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雾在胶东半岛沿海海面四季均可出现,给海上航行、运输及渔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海上灾害性天气。本文试图从大量的资料。统计入手,通过分析整理,找出海雾的分布规律和形成的内在原因,并对产生海雾的天气型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2.
海雾是海上和沿海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的生成和演变,有水文条件,也有气象条件。在不同的天气型它的发生也与风和降水有一定关系。又因局地条件不同,发生的海雾也千差万别。因此海雾预报迄今仍是一个难题。青岛的雾出现较多,其中因平流冷却形成的海雾又占70%以上。在青岛海雾预报上,能否借助于先进的气象仪器设备713雷达?对这个问题,从去年春季开始,我们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3.
2010年3月份亚锦赛期间汕尾沿海出现了大雾。该次海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主要是西南低压槽发展,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粤东沿海地区处于均压场,暖湿水汽平流到较冷的沿海海区形成。汕尾海上气象服务团队准确及时预报了该次海雾的生消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连及其近海海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大连和长海12a的海雾资料,分析并得出大连及其近海海雾的气候特点、海雾生成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海雾天气的能见度状况及厄尔尼诺现象与海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连和长海 12a的海雾资料 ,分析并得出大连及其近海海雾的气候特点、海雾生成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海雾天气的能见度状况及厄尔尼诺现象与海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2月11~13日导致北海-涠洲岛航线停航的典型平流型海雾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海雾天气过程,近地面层风速较小约3~5 m·s~(-1),为东南风;850hPa附近,有12~15 m·s~(-1)的西南风急流;500m以下,具有一定的垂直风切变,水平风切变越小,海雾天气越严重。海雾期间的大气层结为中性状态,混合层厚度低于500m,且混合层厚度越低,能见度也越低,海雾天气越严重。此外,925hPa附近存在逆温层、地面的相对湿度较大(约95%)和温度露点差较小(1~2℃)均是该次海雾天气的明显特征。以上这些大气边界层特征可作为北部湾平流型海雾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雾常导致船舶碰撞和触礁或者迫使船舶减速和停驶,是航海的危险天气之一。因此,开展海雾预报方法的研究,提高预报海雾的能力,深化海洋气象服务,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发生在黄渤海海雾的天气进行分型和统计分析,揭示了黄渤海域海雾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韩美  高珊  曾瑾瑜  高聪晖 《气象科技》2016,44(6):928-936
台湾海峡是一个海雾多发的交通要道,海雾灾害往往会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对当前有关的海雾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海峡西岸为代表,比较台湾海峡海雾和其他海域的大雾研究进展状况,主要包括海雾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学特征、监测手段、微物理特征研究和海雾数值预报研究等。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岸在天气气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监测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的完善,但在如何对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反演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海雾的微物理特征研究有助于海雾模式的改进和卫星遥感海雾反演技术的提高,但台湾海峡西岸尚未开始研究,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台湾海峡海雾数值模拟工作较少,伴随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可通过数值预报产品与传统的天气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台湾海峡海雾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9.
黄彬  许健民  史得道  柳龙生 《气象》2018,44(10):1342-1351
2016年3月3—5日,渤海和黄海大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海上大雾天气过程。本文从卫星遥感监测上分析海雾在生成、发展和消亡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特征。从海洋气象条件上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海雾和海雾形态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1)在海雾形成初期,在山东半岛东南海域有弱气旋性弯曲,大气层结不稳定,地面形势受低压影响,虽受偏南风控制,但湿度小,无水汽辐合,因此在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雾。(2)海雾的形成与低层的偏南暖湿气流有关,而这个偏南暖湿气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雾区对应着水汽辐合区,海气温差为0~1℃的区域与雾区吻合,在海雾发展成熟期,雾顶长波辐射导致雾体降温,出现气温低于海温的现象。(3)925~1000 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海雾在逆温层内维持和垂直高度上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厚度的海雾。  相似文献   

10.
在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海雾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海雾对青岛市民在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航运、捕捞等方面都有影响。浓雾弥漫之际,咫尺不能见物,空气湿度骤增,人体呼吸深感不快,在心理上抑郁难安;市内交通受阻,车辆慢行;海上虽有“雾牛”领航,但外埠来青船只,也不敢冒险入港。幸  相似文献   

11.
井传才 《气象》1980,6(5):6-8
海雾是海上重要天气现象之一。青岛近海地处山东南部沿海西部,海岸呈东北—西南向,面临浩翰的黄海,一年平均有近50天的海雾,是我国海雾较多的海区。海雾的季节变化很明显,集中在春、夏季(3—8月),其中4—7月最多,约占全年雾日的80%;秋、冬季雾很少。海雾也有较明显的日变化:多在后半夜  相似文献   

12.
引言 大雾,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能造成高速公路关闭,飞机不能起飞、降落,海上交通受阻,供电设备短路等。宁波市是一个港口城市,海陆空运输业日益发展,港口作业日见繁忙,大雾天气的气象保障也愈加迫切。宁波市位于东海之滨,雾的时空分布兼有内陆雾、岸滨雾,甚至海雾的特点,所以其成因颇为复杂。本文希望通过对影响本市的冬季连续出现的大雾天气过程及环流特征的分析,为这一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7年3月MICAPS资料、欧洲气象中心再分析ERA-Interim数据及在南海西北部海上的海雾观测数据,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一次海上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和雾水化学特性,并将海上海雾与南海岸边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为南海偏南暖气流移至冷海面发生冷却并达到饱和而形成。海雾过程中气压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相对湿度不断增加,雾滴数浓度、液态含水量和平均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98 cm-3、0.116 g/cm3和5.6 μm。相比广东湛江东海岛和广东茂名博贺地区岸边海雾个例,本次海上海雾水汽充足,雾滴偏大。本次海雾属于酸性海雾,pH值变化范围为2.51~3.50,海雾后的雨水样本pH值则为4.05。海雾发生初期电导率比其它阶段高很多,说明海雾发生的初始阶段雾水溶解了大量的气溶胶。海上雾水中Na+和Cl-浓度最高,浓度分别为32 535 μmol/L和53 466 μmol/L,K+浓度远高于Mg2+和Ca2+,而东海岛岸边海雾相反。   相似文献   

14.
正黄海和东海海雾雾季起始于4月,8月结束,雾季的开始源于局地海陆温差形成的浅的反气旋,而8月雾季的结束和东亚—西太季风的大尺度变化有关,黄海盛行风由南风向东风转变,终止了海雾维持所需要的从南部平流而来的暖湿气流。海雾是悬浮在海上和沿岸地区上空大气边界层内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得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由于与海雾相伴随的大气低能见度往往会对海上或近海的人类各种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雾是指对海上船舶航行、捕捞、港口作业以及沿海地区的公路运输和电力输送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现象。有研究指出,由于雾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损失甚至与台风和龙卷风造成的损失相当。因此对近30a来我国海雾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海雾的微物理学特征、海雾与层云的关系、北太平洋与大西洋上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海雾的数值模拟、海雾的数据同化和集合预报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次黄海海雾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OES-9(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可见光卫星云图和韩国济州岛探空资料等,利用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6.1版)对2009年3月17-18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大风条件下出现的海雾天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相比,模拟结果对海雾的生成、发展、移动都有较好吻合;云水混合比是影响大气水平能见度分布的主要因子,云水混合比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距地面300 m以下的低空;雾区存在几个云水混合比大值区,并分布在不同的高度,说明海雾的团状不均匀结构;海上平流雾常发生在风速较大的情况下,RAMS模式对此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浙南沿海海雾的气候特征、生消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对降水、风向风速、海气温度等要素和沿海海雾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显示:2-6月份是浙南沿海海雾的多发季节;海雾和降水关系密切;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是海雾生成的必备环流背景;冷高压(冷空气)的东移南下、风力的增强和层结不稳定(如雷暴、闪电、强降水天气的产生)是浙南沿海海雾消散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何乃光 《气象》1981,7(12):5-7
海雾是海上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它主要是影响海上能见度。对于航海、军事活动及海洋资源开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形成海雾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进而为预报提供判据,也是海洋气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渤海湾的海雾特征作了分析。 一、选用资料及有关规定 选用1975年1月至1979年4月渤海上的测站(38°33′N、117°49′E)雾日的08、14、20时3次定时海水表层水温、海平面气温、相对湿度;逐时风向、风速(自记资料);每个雾程的起止时间。选取渤海测站雾日当天的天津市台07时探空温度资料。普查渤海雾日850毫巴及地面天气图。 规定:一日内任何时间出现能见度<1公里的雾,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视为一个雾日。1975年1月—1979年4月,渤海湾内共出现42个雾日。所谓雾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卫星资料,站点资料,再分析资料结合HYSPLIT-4模式对2008年1月8-10日发生在东海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研究,观测分析表明:此次海雾是辐射冷却-平流雾,大尺度环流场为其发生了提供了背景场,冷暖空气相互作用冷凝成雾,海洋锋区决定了海上雾区"楔形"形状;在海雾形成前,已有接地的逆温层存在,逆温层使夜间辐射冷却,高空暖平流,低层冷空气渗入等多方面结果,低层湍流触发海雾形成,海雾形成于不接地的逆温层中,强湍流导致海雾的消散;海雾期间风速较小,风向不定,并且冬季海雾浅薄,雾顶高度在100m左右。以上结果有利于对冬季东海海雾的理解,以及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和NCEP分析资料,对2018年2月17-20日和2019年2月4-6日春节期间发生在琼州海峡的两次持续性海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能见度格点数据、卫星、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海雾天气的天气背景、发展演变过程、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云—雾辐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次海雾过程均发生在入海变性冷高压后部,2018年海雾过程为偏东方向的水汽输送,低层湿层深厚,不断增长的湿度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使得平流雾持续时间超过10 h,最低能见度达100 m。同时海雾发展期间伴随云雾共存现象,中层云区的存在白天可减小地面接收的短波辐射,减弱增温效应,夜间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较低的温度和逆温层稳定维持,对海雾的长时间发展和维持起到促进作用;2019年海雾过程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偏弱,湿层浅薄,海雾由陆地发展延伸而来,发展面积小,日出后很快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