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吸收当代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认为促使人类之间进行交际的核心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一种能够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从关联理论看,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双重交际中的职能就是挖掘出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本读者期待视野的最佳关联,在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语境等效的同时,也要确保译本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解读原文作家写作意图的语境效果。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内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译者应从原文的明示信息以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认知环境。可以说,好的译者还必须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趋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实质与风格。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帮助解决不少翻译难题。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译文读者在付出有效努力的情况下获得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最佳关联,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帮助译文读者对原文正确理解。以广东地区粤语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下的方言翻译方法。建议根据不同语境选用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策略提高语境的吻合度,使方言翻译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关键之处在于译者要实现译文读者对译文中所有的语言信息和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语境信息达到最佳关联,以使译文读者能最好地理解原文作者所传达的意义。在语言的具体翻译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策略:归化和异化。  相似文献   

6.
格特(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一是译者根据原文以读者的身份经认知获得最佳关联;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明示和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进行推理,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佳关联。本文作者试图以分析一首唐诗的八种不同英译本为例来论证其在翻译唐诗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中的关联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框架探讨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语境应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一旦寻求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因此我们认为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译文信息和形式等相关因素的取舍;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中,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到最佳关联,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原则,在分析外贸函电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结合关联翻译理论做好外贸函电翻译工作.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外贸函电的译者应重视以下三点:(1)根据文本的字面信息意图来揣摩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原文的内在交际意图);(2)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做出准确的判断;(3)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将源语文本译入目的语,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从关联理论解读翻译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翻译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由于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策略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指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然后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值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转换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绝对等值在翻译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有效的翻译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关联理论把翻译视为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译文作为一种阐释性文本在内容上必须与原文相似,并且使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没有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就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原文与译文关联度相对应的语用等值翻译是获得有效翻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也应遵守关联原则。文化翻译应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及文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接受者根据交际者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虽然该理论是基于认知科学而不是针对翻译提出的.但是对翻译具有很大的解释力。本文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化妆品翻译.并将最佳关联作为化妆品翻译的最终目标。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把化妆品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文规约的归化和保留原文特色的异化策略.以帮助化妆品消费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而最终实现译文说服顾客购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主体的感受对于外宣译文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缺少目标语受众意识,必然会导致译入语文本的可接受性大打折扣。在交际过程中,译者应对原语文本进行正确推理,并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以关联性为指导原则,寻求构建最佳的认知语境。成功的外宣翻译要使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翻译理论是将关联理论和翻译理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理论体系。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交际过程。在这一理论观照下,英汉翻译实践可以遵循以下翻译原则,以寻求最佳翻译效果:实现和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上的共鸣;准确传递原文作者意图;自觉适应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本质上是一种示意一推理过程,说话人提供最大关联的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或认知环境对信息进行推理,挑选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得最佳关联,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达到交际的成功。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三个交际者和两次示意一推理过程,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和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