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癌前病变发生情况。方法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根据内镜下表现中医微观辨证分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肝胃郁热型。对腺体萎缩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判定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法检查胃黏膜组织CD34及Ki67平均光密度,同时判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微观辨证胃阴不足型54例、脾胃虚寒型28例、肝郁气滞型26例、胃络瘀阻型24例、肝胃郁热型22例、脾胃湿热型16例。中医微观辨证各证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1)。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显著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实证较虚证多,各微观证型中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癌前病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赵彬 《新中医》2018,50(3):149-15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证型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0例CAG患者胃黏膜进行中医微观辨证分型、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比较不同中医微观证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免疫组化指标(CD34~+、Ki67)的差异,探讨CAG患者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20例CAG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医微观证型中,胃阴不足型72例,脾胃虚寒型36例,肝郁气滞型34例,胃络瘀阻型31例,肝胃郁热型28例,脾胃湿热型19例。不同中医微观证型CAG患者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肠上皮化生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P0.01),且脾胃湿热型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更高,应及早予以有效干预,降低胃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8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血清PG、Hp的关系。结果:108例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血清PGⅠ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及胃络瘀血证组(P<0.05),其中胃络瘀血证组最低;各证型间血清PGⅡ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肝胃气滞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胃络瘀血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低;各证型间PGR(PGⅠ/PGⅡ比值)比较,胃阴不足证组最低,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及肝胃气滞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高。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肝胃郁热证,但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Hp相关性胃炎(HPAG)内镜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HPAG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分型与胃镜表现进行数据录入,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HPAG的发病与性别、年龄、诱发因素及是否外出就餐有关。浅表性胃炎主要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萎缩性胃炎主要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HPAG不同中医证型与黏膜表现及舌质、舌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胃湿热证黏膜多表现为糜烂及充血,多见红舌、黄腻苔;肝胃郁热证黏膜改变以糜烂为主,多见红舌、黄苔;胃络瘀阻证舌象多表现为暗红舌;胃阴不足证的舌苔少或见剥脱。结论:HPAG患者的内镜表现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 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0例,其中肝胃气滞型5 0例,脾胃虚寒型4 8例,胃阴不足型6 0例,脾胃湿热型4 5例,肝胃郁热型4 2例,胃络瘀血型5 5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胃阴不足型(20.00%)胃络瘀血型(1 8.33%)肝胃气滞型(1 6.6 7%)脾胃虚寒型(1 6.00%)脾胃湿热型(1 5.00%)肝胃郁热型(1 4.00%);慢性萎缩性胃炎性别分布情况,女性(5 1.6 7%)发病率高于男性(4 8.33%);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与H p感染的关系,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型(83.33%)、胃络瘀血型(81.82%)、胃阴不足型(80.00%)、肝胃气滞型(72.00%)、肝胃郁热型(71.4 2%)、脾胃湿热型(71.1 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肝胃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H p感染率较高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和肝胃气滞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内镜下黏膜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规律,使内镜下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拓展中医四诊合参内涵,更好地明确疾病分型,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NAG患者275例,记录患者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的275例患者主要以脾胃虚弱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证患者最少。脾胃虚弱证以胃镜下粘膜水肿为主要表现,肝郁气滞证主要表现为黏膜红斑,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则以充血及出血点或糜烂为主,胃阴不足证以黏膜粗糙为主。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并进行Hp检测及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结果:1.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胃虚气滞型>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中医各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种证型在Hp的阳性感染方面差异有显著性。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型为最低与其它各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p在本次研究中的阳性感染率为45.1%。3.中医辨证各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①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3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较高。③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轻度萎缩时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各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萎缩在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较高,与其他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重度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较高,与其他证型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Hp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轻度时以实证为主,中度时以虚实夹杂为主,重度时以虚及瘀为主。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中医微观辨证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组织发生癌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中医微观辨证证型分布规律,比较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率、上皮瘤变率和Ki67阳性表达率的差异。结果: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肝郁气滞型占14.0%、肝胃郁热型占13.0%、脾胃湿热型占9.0%、胃络瘀阻型占15.0%、脾胃虚寒型占17.0%、胃阴不足型占32.0%;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率最高者为脾胃湿热型(88.9%)、其次为肝郁气滞型(85.7%),最低为胃阴不足型(40.6%),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与胃阴不足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上皮瘤变率最高为肝郁气滞型(71.4%)、其次为脾胃湿热型(66.7%),最低为胃阴不足型(25.0%),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与胃阴不足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萎缩性胃炎患者Ki67阳性表达率最高者为肝郁气滞型(78.6%)、其次为脾胃湿热型(77.8%),最低者为胃阴不足型,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与胃阴不足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率和上皮瘤变率均高于其他证型,可作为临床指导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