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典型川崎病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丽君 《天津医药》2005,33(10):673-673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不清、幼儿多发的血管炎综合征。以发热、皮肤黏膜受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可合并冠状动脉和其他系统的病变。临床诊断依据病程中出现的一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而缺乏特异的病原学诊断依据。故非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现将我院1998年-2002年收治的28例已确诊的非典型川崎病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81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川崎病(KD)的可能性。方法 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81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病早期发热、眼结膜充血、皮疹、唇红干裂分别是100%、81.9%、80.5%、75%。肛周皮肤潮红和/或脱皮78%出现在起病8天内,阴囊皮肤潮红常在起病3天内出现,病程8天内发现心脏冠脉病变达39.3%。结论 KD患儿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干裂是主要临床表现,当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即应高度怀疑KD的可能。疑似病例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2DE)检查,心脏冠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小儿非典型KD(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单位进行就诊的30例非典型KD患儿以及45例典型的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并对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 非典型KD患儿婴幼儿时期的发病率高于典型KD组患儿,典型KD组患儿的症状较非典型KD组的发生率高,在非典型KD患儿中肛周充血脱皮的发生率以及接种卡介苗后在患处出现红斑的发生率高于典型KD的患儿,非典型KD患儿出现冠状动脉受损的概率高于典型KD组.结论 非典型KD发生的率较高的阶段是在婴幼儿时期,与典型KD患儿比较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受损,在诊断时需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典型以外的病症及体征,可结合实验室化验结果以及彩超对冠状动脉造影及注射卡介苗后患儿肛周是否出现充血脱皮等症状来对非典型KD做出判断,以便临床上对非典型KD患儿做出正确的诊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10年间本科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病例,以加强对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认识,早期诊断。10例患者中,在疾病早期(1~10d)具有4项主要临床表现3例、3项主要临床表现5例、2项主要临床表现2例,在病程恢复期具有5项主要临床表现7例,其余3例虽然仅有4项主要临床表现,但二维超声心动图出现改变,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对于非典型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具有充分认识,对病情进行连续评估、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早期确诊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娣 《中国医药》2007,2(11):650-651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6年住院的43例川崎病患儿,并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组(25例)和非典型川崎病组(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典型川崎病组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均达80%-90%;非典型川崎病组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唇红皲裂及手足硬肿脱皮,球结膜充血相对少见,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主要症状中具备4项有9例(50%),3项有6例(30%);冠状动脉损害7例,其中典型川崎病组5例,非典型川崎病组2例。结论非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误诊、漏诊的原因,积累及时、准确诊断病症的诊治体会。方法对临床工作中收集的5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就诊过程进行追溯分析。结果50例不典型AMI患者,误诊15例,疑诊者16例;20例经常规静脉溶栓成功,5例静脉溶栓未成功,38例患者7~15d后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症状缓解;有5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非典型性及非典型心肌梗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做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世芬  江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72-2473
川崎病(KD)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本组分析100例KD患儿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和确诊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8月间652 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完全KD与典型KD进行比较.结果:在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18.5%)明显高于典型KD(7.5%).结论:不完全KDCAL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非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不典型,略有忽视易致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认识,尽早诊断,我们对40例非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本文资料来源于1994年12月至1995年8月住院病人,资料完整。男21例,女19例,年龄14~66岁,平均36岁。14~40岁25例(62.5%),41~59岁10例(25.0O%),60岁以上5例(12.5%)。其中农民  相似文献   

10.
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36(11):1034-1035
近年,川崎病(K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取代急性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据报道,川崎病与风湿热病例数之比为3∶1左右[2]。该病的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时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为探讨KD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预后,本文对2003年3月至2005年10月住院的86例KD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与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86例KD患儿均符合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了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1.87∶1;年龄3个月~8岁,平均2.6岁,<4岁68例(占79…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e peptide,NT-proBNP)水平,探讨NT-proBNP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收集的58例KD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典型KD组45例,不完全KD组13例,另选择18例年龄匹配的发热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KD组(包括典型KD组和不完全KD组)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典型KD组和不完全KD组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KD患儿恢复期血浆NT-proBNP水平较急性期显著下降(P<0.05)。冠脉损伤组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冠脉损伤组(P<0.05)。结论 KD(包括不典型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尤其当存在冠状动脉损伤时升高更明显。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对KD的诊断,尤其是不典型KD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NT-proBNP水平异常升高对预测冠脉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屈洪党  陈齐鸣 《淮海医药》2004,22(6):439-441
目的 探讨特异性神经元抗-Hu抗体对小细胞肺癌(SCLC)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亲舍免疫细胞组织化学ABC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68例SCLC患的血清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亲合免疫细胞组织化学ABC法在约40%不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NS)的SCLC患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神经元抗体,滴度为1:1000至1:6000;在约83%伴PNSNS的SCLC患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神经元抗体,滴度为1:1000至1:64000;(2)Western blot在不伴PNSNS的SCLC患血清中检测出1例可识别正常人大脑神经元细胞核提取物中分子量为35~40KD蛋白和40KD的HuD克隆纯化蛋白抗原;在伴PNSNS的SCLC患血清中检测出5例可识别上述蛋白抗原;(3)正常人血清中未检测出特异性神经元抗体。结论 特异性神经元抗-Hu抗体对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早期筛选小细胞肺癌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及确诊有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KD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变化特征及诊断情况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首诊KD入院仅14例(33%),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皲裂、肛周红在川崎病中比较有诊断价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乎均体积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结论KD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复杂,急性期容易误诊和漏诊,准确掌握KD临床特征的变化以及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病情演变情况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经血清学检查证实的88例非典型出血热病例,并与83例典型病例对比,结果表明非典型出血热中轻型病例所占比例显著多于典型组(分别为71.59%和28.9%),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且出血、肾脏损害、低血压等症状均少见。对该病的发病情况、诊断及误诊原因等进行了讨论,认为对疑似病例应尽早检测出血热特异性抗体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急性病发热出疹性病变[1].根据有关报道显示,KD在近些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不完全吻合,或仅具备其中的2~3项,被称为"不典型KD",发病率可达10%~36%[2].不典型KD易造成临床的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时间,造成患儿病情恶化,出现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笔者选取诊断为KD的患者共65例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不典型KD的临床表现特点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KD好发于〈5岁的儿童,男孩多发,误诊20例(41.7%)。48例患儿均临床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KD早期误诊率高,对不明原因发热〉5d,且伴有KD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应警惕KD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李鑫  张婷  李娟  赵明波  田新 《现代临床医学》2021,47(5):342-343,35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临床儿科中较为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典型症状为发热、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在发达国家,KD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1].然而一些KD病例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被其他表现掩盖,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患儿诊治.本文探讨以发热、腹痛为突出症状的KD患儿4例病例,旨在为临床诊治K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阴道彩超)对非典型宫外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手术或保守治疗的124例非典型宫外孕的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结果或保守治疗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24例患者经阴道彩超检查可见非特异性包块,表现为实质性包块70例(56.5%),囊实混合性包块54例(43.5%),包块最大6.5cm×4.9cm,最小1.5cm×1.0cm;117例诊断为宫外孕,诊断正确率为94.4%。结论经阴道彩超检查可早期准确诊断非典型宫外孕,为临床提供及时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又称急性重症呼吸道综合征(SARS),是由冠状病毒变异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我院自2003年4月21日正式设立发热门诊,至2003年6月18日,共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2例,疑似病例13例(其中2例转为临床诊断病例,11例被排除)。现对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配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宫颈病变患者中,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BS诊断对1920例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并对非典型鳞状上皮以上病例进行电子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行定点活检。结果1920例患者取材均为满意涂片:检出异常结果有不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ASCUS)57例,不除外高度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ASC—H)16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6例。在阴道镜下行定点活检,病理组织学结果为上皮内病变(LSIL)55例,病理符合率为96.49%。结论液基薄层细胞学用于宫颈病变筛查,可提供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和癌前病变的信息,在电子阴道镜下行定点活检提高了对宫颈病变,特别是癌前病变的诊断率,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