,今年是"十一五"开局的执行年.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最近编制完成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纲要》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组成部分.《规划纲要》确定的长三角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其四大定位目标宏大、令人鼓舞,代表了中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 2020年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人民日报》撰文称,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8.1%,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确...  相似文献   

9.
制造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制造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位支柱产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而先进制造技术是保障制造业高水平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我国的制造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只能是“制造大国“,而不能成为“制造强国“,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只能是世界的“加工中心“,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也就不可能实现可靠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政府更是提出了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的建设方针。制造业信息化是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经之途。实现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正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而保障制造业的信息安全正是这一历史课题的重要方面。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将信息网络、计算机、Internet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运用到传统制造业的市场调研、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质量控制、供应链、资金周转、成品制造等全过程。而在这一信息化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信息安全问题无处不在。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一旦…  相似文献   

11.
正测控技术与仪器是涉及电子学、光学、仪器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项前沿科技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新技术.伴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先进测控技术及其高端仪器设备将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基础,将成为支撑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方向.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测控  相似文献   

12.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到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而成为经济强国.当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纷纷把制造基地移向中国,“Made in China“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爱华 《A&S》2008,(1):80-86
东莞位于珠江口岸,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华南抗日的根据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通过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蓬勃发展。如今东莞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和创汇基地。2006年,东莞更是以“现代制造名城”的美誉荣获由CCTV主办的”2006年中国最具魅力10大城市乡一”.  相似文献   

14.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推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工厂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方向,是我国迈进世界强国大门的关键一环.而信息安全是保障智能工厂系统能够顺利运转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张原  刘婧  何颖 《机器人产业》2021,(2):82-1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根本要求.本文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创新政策发展动态研判及应对策略为研究主体,围绕完善创新顶层设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提出我国应对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创新政策的对策建议,为提升我国制造...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央确立的重大战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此,科技部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司会同有关部门,在"九五"CAD/CIMS应用工程的基础上,投入8亿元资金,进一步整合有关科技资源,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一、主流制造企业信息化三驾马车 随着新形势下国家对制造业的深度改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决心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也出台了顶层指导战略《中国制造2025》,并强调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手段促进该战略的落实.制造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需要实现从智能研发、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到智能管理、智能决策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把世界经济划人一个新的发展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成为各国战略的重点。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强国都是抓住了当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而实现崛起。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来都是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竞争的焦点,是一个国家(地区)抢占长远发展制高点,培育新时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赛场。  相似文献   

19.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到202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而成为经济强国。当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纷纷把制造基地移向中国,“MadeinChina”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战略之一。但是,工业发展史上制造大国必然是经济强国的历史不一定会重演,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掌握足够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创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薄弱。在对国家经济实力有重大影响的高端产品方面,我们没有优势可言。我们正面临伟大的历史转折,从被动参与世界经济,通过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驱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单纯追求GDP的…  相似文献   

20.
王静 《网友世界》2014,(4):95-95
"汉语国际推广"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提出,不仅是国家提升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宏观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合理延伸。然而,伴随着"汉语热"不断兴起,汉语国际教师师资短缺和选拔困难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探索汉语国际教师的胜任力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汉语国际教师能力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年轻教师们而言,也可通过了解汉语国际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对自我能力正确认识和提升,促进自己事业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