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干预措施、穴位处方等信息建立便秘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文献415篇,提取针刺处方415个,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大肠俞、中脘、关元、次髎、气海、百会、太冲、合谷、大横、三阴交、脾俞、照海、太溪、承山、肾俞为针刺治疗便秘的核心节点。关联规则分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结论针刺治疗便秘多用配穴,多远近配穴,多胃经穴,多用募穴、五腧穴和下合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为其核心腧穴组合。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在收集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基础上,建立了埋线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是天枢,足阳明胃经选用最多,常用穴位主要分布于胸腹部,特定穴中交会穴使用率最高;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好的是中脘-气海-天枢;聚类分析出7个聚类群,从中总结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常用腧穴组合规律,为未来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十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用穴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录入、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3.0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12篇,涉及149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9717次,频数靠前的腧穴为天枢、中脘和足三里;经络选用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募穴、五腧穴和八会穴为常用特定穴;腧穴分布多在腹部和下肢部;共涉及12种干预手法,其中埋线和针刺使用频率最高;核心穴组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常见,得到19组关联规则和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多选用特定穴,经脉以胃经、任脉和脾经为重,先后天并补,注重腹部腧穴的运用,多采用埋线和针刺手法,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炎性肠病(IBD)的选穴和腧穴配伍规律,为针灸治疗IBD选穴组方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Embase数据库中针灸治疗IBD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IBD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统计腧穴的使用频次、频率、归经和特定穴使用情况,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Gephi 0.9.5软件绘制腧穴共现网络图、k-core网络图、社团分析图。结果:共纳入15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含175条针灸处方,涉及75个腧穴,腧穴使用累计使用频次为1 378次,平均每个处方约8个腧穴。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为针灸治疗IBD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募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足三里-天枢为针灸治疗IBD的高频穴对。运用复杂网络中的k-core层次分析优化腧穴处方,可得到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大肠俞、上巨虚、肾俞、气海、三阴交、命门、行间、阴陵泉...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以及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 建库至 2023年 8月 1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 IBM SPSS Moder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 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提取出83组腧穴处方。描述性 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干预措施主要为穴位埋线、电针和针刺耳穴结合运用;使用频次前 7位的腧穴是三阴 交、足三里、肾俞、天枢、关元、中脘、气海;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 穴方面,主要选取交会穴、募穴、背俞穴,腧穴分布以胸腹、下肢、腰背为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更年期肥 胖的核心穴对为“足三里-三阴交”,核心腧穴处方为“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天枢、肾俞、关元、气海”;聚类分析发现 7类临床取穴聚类。【结论】 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肥胖注重补益肾中精气,恢复脾胃气机的选穴规律及特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0日发表的艾灸治疗IBS的相关文献,使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分析腧穴频次、分布部位、归经统计,并通过关联规则及组合网络探索临床应用和组穴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40篇,处方142首,腧穴58个,总使用频次为587次。运用频次较多的腧穴有神阙、天枢、足三里、关元及中脘,其中,任脉的腧穴运用频次最高,募穴及交会穴两种特定穴的使用频次较高,腧穴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胸腹部及腰背部。关联规则和网络分析发现,艾灸治疗IBS的核心腧穴组合为中脘-天枢。结论:灸法治疗IBS分别从肝脾肾、脑肠互动等多层面发挥作用,共同调节脑-肠轴,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古今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2020年9月CNKI、维普、万方、PubMed及《中华医典》(第五版针灸推拿类)中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筛选提取针灸处方并做规范化处理,建立古今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处方选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分析,探究古今针刺治疗FC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166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166条,腧穴87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1次。天枢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经脉为:胃经、膀胱经、任脉、肾经;腹部、下肢、腰背部腧穴使用最多;特定穴中募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主穴相关性最高穴位组为:天枢-上巨虚。结论 古今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以募合、俞募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募穴。  相似文献   

8.
金熠婷  全毅 《新中医》2022,54(12):197-20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临床文献进行挖掘,探析现代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整理和规范穴位处方等相关信息,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核心穴位和配伍规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40个针灸处方,涉及47个穴位,包括45个经穴与2个经外奇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天枢、足三里、支沟、上巨虚、中脘、关元、大肠俞、神阙、气海;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应用较多的经络,阳经腧穴的使用频次明显多于阴经腧穴。基于穴位组合同时使用频次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穴位组合包括天枢与支沟、天枢与上巨虚、天枢与中脘。结论: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总结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用穴特点,可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选穴组方依据和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穴特点。方法:收集近10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Clementinel 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现代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用腧穴47个,总频次600次。所选经脉以足阳明胃经选用频次最高(195次),其次为任脉(119次)与膀胱经(88次);所选腧穴频次最多为足三里穴(101次),中脘(84次)、内关(63次)、天枢(50次)、太冲(35次)次之。特定穴占总腧穴的85.11%(40/47),其中募穴的使用占优势(189次),用穴个数多,集中在中脘、天枢、期门等;其次是五输穴、交会穴和下合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分别为157次、136次和122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足三里-中脘。结论:总结了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从建库起至2021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IBM 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98篇文献,纳入98个针灸处方,涉及穴位57个,使用总频次共计862次;应用频率最高的腧穴分别是中脘、天枢、足三里;腧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足太阴脾经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募穴、五输穴和交会穴使用频率最高;分布部位以胸腹部多见;关联规则显示最常用的腧穴组合为“中脘-足三里-天枢”;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3个有效聚类组合。结论: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选穴注重远近配穴、合募配穴,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鲁玥  古英 《新中医》2024,56(4):119-123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集2000—2022年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次分析,分别利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 Statistics24.0进行复杂网络、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文献后纳入48篇文献,共囊括58组针刺处方,覆盖104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486次,其中使用频数前三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6.58%)、廉泉(5.76%)、太溪(4.94%)。涉及频数≥10次的高频腧穴有14个,频次共243次,占总频次的50%。使用频数前三的腧穴组合为三阴交-太溪、廉泉-三阴交、廉泉-太溪,出现频次≥10的腧穴组合有19组。选穴涉及十四经脉和经外奇穴,其中使用频次前三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17.90%)、足阳明胃经(15.23%)、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二者并列,11.32%)。通过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组合为三阴交-太冲-太溪。通过聚类分析谱系图得到5个针刺用穴处方。结论:针刺治疗干...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寻中医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并为临床腧穴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软件Gephi,建立泄泻腧穴处方复杂网络模型并运用腧穴使用频次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核心腧穴、选穴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筛选,纳入文献209篇,提取319个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涉及9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827次,其中天枢穴使用频次最高(280次,占总频次的15.33%)。腧穴主要归经于胃经(655次,占总频次的38.85%)、膀胱经、任脉。核心腧穴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结论: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泄泻处方强调健运脾胃,辨病选穴,重视胃经腧穴,选穴多为特定穴,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标本共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特定穴治疗卒中后便秘临床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建立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深入了解临床发表文献情况,总结特定穴取穴规律。结果:本研究纳入107篇文献,110首腧穴处方。从文献计量学发现2002年后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加,发表形式以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为主,期刊论文中,以非核心期刊论文居多,治疗方式主要是针灸、电针、温针灸。特定穴使用较高的前8穴位为天枢、上巨虚、中脘、足三里、气海、支沟、关元、大肠俞,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使用较多。特定穴使用较多的是募穴,其次是五腧穴、下合穴。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穴位配伍中使用最多的是天枢穴,2个穴位配伍中发现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气海、中脘、支沟使用较多,穴位关联性较强,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配穴为募合配穴;天枢与大肠俞配穴为俞募配穴,3个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发表文献质量普遍不高,特定穴在临床多用配穴,以募穴、五腧穴、下合穴使用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腰肌劳损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中所涉及针刺治疗腰肌劳损的所有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文献,建立合适数据库。运用频次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腰肌劳损的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75篇文献,提取出69个针灸治疗腰肌劳损的配穴处方,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居髎、腰阳关、命门、八髎、肾俞、委中、秩边、风市、殷门、石门、环跳、阳陵泉、承山及大肠俞为针刺治疗腰肌劳损的核心节点。关联规则分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肾俞、委中与大肠俞。结论:针刺治疗腰肌劳损多选用配穴,配穴方法多选用远近配穴、上下配穴、本经配穴。且多选取膀胱经穴及督脉穴,多选用五输穴、背俞穴、下合穴,以肾俞、大肠俞及委中为核心腧穴处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WANFANG)、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自建库至2021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Excel计算腧穴频次,运用SPSS 23.0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5篇,包括45个针灸处方。经脉选取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腹部和下肢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核心腧穴组合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聚类分析总体分为四类。结论: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以补气健脾、散寒止痛为主要治法,采取俞募配穴、局部取穴、表里经配穴的方法,重视任脉及八脉交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恢复期针刺治疗的选穴规律,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提供适宜的针刺穴位处方建议。方法 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对针刺治疗冠肺炎恢复期的选穴方案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77首腧穴处方,涉及腧穴59个,其中高频腧穴包括足三里、肺俞、气海、关元、脾俞等;关联规则得到24组重要腧穴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为肺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太渊、膻中。结论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提取出了新冠肺炎恢复期针刺治疗的核心腧穴组合,该穴位组合可作为新冠肺炎恢复期针刺干预的基本穴位处方建议,为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取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6月。通过Excel建立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处方数据库,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SPSS、SPSS Modeler软件分析取穴规律特点。结果纳入相关文献63篇,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涉及到的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特定穴以募穴、背俞穴、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腧穴可分为两大类,肾俞、胃俞、脾俞、中脘、关元以及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百会、上巨虚。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排前三的为上巨虚-足三里-天枢、太冲-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天枢。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腧穴与经络的选用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1)共纳入142篇文献,涉及腧穴167个,总计使用频次1 239。(2)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阳陵泉、曲池,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3)针刺部位以四肢部、头面颈项部和背部为主,特定穴中以五输穴使用最为广泛。(4)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肝俞-肾俞、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以及阳明经穴之间的相互配伍。(5)聚类分析后得到8个主要类群,并据此得出相应的取穴思路。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以循经取穴为原则,取阳经穴位为主,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醒脑开窍""通督调神""疏经调脏"等治法,并灵活选用夹脊穴、背俞穴、跷脉穴及头针进行治疗,同时注重五输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选穴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等数据库,收集2000—2020年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相关文献共1 523篇。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次分析,再将数据库导入SPSS Modeler 25.0软件对高频次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最终总结选穴规律及特点。结果:共纳入文献303篇,处方384条,腧穴95个,总频次为2 579次,统计得出脊、腹、脾经、内八卦、四横纹、板门、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10个穴位为高频次穴位;穴位组合以腹→脊、足三里→脊、腹→脾经→脊为主的处方最为常用;关联性最强的穴对为腹→脊、脊→脾经、脾经→内八卦;以小儿特定穴运用最为广泛,占比65.68%;选穴部位又以上肢腧穴为主,尤以手部为多。结论:现代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以脊、腹、脾经、内八卦、四横纹、板门、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为核心穴位,强调运脾开胃的治疗理念,形成以小儿特定穴为主、手部穴位为多的选穴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