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一书,仿《伤寒论》的条文形式,导源叶案为众所周知。其中运用承气场方,除了宗《伤寒论》以外,还大量取材于《温疫论》,且有所发展,使承气汤变化内容更臻成熟。本文试就《温病条辨》运用承气汤方特点作如下辨析。一、脉实证实,苦寒攻下中焦阳明温病,是外感病的高峰期,多以承气汤为主方,中焦篇第一条即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吴鞠通用“承气汤不强调痞满,而强调燥实”,“面目俱赤,语声重法,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等证,均为大热大实之证。吴氏论承气汤证比起《伤寒论》来,更为…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是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温病条辨》是其所著的一部论述温热病辨证论治的里程碑式专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伤寒论》中三承气汤进行发挥,创立了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护胃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加减桃仁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等,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从"五承气汤"析吴鞠通攻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立有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五方,用以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吴氏临床运用攻下法时,但见腑实之证,就可根据脏腑之不同、正气之虚实、津液之亏损、缓急之轻重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4.
试论吴鞠通承气汤类方及其临床应用。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仲景的三承气汤进行了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扩展了临床使用范围,丰富了热病辨治体系。通过条分缕析并比较《温病条辨》承气汤类方及其加减方的条文,探讨吴氏承气汤方对于仲景下法的继承与变通,总结其作用机制与组方用药习惯,旨在探讨承气汤类方的使用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均将《伤寒论》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并称为三承气汤.而从《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燥气主之"出发研读其相关条文,发现三承气汤证在阳明腑实证的发展上认识尚不完全,现用《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证对其加以补充,使之并称四承气汤.根据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从"阳明经上,燥气主之"出发对四证进行鉴别诊断,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王丽娜 《河南中医》1994,14(2):74-75
桃核承气汤临床新用王丽娜山东省龙口市中医院(265701)主题词桃核承气汤/治疗应用,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肾结石/中医药疗法桃核承气汤是《伤寒论》中为“膀胱蓄血证”而设。笔者在十几年的临床工作中,谨守病机,灵活运用,凡是瘀热在里的各种血证,投之...  相似文献   

7.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核承气汤(又名桃仁承气汤)来源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一书中,原治邪 在太阳不解 ,传入下焦,瘀热互结所致下焦蓄血症。由大黄、芒硝、桃仁、桂枝、甘草五 味药组成。因 热邪侵入膀胱,血热相搏而成的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之蓄血症。如狂是因热 盛血瘀,上扰神 明所致。在临床上,以桃核承气汤为主随症加减,治疗精神分裂症,兹介绍如下:例一:张××,男,24岁,工人。发病及主证,被人殴打,暴怒不解,致精神失常。六天六夜米水未进,叫骂不休,到处奔跑 ,一刻未眠,无大便,小便亦少,两眼明亮发直,面色红,唇干舌裂,两手…  相似文献   

8.
经方治疗阴吹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方治疗阴吹2例刘昭坤,刘同珍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274800)主题词外阴疾病/中医药疗法,小承气汤/治疗应用,桃仁承气汤/治疗应用,四逆散/治疗应用阴吹是中医妇科临床罕见之病,它不同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直肠瘘”。所谓阴吹,是指妇女前阴中不断出气,且簌...  相似文献   

9.
邹雯 《江西中医药》2006,37(1):13-14
三承气汤皆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吴瑭云:“承气者,承顺胃气也。”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乃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泄热救阴、承顺胃气,使塞者通、闭者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原文,从热证、实证病机角度分析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证之病机演变,以期为运用三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之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与温病,不仅在疾病范畴方面有区别,而且在发病观和分证纲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外感病邪正矛盾的认识中,伤寒学说以人体正气为外感病发生和传变的依据.从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温病学说以病邪为温热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治疗上则主要体现出辨病施治的优势。两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使中医外感病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湿热病篇>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所著,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作了专门论述.文中湿热病本证条文共计17条,不仅从卫气营血层面,而且从三焦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1],从而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变化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温热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的一部论述温热疾病的专著。明清时期是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当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吴又可的《瘟疫论》、喻嘉言的《尚论篇》都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研究,而直到叶天士《温热论》问世.才标志着温病学说走向成熟。从临床实践上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己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伤寒和副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多种急性热病。书中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颇为后人推崇,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辨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其焦点在于伤寒是为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论证,应当说伤寒学说孕育着温病学说的起源;温病学说则是随着传染病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并在实践中日益丰富。二者皆属外感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以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和仲景原序内容为依据,结合仲景对疾病的认识和瘟疫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伤寒论》不仅论述了伤寒病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论述了瘟疫证治,其对瘟疫的认识及治疗预防调护思想对后世疫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温病学角度认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进 《江苏中医药》2003,24(6):8-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属中医温病学“风温”病范畴,亦可兼夹“湿邪”,如发生规模较大的流行,则又可归于“温疫”之类。感受风热病邪或风热疫毒是本病的病因。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气候条件和人体的内在因素。风热性质的病邪多首犯于肺,所以本病初起时,有邪在肺卫症状,继则肺热症状较为突出,后期则可表现为肺胃阴伤。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依据风温的治疗原则:初起主以辛凉解表,中期主以清肺泄热,后期主以清养肺胃。如夹湿者,要重视祛湿化浊药物的配合。一般可按邪袭肺卫、湿热阻于少阳、邪热塞肺、肺热移肠、热入营血、正气外脱、肺胃阴伤等进行辨证论治。对本病患者,除了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外,还应加强护理。对本病的预防,一方面要避免外来病邪的侵袭,首先重在增强人体体质,提高防御外邪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和减少与病邪接触的机会,必要时可适当采用一些药物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胡宝书先生为清末民初江南名医,浙江绍兴人。他精研经典,毕生致力于时病研究,擅治温热病症。今结合阅读胡氏著作《伤寒十八方》,对其治疗温热病的临证经验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9.
庞安时是宋代著名医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其潜心钻研30余年所著之《伤寒总病论》。明确提出伤寒与温病的不同,其论上承《内经》、《难经》,参以临床经验,启迪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  相似文献   

20.
"咳"为外感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咳"的观点。"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内经》三焦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辨治温热疾病的方法,其所论述的上中下三焦分别与五脏相对应。《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五脏为目论述疾病。本文以"三焦"为纲,六经、脏腑为目,论述《伤寒论》中感受寒邪,上犯太阳、中及太阴、下入少阴所引起的咳,与《温病条辨》温热邪气侵袭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咳证的异同,以期为咳证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