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并发滤泡淋巴瘤(FL)(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0例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评估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总结患者临床特征, 评估患者近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OS和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50例DLBCL/FL患者中, 男性23例(46%),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22例(44%), 16例(32%)为双表达淋巴瘤(DEL), 4例(8%)为双打击淋巴瘤(DHL)。一线治疗后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为68%(34/50), 总有效率为78%(39/50)。中位随访23.3个月(5.1~50.9个月), 2年OS率为82.1%, 2年PFS率为67.1%, 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靶向测序显示, KMT2D、MYD88、TP53、BTG2、DTX1、EZH2、CD70、CREBBP、DUSP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微环境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74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切片及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 制备组织芯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组织芯片PD-1和LAG-3蛋白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表达情况[包括是否阳性(阳性为IHC评分1~9分, 阴性为0分)、表达水平(高表达为IHC评分4~9分, 低表达为0~3分)]。分析PD-1和LAG-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D-1和LAG-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D-1和LAG-3不同表达水平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曲线, 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OS、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174例DLBCL患者中, 男性95例(54.6%), 女性79例(45.4%), 中位年龄60岁(5~87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对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09年10月至2022年1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7家医疗中心确诊的654例初诊晚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方案治疗。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训练集(458例)和验证集(196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根据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总胆固醇计算CONUT评分。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NUT评分分别联合国际预后指数(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预测OS的效能。结果 65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95%CI:35.3~40.9个月), 5年OS率为49.2%。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6分, 将患者分为营养状况正常组(CONUT评分≤6分)(489例)和营养状况不良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重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蛋白高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DLBCL非特指型患者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bcl-2及bcl-6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3个基因异常情况.结果 50例DLBCL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85岁,中位年龄50岁.发病部位:淋巴结23例(46.00%),结外27例(54.00%),以胃肠道最为多见(13例,48.1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蛋白阳性率94.00%(47/50),阳性细胞超过40%者41例(82.00%);bcl-2蛋白阳性率84.00%(42/50),阳性细胞超过70%者38例(76.00%);18例(36.00%)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FISH检测结果显示,7例(14.00%)c-myc断裂,2例(4.00%)扩增;6例(12.00%)bcl-2断裂,4例(8.00%)扩增;8例(16.00%)bcl-6断裂,3例(6.00%)扩增,1例(2.00%)同时断裂及扩增;4例(8.00%)检测到多重基因异常,其中1例(2.00%)c-myc合并bcl-2基因异常,2例(4.00%)c-myc合并bcl-6基因异常,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例(2.00%)同时检测到c-myc、bcl-2及bcl-6基因异常,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4例多重基因异常病例中,3例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GCB),1例起源于非GCB.18例c-myc和bcl-2蛋白双高表达组仅有3例(16.67%)检测到多重基因异常,包括2例DHL和1例THL.结论 多重基因异常在DLBCL中的检出率为8.00%.基因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于分子遗传学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莫洛尼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1(PIM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手术切除的38例DLBCL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anger法检测PIM1基因突变情况;筛选cBioPortal数据库中DLBCL相关的DUKE、DFCI和TCGA数据集, 收集PIM1基因突变和表达、临床预后信息。将患者分为PIM1基因突变阳性组和PIM1基因突变阴性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MSI)水平及总生存(OS)的差异,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DUKE、DFCI、TCGA数据集中及十堰市太和医院DLBCL患者PIM1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分别为14.3%(96/673)、26.3%(26/99)、19.5%(8/41)和28.9%(11/38), 其中突变位点与突变形式以第4号外显子和错义突变多见。不同年龄(DUKE数据集)、细胞起源(COO)分型(DFCI数据集)的DLBC...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儿童肠道息肉样淋巴瘤(P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15例儿童肠道P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bcl-2、MUM-1和ERCC1表达,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结果 15例肠道PL中伯基特淋巴瘤(BL)13例,患者CD10、bcl-6、bcl-2、MUM-1和ERCC1阳性率分别为100.0%(13/13)、92.3%(12/13)、0、7.7%(1/13)和15.4%(2/13),EBER阳性7例(53.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介于BL和DLBCL之间的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BL/DLBCL)各1例.13例BL患儿临床分期:Ⅱ期11例(84.6%),Ⅲ期和Ⅳ期各1例(7.7%);DLBCL和BL/DLBCL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Ⅱ期.术后化疗的14例PL患儿均无瘤生存,随访时间24~120个月,1例术后未化疗的Ⅳ期BL患儿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 儿童肠道PL以BL多见,临床分期较低,术后积极化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情况、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1例心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ovaSeq测序平台对5例患者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通过公共数据库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确定致病性基因突变位点。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 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例心脏DLBCL患者中男性5例, 女性6例;年龄[M(Q1, Q3)]61岁(45岁, 70岁);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原发性2例, 继发性9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0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9例。11例患者中, 9例接受了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长春新碱、泼尼松)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 其中8例获得完全缓解(CR), 1例疾病稳定(SD);1例接受了IR2(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8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DLBCL组), 选择健康体检者78名为对照组。比较初治DLBCL组和对照组Lp(a)的水平, 及治疗后获得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Lp(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分析血清Lp(a)预测DLBCL患者疗效的效能,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 将DLBCL患者分为低Lp(a)组和高Lp(a)组, 比较不同Lp(a)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Lp(a)水平DLBCL患者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结果初治DLBCL组患者Lp(a)水平为(0.24±0.09)g/L, 对照组为(0.09±0.06)g/L, DLBCL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 P=0.019)。87例患者中, 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54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cl-6 、p53、c-myc基因异常的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活体石蜡组织bcl-6、p53蛋白、c-myc基因异常的情况,同时以CHOP及R-CHO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观察bcl-6、p53蛋白、c-myc基因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59例DLBCL中,p53丢失18例(30.5%),bcl-6重排11例(18.6%),c-myc重排5例(8.5%).p53丢失阳性组化疗有效率(33.3%)明显低于阴性组(76.5%)(x2=9.560,P=0.002). 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OS),P=0.107;无进展生存时间(PFS),P=0.094]; p53基因丢失阳性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OS,P=0.031;IPFS,P=0.028);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P=0.163;PFS,P=0.167).其中CHOP化疗组患者,p53基因丢失、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R-CHOP化疗组,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具有较差的预后意义(OS,P=0.003;PFS,P=0.007).结论 bcl-6 、p53、c-myc基因异常与 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免疫化疗后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及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3-21-2017-05-16本院收治的60例Ⅰ/Ⅱ期韦氏环DLBCL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放疗组(33例)和未放疗组(27例),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的免疫化疗,放疗组在免疫化疗后接受累及野放疗(中位剂量:46 Gy)。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并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随访达5年者有46例,5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局部区域控制(LRC)率分别为80.00%、67.95%和84.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为Ⅱ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分期改良国际预后指数(smIPI)评分≥2分和未放疗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Ann Arbor分期为Ⅱ期、ECOG评分≥2分是PFS的预后不良因素,而放疗则是LRC的有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OS有关联的因素包括年龄(HR=3.660,95%CI:1.0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判断患者生存的最佳截断值,并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D-二聚体水平患者间凝血相关指标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总生存(OS)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OS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ROC曲线,D-二聚体判断患者生存的最佳截断值为0.75 mg/L。D-二聚体≥0.75 mg/L组(36例)和<0.75 mg/L组(34例)中不同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乳酸脱氢酶水平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3.5±0.9)s和(13.0±0.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为(37±5)s和(34±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2分、乳酸脱氢酶水平>240 U/L、有B症状、D-二聚体水平≥0.75 mg/L DLBCL患者5年OS率均降低(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0.75 mg/L为DLBCL患者OS独立危险因素(HR=0.368,95%CI 0.144~0.944,P=0.038)。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D-二聚体水平高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60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首选R-CHOP方案治疗54例,其余患者因年龄、身体状况、经济因素等原因选择R-miniCHOP、CHOP等方案或支持治疗,未列入疗效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首选R-CHOP方案治疗的5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6例(48.1%),部分缓解14例(25.9%),总有效率为74.1%(40/54);其中,37例60~69岁患者总有效率为70.3%(26/37),17例70~79岁患者总有效率为82.4%(14/17),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P=0.390)。76例患者随访1~60个月,至末次随访,49例(64.5%)死亡,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6个月,5年OS率为35.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初诊年龄≥70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存在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乳酸脱氢酶升高、免疫组织化学bcl-2阳性、非生发中心型与不良OS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诊年龄≥70岁、存在B症状、bcl-2阳性、非生发中心型为OS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不佳,初诊高龄、有B症状、bcl-2阳性、非生发中心型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与一线CHOP化疗方案的疗效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检测60例DLBCL石蜡组织中MUM-1、bcl-6和CD10的表达,确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亚型。60例患者均采用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观察各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和非GCB型各30例,GCB型组患者完全缓解率、稳定率合有效率分别为56.7%、6.7%和93.3%,非GCB型租患者完全缓解率、稳定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6.7%、13.3%和7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GCB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免疫学亚型与CHOP方案疗效存在一定关系,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c-myc、Bmi-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02例初发DLBCL患者(DLBCL组)及60例同期住院或体检者(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淋巴瘤石蜡样本中c-myc、Bmi-1的表达,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DLBCL组和对照组血清IGF-Ⅰ、IGFBP-3水平,并分析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分型、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及化疗前后DLBCL患者的表达差异.结果 c-myc和Bmi-1在DLBC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73/102)及61.8 %(64/102),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组[c-myc:80.0%(48/60);Bmi-1:71.7%(43/60)]的表达高于生发中心B细胞(GCB)组[c-myc:59.5%(25/42);Bmi-1:50.0%(21/42)](均P< 0.01);IPI评分越高,二者的表达均越强;Ⅲ~Ⅳ期组与Ⅰ~Ⅱ期组二者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1).c-myc或Bmi-1基因异常患者与基因正常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基因同时异常患者的3年PFS率及OS率更低,为独立预后指标.DLBCL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1);患者化疗前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低于化疗后(均P<0.01);non-GCB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与GC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Ⅳ期DLBCL患者及高危组DLBCL患者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较其他组均降低(均P<0.01).c-myc或Bmi-1基因异常患者与基因正常患者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两基因同时异常患者的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低于基因正常患者.结论 DLBCL患者c-myc和Bmi-1的表达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对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疗效.DLBCL患者的c-myc、Bmi-1表达与血清IGF-Ⅰ及IGFBP-3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诊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初诊CD5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等, 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9例初诊CD5阳性DLBCL患者中位年龄63岁(34~76岁), 其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13例, 乳酸脱氢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2例, 国际预后指数评分≥4分9例, 存在B症状13例, Ki-67阳性指数≥80% 10例, 存在≥1处淋巴结外器官受累15例, 存在大包块(肿块长径≥7 cm)8例。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7.4%, 2年总生存率为63.2%。单因素分析显示, Ann Arbor分期、大包块、淋巴结外受累及≥4个周期鞘内注射与总生存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比Ⅲ~Ⅳ期:HR=0.158, 95%CI 0.031~0.803, P=0.0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yclin D2和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87例DLBCL组织及23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LH)患者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和RLH组织中cyclin D2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间的相互关系及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DLBCL和RLH中cyclin D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3%(29/87)、2.0%(1/23),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0.9%(54/87)、7.0%(3/23);DLBCL中cyclin D2、bcl-2蛋白阳性率均高于R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566, P=0.006;χ 2=17.512, P<0.01)。cyclin D2和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免疫分型有关(均 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均无关(均 P>0.05)。cyclin D2和bcl-2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1.000, P<0.01)。 结论:cyclin D2和bcl-2可能与DLBCL的发生、发展相关,两者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总结中国儿童各类型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其诊断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97例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L)81例、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介于BL和DLBCL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L/DLBCL)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 BL的bcl-2和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3 %(2/66)和17 %(12/71),DLBCL分别为50 %(4/8)和63 %(5/8),BL/DLBCL分别为 50 %(4/8)和63 %(5/8)。BL、DLBCL 和BL/DLBCL 的Ki-67平均值分别为(93±4.4)%、(83±14.3)%和(80±11.5)%。BL、DLBCL 和BL/DLBCL 的c-myc 基因易位的比例分别为98 %(79/81)、38 %(3/8)和50 %(4/8)。38 %(3/8)的DLBCL和25 %(2/8)的BL/DLBCL 存在bcl-6基因的多拷贝,BL与DLBCL 之间、BL与BL/DLBCL之间bcl-2、MUM1和 Ki-67平均值的差异及c-myc基因易位和bcl-6基因多拷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综合分析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儿童BL/DLBCL 可能是DLBCL 的一个亚型。CD+10、bcl-6+、bcl-2-、Ki-67>90 %、伴有IGH/c-myc重排、不伴有bcl-2和bcl-6重排时,支持BL的诊断;bcl-2+、Ki-67 为50 %~90 %,同时伴有bcl-6基因的多拷贝时,支持 DLBCL或BL/DLBCL 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250例DLBCL患者中EBV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进行组织学分型和EBV检测.结果 250例DLBCL患者中,EBV阳性DLBCL老年患者36例(年龄≥60岁28例),其中汉族21例,维吾尔族15例,男女比为2:1;结内病变23例,结外13例.Ann Arbor分期中Ⅰ、Ⅱ期7例,Ⅲ、Ⅳ期29例;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30例,国际预后指数中-高危险度22例.组织形态学观察:淋巴结及结外组织正常结构破坏,炎性背景中可见弥漫浸润的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及R-S样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CD20/CD79a强阳性,Ki-67高表达.依据CD10、bcl-6、Mum-1进行组织学分型,非生发中心型31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年龄和发病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临床指标及组织学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维吾尔族老年人EBV阳性DLBCL发病率低,具有DLBCL独特的临床病理亚型,预后不良,且发病与EBV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疗早期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变化率(ΔSUVmax%)、Deauville评分和C-myc基因重排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6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原发DLBCL患者83例, 分别于化疗前1周和化疗早期(34例在化疗1个周期后的17~21 d, 49例在化疗2个周期后的17~21 d)行18F-FDG PET/CT扫描。勾画感兴趣区, 计算治疗前后ΔSUVmax%。采用Deauville 5分法对患者化疗早期的PET/CT图像进行评分。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检测C-myc基因重排情况。随访时间为36~111个月, 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Log 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3例DLBCL患者中, 19例在随访期内进展。化疗早期预测肿瘤进展的最佳界值ΔSUVmax%为62.59%, Deauville评分取5分, 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初诊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BM)患者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首诊确诊为NSCLC BM的患者66例的资料。患者一线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脑部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13(范围4~49)个月, 中位生存期24个月, 1、2、3年总生存(OS)率分别是75.8%、44.7%、33.6%。1年脑内无进展生存(iPFS)分别是68.8%。放疗免疫组和免疫组脑内客观应答率icORR分别是71.4%、52.6%, 脑内疾病控制率(icDCR)分别是96.4%、89.4%(P=0.122、0.29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评估评分(GPA)高的患者1、2、3年OS率分别是100%、85.7%、35.7%, GPA低的患者则分别是68.3%、33.6%、33.6%(P=0.115);放疗免疫组患者1、2、3年OS率分别是88.7%、5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