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大尺度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探讨了滇西北地区中国–喜马拉雅分布成分的区系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从科到属,该区系成分的比重增加了18%左右,意味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该区系成分的重要分化中心之一。对主要植物类群的组成分析表明,滇西北地区可能是该区系成分在科、属水平上的重要分布和起源中心。在属水平上,该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差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这可能与纬度梯度上地壳的差异性抬升所致的区系分化强度的纬度分异有关。从南到北,该区系成分中年轻的多型属所占比重呈增加趋势,而古老的少(单)型属所占比重则呈递减趋势。这可能与纬度梯度上地层的差异性抬升和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罗霄山脉是赣江和修水流域与湘江流域的分水岭, 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然而, 罗霄山脉地区的鱼类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其鱼类物种组成、分布以及受威胁因素尚不清楚。为此, 我们于2014-2018年对罗霄山脉地区11条河流的鱼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 该地区共有鱼类5目17科64属113种, 山脉东坡鱼类108种, 高于西坡的72种。从生态类型看, 罗霄山脉鱼类以肉食性、底栖性、定居性类群为主。区系组成上以东亚江河平原类群为主。从物种多样性看, 遂川江、袁水、蜀水和修河的鱼类物种多样性较高, 锦江和富水的鱼类物种多样性较低; β多样性指数揭示遂川江与锦江、禾水、富水间鱼类物种出现一定的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是开展华南板块志留/泥盆系界线层序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该区普通沟剖面中的志留/泥盆系过渡带包括羊路沟组上部和下普通沟组下部,产丰富的鱼类微体化石,包括花鳞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及盾皮鱼类.这些化石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鱼类微体化石组合:羊路沟组合和下普通沟组合.通过与波罗的海等地区鱼类微体化石带的对比,羊路沟和下普通沟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晚期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早期.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的研究,为该区志留/泥盆系界线的精确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及区系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入侵是塔里木盆地土著鱼类濒危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及近年调查数据,系统综述了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现状,并就鱼类入侵引起的鱼类区系均一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记录鱼类63种,其中土著种19种,入侵种44种。尽管入侵鱼类提升了塔里木盆地鱼类群落属级及科级的多样性水平,但相应的G-F多样性指数却明显下降,表明该区鱼类群落从物种组成简单、分化明显的特点演变为物种成分复杂、分化贫乏的特点。入侵种中源于长江和额尔齐斯河分别有30种(68.2%)和7种(15.9%),源于美欧和亚洲其他区域的有7种(15.9%)。入侵鱼类的进入引起塔里木盆地与其相关区域鱼类区系相似性显著上升(P0.01),并导致该区鱼类区系从单一的中亚高原山区复合体演变为多区系混合体。进一步利用鱼类个体生态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显示,外来种在塔里木盆地适应性广泛,能够占据水域各种栖息生境,显著压缩了土著种的栖息空间,进而通过捕食、食物竞争及其他作用途径严重危及土著鱼类种群的续存,提示须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入侵种的进一步扩散及对濒危土著物种迅速开展人工保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 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限制, 目前尚缺乏怒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近5年的全流域实地采样数据, 结合文献资料, 系统整理了怒江流域鱼类物种组成信息; 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分析了怒江流域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怒江流域共有土著鱼类85种, 隶属于5目12科47属; 外来鱼类18种, 隶属于3目8科16属, 另外实地调查发现新记录外来种2种。怒江流域鱼类多样性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的递增趋势。根据土著鱼类组成的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 可以将怒江25个亚流域分为3个部分: (1)西藏自治区内的上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15种, 组成以裂腹鱼类、高原鳅类为主, 具有明显青藏高原冷水性鱼类区系特征。(2)贡山至泸水的中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36种, 组成兼有上游冷水性鱼类和下游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鱼类。(3)泸水以下的下游河段, 分布有鱼类74种。下游河段干流广泛分布有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和 亚科鱼类, 支流则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南鳅属(Schistura)、纹胸鮡属(Glyptothorax)鱼类, 鱼类组成以适应流水、激流环境的热带亚热带鱼类为主。2017-2021年的多次调查仅发现土著鱼类43种(占历史记录的50.6%), 土著鱼类资源衰退明显。过度捕捞、支流小水电开发、外来鱼类入侵等是主要威胁因素。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多, 怒江流域鱼类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亟需从流域层面开展系统的鱼类资源管理和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史原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武云飞  谭齐佳 《动物学报》1991,37(2):135-152
本文以作者大量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提出青藏高原鱼类6科26属114种的名录及各水系间鱼类共有属种的比较图。首先阐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的单纯性与复杂水系的概况,进而找出青藏高原与新疆等干旱地区间的鱼类区系和高原内部各水系间的鱼类区系的相互联系。第二部分,通过分布特征的分析确定青藏高原鱼类分布的三大特点,即在外泄河流上有明显的地理分界;在东南外围水域中呈点状分布,在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地带性。最后,基于区系特征的分析,联系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鱼类化石资料,探讨了形成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地史原因。认为适应于温暖水域生活的原始鲃类和鳅类,在早第三纪时已广布于东亚和中亚地区。青藏高原现代鱼类区系不是由一个起源中心辐射或跨阻传布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三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产生隔离,导致青藏高原鱼类与其它地区鱼类的分离而形成的,其分别是:1.喜马拉雅地槽闭合引起“西康群山”再次隆起构成中亚与东亚鱼类区系的分离;2.喜马拉雅山隆起引起中亚与南亚鱼类区系间分离;3.阿尔金山等山脉再度隆起构成中亚地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分离,最后完成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鱼类区系的雏形。 此外也论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东部分界线实际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安徽省古牛降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104种(包括变种、变型);介绍了该区的自然概况;对该区蕨类植物的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是该区蕨类植物的主要分布区类型;将该区与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庐山、武夷山、鼎湖山和秦岭等七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它和黄山等四地区相同成分较多,和鼎湖山、秦岭等地区虽有一定数量的相同成分,但整个区系成分相差较大;联系中国植物区系进行分析,该区与黄山等4地区同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地区(IE12),而鼎湖山、秦岭等地虽属同一亚区,但分属不同地区,因此该区蕨类植物区系与前者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后者虽有一定联系,但关系远不及前者密切。文章最后就该区蕨类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三叠纪鱼类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三叠纪鱼类在中国分布广泛。与当时“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一致,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方大陆的河湖相盆地,但也见于扬子板块与北方大陆碰撞后的四川盆地;海生鱼类则主要分布于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鄂尔多斯盆地已知的三叠纪鱼类中,多数为海生类型或与海生鱼类密切相关。中国的淡水三叠纪鱼群主要由原始辐鳍鱼类组成,它们与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鱼群最为相近,但也有与劳业大陆其他地区及冈瓦纳大陆的鱼类相似的属种。海生鱼群则以“亚全骨鱼类”为主,并包含鲱亚部的进步类群和真骨鱼类的基干类型。华南扬子区拉丁至卡尼早期的鱼群远较早三叠世的鱼群丰富,且这一时期的鱼群与西特提斯同期的鱼群关系已极为密切,约有1/3的种类可归入相同的属。华南中下扬子区很可能是部分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如龙鱼类。中国的三叠纪鱼类虽然十分丰富,但大多已知鱼类仅限于零星发现和初步报道,因而仍有待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生代晚期及第三纪鱼类区系中的若干分布格局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列岛和中国大陆东部的现生淡水鱼类区系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两地上新世和中新世的鱼类区系已发现的组成成分却似乎比现代鱼类区系要接近得多。而在中国东部渤海沿岸发现的早第三纪或始新世的鱼类区系成分则显示出与北美西岸同时代鱼类区系的惊人相似,展现出一个“跨太平洋格局”。中国中生代晚期或早白垩世的鱼类区系从组成和分布上可以划分为两个组合。分布于北部的一个组合中土著类型较多,分布于东南部的组合表现出一些与南美东北部及非洲西部鱼类区系的相似性,这种分布格局涉及到南、北两半球的大陆。 本文对上述分布格局作一简单介绍,并作初步解释: 1)早白垩世的副鲚鱼亚科鱼类在西非、南美洲东北部的分布曾被解释为1)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包括副鲚鱼亚科在内的广布单系类群;2)中国东南部早白垩世鱼类区系起源于冈瓦纳;3)中国东南部早白垩世鱼类区系中至少有某些种类是近岸鱼类。本文倾向于接受后两种建议。 2)始新世渤海沿岸及北美绿河页岩鱼类区系的“跨太平洋”分布格局曾有人用“太平洋洲假说”来说明。本文作者不赞成这种解释,认为这一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当时宽阔的白令陆桥及露出海面的北极地区可作为两地鱼类的通道;两地的近岸鱼类可沿当时连续的海岸来往,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对海南中部鹦哥岭的鱼类进行了实地调查,记录到62种鱼类,其中23种为鹦哥岭地区新记录种.结合文献资料,该地区共记载有淡水鱼类7目20科59属75种(含亚种),占海南岛已知淡水鱼类的70.8%:海南特有种16个,占海南特有淡水鱼类的80.0%.鱼类群落中以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为主.鹦哥岭南北两坡(南坡昌化江流域,北坡南渡江流域)共有的鱼类共36属42种,占鹦哥岭纯淡水鱼类总种数的60.0%.但两坡的鱼类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昌化江流域以山区溪流性鱼类为主,南渡江流域则较多平原江河性物种.利用多样性指数,得出鹦哥岭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南渡江流域的南开河和昌化江流域万冲河段的支流.鱼类的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200-600 m的中低海拔水体,海拔600 m以上鱼类稀少,而在900 m以上没有发现鱼类.有关部门近年已在鹦哥岭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有效保护珍贵的鱼类资源,按照当地鱼类水平和垂直分布特点划定鱼类重点保护河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了横断山区蚜虫区系的组成和特点.横断山区共有蚜虫11科69属125种,以东洋区、特有种类占优势.蚜虫区系古北成分和东洋成分充分交融,特有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多样.对该区蚜虫的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特有种分布不均衡,水平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丽江和玉龙雪山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3 000~3 200 m,是特有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带.此外,对跨古北和东洋区分布种类的东亚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赣东北地区鱼类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地区共有鱼类135种和亚种,隶属于10目22科80属。其中纯淡水鱼类128和亚种,占总数的94.8%。鲤形目是最主要鱼类群,有95种和亚种,占纯淡水鱼类的74.2%。鲤科鱼类最丰富,有80种和亚种,占纯淡水鱼类的62.5%。此地区鱼类区系以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为主要组成成分;此外,既有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的后裔种类,又有南亚暖水性类群鱼类,而且全北区冷水性类群鱼类也分布于此。与邻近水系比较,此  相似文献   

13.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鱼类资源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是世界上最少研究的地区之一。通过多次零星的鱼类调查(1973-1986)和1990年5至8月间对本区进行的全面水生生物和鱼类考察。本文首次报道其有关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种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等问题。诸如浮游动、植物的水平分布、优势和群和生物量及鱼类食性、年龄、生长、繁殖等。  相似文献   

14.
于1998年和1999年对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进行了调查。十万大山是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山脉,该地区共有野生鱼类102种,由于南北坡河流分属不同水系,两地的鱼类组成有很大差异。北坡各支流均汇入明江(珠江水系的一个支脉),其鱼类组成具有明显的珠江水系特点,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南区珠江亚区。南坡各水系多独流入海,鱼类组成与珠江和海南岛诸水系均有较大共性,反映出地史上这些水系之间曾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但与海南岛亚区的鱼类区系成分更为接近,动物地理区划应归属海南岛亚区。  相似文献   

15.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及其动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8年和1999年对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统了调查,十万大山是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山脉,该地区共有野生鱼类102种,由于南北坡河流分属不同水系,两地的鱼类组成有很大差异,北坡各支流均汇入明江(珠江水系的一个支脉),其鱼类组成具有明显的珠江水系特点,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南区珠江亚区,南坡各水系多独流入海,鱼类组成与珠江和海南岛诸水系均有较大共性,反映出地史上这些水系之间曾有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但与海南岛亚区的鱼类区系成分更为接近,动物地理区划应归属海南岛亚区。  相似文献   

16.
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2001–2003年对这一地区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调查设立了19个调查点,共采集鱼类标本3614号,经鉴定为85种(亚种),分属5目14科61属。除胡子鲇(Clariasfuscus)为外来种外,其他均为土著鱼类。海南拟餐(PseudohemiculterHainanensis)、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omeiensisomeiensis)和福建纹胸鱼兆(Glyptothoraxfukiensisfukiensis)为本地区土著鱼类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鲤科为主体,并以适应急流生活的鱼类占多数,小型野杂鱼类所占比例较高。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鱼类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分别属于长江上游鱼类区系成分和长江中下游区系成分。结果还表明这一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呈下降趋势,其中鲤形目鱼类物种数减少较多。导致该地区土著鱼类物种数下降的原因是酷渔滥捕和水域生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北部戈壁区海拔变化幅度大,极端干旱、低温且大风,特殊环境条件导致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有别于其他戈壁区。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种子植物组成与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北部戈壁区种子植物组成贫乏,调查中共记录种子植物17科50属69种,以灌木、半灌木及多年生草本为主;(2)该区含属、种数较多的科有:藜科、菊科、柽柳科、禾本科、豆科等,科内物种组成简单,优势物种主要有: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Pall.) Maxim.)、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J.F.Gmel.) Reveal et Holmgren)、合头藜(Sympegma regelii Bunge)、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 Turcz.ex Litv.)等;(3)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其中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型占绝对优势,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分布及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类型为重要成分;中国特有、戈壁区特有植物在植被组成中多为建群种或优势种;(4)与其他荒漠区相比,该区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的比例达65%以上,显著高于黑戈壁地区、临近的库姆塔格沙漠及整个西北荒漠区。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具有一定特殊性与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河口潮间带盐沼植被分布区及邻近光滩鱼类组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春富 《生态学报》2012,32(20):6501-6510
研究鱼类群落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或者变化,是评价与预测生境丧失、环境退化等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重要基础。2006年4—11月,在长江河口崇明东滩盐沼植被分布区(简称草滩)和邻近的光滩区域分别设置采样站位,每月大潮期采用定制插网对鱼类群落进行了取样调查。分析研究了长江河口潮间带盐沼植被分布区和邻近光滩区域的鱼类组成及其月际变化,并对影响鱼类分布的主要因子进行了探讨。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标本1638尾,分属9目14科22种;其中,淡水鱼类2种,定居性河口鱼类12种,海洋鱼类5种,洄游鱼类3种。植被分布区和光滩区域鱼类组成及优势种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调查期间,植被分布区记录鱼类13种,主要优势种为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鲻(Mugil cephalus)和棱鮻(Liza carinatus)(IRI>20),其他种类基本不具有优势度特征(IRI<0.05);光滩区域记录鱼类20种,主要优势种鲻(IRI>20),其他包括斑尾刺虾虎鱼、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棱鮻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征(20>IRI>10);两个区域共有种为11种,部分种类只出现在光滩或植被分布区,但主要优势种均为定居性河口鱼类。与世界其他河口盐沼湿地鱼类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光滩区域记录的鱼类物种数、个体数、生物量和整体物种多样性水平均高于植被分布区;光滩和植被分布区鱼类相应的量比关系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但两种生境鱼类组成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均不显著。通过比较两种生境共有的优势种体长发现,长江河口盐沼植被分布区鱼类优势种的平均体长大于光滩区域,而且植被分布区部分优势种体长的上、下限范围也大于光滩区域。长江河口盐沼植被分布区,除了育幼场外,还是许多鱼类成鱼的重要栖息地。影响河口潮间带盐沼湿地鱼类组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鱼类自身的生物学与生活史特征、饵料生物的组成与分布、植被出现与表形特征等生物因素和水温、盐度、淡水径流、潮汐特性等非生物因素,其对长江河口潮间带盐沼湿地中鱼类群落的组成与分布的综合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安徽祁门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富  钱士心 《植物研究》2005,25(3):351-357
祁门地区位于皖南山区南端,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丰富,经调查种子植物有147科731属1822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其中17种为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该地区的种子植物优势科为木通科、猕猴桃科、槭树科、金缕梅科、榆科等亚热带和温带分布科。科有11种分布类型,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占51.9%);属有14种分布类型,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占20.5%),其中温带性地理成分占55.6%;种有13种分布类型,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占50.8%),其中温带性地理成分占33.1%,因此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并且具有温带区系性质。此外,该区系起源古老;替代现象和特有植物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鰋鮡鱼类(鲇形目:鮡科)的隔离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认为喜马拉雅地区  鱼类的物种分化过程与青 藏高原的隆升有直接的关系,并可用隔离分化假说加以解释. 鱼类的祖先与目前 广布的纹胸 属鱼类和/或 属鱼类相似.在Tethys海封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的初期,纹胸 属鱼类或经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更新世后,随着碰撞的 加深,青藏高原逐步隆起并造就了山区水系的急流环境,  鱼类就是在这种环境因 子的压迫下从类纹胸 属鱼类产生的.目前跨喜马拉雅山分布的原 属就是  鱼类 中最原始的种类.在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过程中,随着该区域水系的发育,类似原 的 祖先被隔离在不同的河流中,从而导致了该类群物种的分化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 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