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和谐思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道德观念都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但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继承,还是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创新精神蕴含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态度、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应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3.
创新思维:传统教育的缺失与素质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奇 《唐都学刊》2003,19(2):66-68
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评价学生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反差甚大 ,而其关键是创新思维的缺失 ,发展创造性教育 ,是人类教育发展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而培养创新思维 ,则应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璞 《创新》2007,1(5):16-18
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创新是在文化传承中对文化精神价值重构和超越,是对传统的选择、提炼和再造。文化创新蕴含着与全球化相对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相匹配的文化精神与价值体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10):112-114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重视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必须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6.
试论金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包括业务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经过体制改革,我国金融的创新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实效,但仍未突破计划体制的传统框架,存在的问题还不少。金融创新和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重点应放在大力推进股份制银行、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实行混业经营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创新思维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扬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仅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而且对创新思维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体悟思维、主体意象思维等传统思维基本形式进行辩证分析、研究,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辨析与改革举措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宇 《创新》2009,3(6):61-64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理念,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把创业教育理念变成高等学校的教育实践,使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就要认识到“思想改革是先导,体制改革是保障,经费投入是前提,教学改革是核心”。要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进行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及环境创新,使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相似文献   

9.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中,可帮助大学生群体增加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因此,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手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育人模式,是每一所高校都应不断探索的课题,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性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必要性入手,分析目前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期指导实际工作,推动大学生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9):28-31
本文通过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论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创新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现今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力,是提升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关键.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实践创新的主阵地,如何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融合,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文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未来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并据此提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志愿行动成功的五大要素分析——公民道德在渐进中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10,26(1):27-30
志愿行动成功的关键是活动的创新。它包括了五大创新要素:其一,理念创新。以传统为根基,返本开新,使传统与现代得以完美对接;其二,制度创新。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加大社会保障机制,使志愿行动有章可循;其三,管理创新。以事业为龙头、优化管理,使志愿行动落到实处;其四,形式创新。以自觉为前提,与时俱进,使志愿行动成为时尚;其五,方法创新。挖掘个性光辉,张扬社会美德,在渐进中提升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13.
日本传统产业的营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起市场营销创新 ,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高新产业、大企业 ,而把传统产业、常规产业、中小企业置之脑后 ,仿佛它们与创新无缘。更有甚者 ,把传统产业一概视为夕阳产业 ,打入另册。事实上 ,传统产业也需要而且完全可能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中发展、创新。日本有些最具传统色彩的百年老铺、老品牌常年火爆 ,就是雄辩的例证。本文试图以此为中心 ,阐析日本传统产业营销创新的经验。一、传统产业及营销创新的主题与原点   (一 )日本传统产业的地位与创新力  在日本 ,传统产业是相对于现代移植产业而言的 ,主要指早就存在于日本 ,而且多数是在明治…  相似文献   

14.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在近代举起了史界革命的大旗,不同于中国传统史学,它借鉴了西方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但探其源流,新史学有着深层的传统经世思维根源,其目的仍然是经世致用,并在新史学后期出现了向传统的回归。新史学是传统的经世思维与西方先进理论学说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包括民主化在内的近代化,是一个不断开放与创新的历史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与本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对话和交流的继承与创新相交融的过程。本文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通过创造性转换而后可为近代民主理念与实践辩护和服务的相关资源(要素)。梁氏努力运用传统资源为近代民主理念与实践辩护和服务,反映了其创造历史的睿智,值得我们从事现代化实践的后人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秀兰 《探求》2002,1(5):64-66
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面临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课题,必须对传统的党的领导理论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主要是探索培养"英语语言技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路径.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实践法和调查法等,研究得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自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既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又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 ,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最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是教育者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创建全新的教育机制和模式 ,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必须努力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弊端 ,才能保证创新教育在良性、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推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是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益加重的战略选择.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背景下.黑龙江省在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时,要切实结合持续创新理论,把握企业创新持续性、动态性、积累性和变革性的特征,从建立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体系、深化企业文化持续创新建设、加强制度创新与完善、加强循环经济的规划指导、拓展持续创新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全省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以促进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语涵 《生存》2020,(12):0107-010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教学也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课堂,是传统、低效、乏味的课堂。在素质教育下,创新是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只有做到创新,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