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泡菜乳酸菌LJ-4具有良好的产酸特性,是一株可开发为泡菜发酵直投菌剂的乳酸菌。为促进其增殖培养,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其增殖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增殖培养基组成为:1.5%果糖,1.5%胰蛋白胨,7%玉米汁,10%青椒汁,30%番茄汁,15%豆芽汁。泡菜乳酸菌LJ-4在优化的增殖培养基中,37℃培养16h,菌体浓度[lg(cfu/mL)]可达到10.11。  相似文献   

2.
冻干乳酸菌菌种增菌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发酵剂是影响整个酸奶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冷冻干燥乳酸菌发酵剂的使用简化了乳品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避免了因微生物力量不足而造成的菌种质量不佳等问题。确定的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增菌配方分别为:胰蛋白胨质量分数0.5%,葡萄糖质量分数1%,酵母粉质量分数0.7,鱼肉蛋白胨质量分数0.5%,乳糖质量分数1%,酵母粉质量分数0.3%;培养后菌数达到10^8mL^-1。  相似文献   

3.
对一株已经证实具有耐酸、耐胆汁的乳杆菌R8菌株进行培养基的优化研究,以菌体密度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该益生菌应用于改善胃肠道的健康食品奠定基础。结果显示,该菌最佳发酵配方为:葡萄糖20.0 g,酵母粉30.0 g,MnSO4·4H2O 0.075 g,MgSO4·7H2O 2.0 g,KH2PO4 2.5 g,柠檬酸铵2.5 g,CH3COONa·3H2O 6.25 g,Tween80 1.0 mL,pH6.2。培养基配方经过系统筛选和优化后,菌体浓度(OD600 nm)达到2.38。  相似文献   

4.
以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试验菌株,采用鲜辣椒汁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以上4种乳酸菌按照1∶1∶1∶1的配比混合后作为试验菌株,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多菌种发酵鲜辣椒汁培养基的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的添加量为4%,酵母浸膏的添加量为3%,磷酸氢二钾的添加量为0.2%,优化后培养基中乳酸菌浓度为8.45×109 CFU/mL,增殖效果良好。该研究为剁辣椒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发酵肉制品乳酸菌菌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吴祖兴  张华 《食品科学》2002,23(9):47-49
在菌种筛选试验中,Lp、La在6%NaCl、1.50×-4NaNO2下能够存活,两株菌种均无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性质,且有一定共生性。所以,Lp、La可以作为肉制品发酵剂:而St、LB不能作为制品发酵剂。  相似文献   

6.
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计数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计数法比较了5种乳酸菌在4种培养基(MRS、SL、TJA与酪蛋白山梨酸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选择乳酸菌生长最好的培养基,对其pH值、添加山梨酸和纳他霉素进行改良,检测了5种乳酸菌及6种杂菌在此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并用发酵肉制品样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改良TJA培养基对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计数效果最好,在pH 5.5、添加山梨酸(1000mg/L)和纳他霉素(20mg/L)条件下能排除其他杂菌的干扰,提高乳酸菌计数的准确性.优化后的改良TJA培养基能较好地排除发酵肉制品中的杂菌对乳酸菌计数的影响,可应用于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计数.  相似文献   

7.
10℃条件下,以两株源于四川泡菜的耐低温乳酸菌3m-1(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8m-9(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研究对象,在白菜汁基础培养基中,研究添加不同氮源、碳源及缓冲剂对其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增殖因子进行优化,确定了菌株3m-1和8m-9增殖的改良白菜汁培养基配方分别为:白菜汁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蛋白胨1.0%、牛肉膏0.5%、乳糖1.0%、葡萄糖1.5%、磷酸氢二钾0.2%;白菜汁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蛋白胨1.5%、牛肉膏1.0%、乳糖0.5%、葡萄糖1.5%、磷酸氢二钾0.2%。10℃条件下,菌株3m-1和8m-9在相应改良白菜汁培养基中培养72h,活菌数分别为6.05×109cfu/mL和7.35×109cfu/mL,较白菜汁基础培养基提高了6.1倍和10.4倍,而与MRS培养基培养相比,活菌数相近,研究结果为制备低温乳酸菌发酵剂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低温发酵泡菜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不同食品级碳源对发酵肉用乳酸菌生长的影响,试验将MRS培养基中的碳源替换为廉价的食品级原料苹果皮、菠萝皮、梨皮、红枣、白酒酒糟、醪糟等,并通过实验对比这些碳源对发酵肉用乳酸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苹果皮加水打碎,煮沸30min后获得糖度值为9.7°Bx的滤液。添加此滤液90%可以替代MRS液体培养基中的全部葡萄糖作为碳源培养发酵肉用乳酸菌,且生长性能优于MRS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1.1854;乳酸乳球菌(Lactobacillus)11454;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1.12;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Lactobacillus casei)1.62;嗜热链球菌(Lactobacillus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1.1855;植物乳杆菌9Lactobacillus plantarum)6种菌种对羊胎水解液菌发酵活力、双菌发酵活力、活菌数及风味的影响,确定了乳酸菌发酵羊水解液的最适菌种组合为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1.1854与嗜热链球菌(Lactobacillus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1.185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灵芝菌株(5.542)液态发酵生产灵芝多糖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对比试验和正交试验,其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葡萄糖1%,玉米粉2%,蛋白胨0.2%,酵母粉0.1%,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  相似文献   

11.
崔莉  李大婧  刘春泉  刘莹萍 《食品科学》2015,36(23):205-208
为制备风味优良的乳酸发酵黄秋葵汁,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不同组合在发酵黄秋葵汁中的生长、产酸、感官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可以在24 h内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7 CFU/mL。肠膜明串珠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无法顺利产酸。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其菌液体积比2∶1混合发酵黄秋葵汁,可迅速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8 CFU/mL,且感官品质优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可知,混菌发酵生成的挥发性成分比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种类更多、含量更高。黄秋葵汁乳酸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菌液以2∶1比例混合、接种量5%、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72 h。  相似文献   

12.
蔬菜腌渍发酵乳酸菌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筛出了适合生产发酵蔬菜的SⅠ 、LI、M5、M8、M4 五株乳酸菌 ,以不同组合发酵蔬菜 ,确定出最佳的发酵菌剂为 2株乳酸杆菌LⅠ 、M8和 2株乳酸球菌M5、SI 按 1∶1∶1∶1组合。在实验条件下 ,接种该发酵菌剂M5M8SILI( 1∶1∶1∶1 )的蔬菜 ,发酵速度快 ,生产出的酸白菜口感适合 (总酸为 0 83%) ,菜色正常 ,特别是在发酵期间未检测出亚硝酸盐 ,菜中也无亚硝酸盐残留。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增菌培养基的营养因子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改良MRS发酵培养基为基础,选择玉米浆、牛肉膏、乳糖、番茄汁、眎蛋白胨等7个营养因子增菌培养乳酸菌进行优化。利用L8(27)正交实验,优化出培养基营养因子最佳组成是:玉米浆3%、牛肉膏1%、乳糖1%。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酸菌,在优化后的MRS培养基发酵液中,37℃培养20 h,菌落数均高于原MRS培养基发酵液的菌落数,达到109cfu/mL以上,乳酸菌发酵液得到了浓缩,大大降低了乳酸菌发酵培养基的成本,原料成本降低了约40%。  相似文献   

14.
乳酸菌发酵芦笋汁最佳工艺组合为:芦笋汁中加入10%蔗糖,接种量1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0 h。将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可溶性淀粉、玉米粉作为添加碳源时,对pH均有不同程度影响,蔗糖对其pH影响最显著;乳酸菌接种量是影响pH的重要参数之一,接种量较低时,菌体在发酵过程中生长较慢,但接种量过大时也不利于后期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发酵温度是影响发酵成败的关键因素,温度过低或过高乳酸菌生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以乳杆菌R8菌株为材料,对其高密度发酵培养工艺进行了研究。以菌体密度(OD600)及碳源(葡萄糖)的利用情况为主要参考指标,研究了中和剂、pH、接种量、初始糖含量、通气方式以及补料工艺等对菌体在发酵罐内生长的影响,并对试验菌进行250 L中试放大工艺的优化。优化菌体小试发酵工艺为:将种子液以8%(V/V)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70%的小罐,初糖浓度40 g/L,搅拌转速100 r/min,间歇通氮气维持一定的厌氧环境,自动流加12.5%的氨水控制pH恒定在5.8,37℃恒温发酵。250 L中试发酵工艺为:将控制pH 5.8,37℃恒温发酵7 h左右的种子液以8%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为70%的250 L发酵罐,搅拌转速60 r/min,自动流加氨水控制pH 5.8,间歇通氮气不保压(每2 h以0.2 vvm的速率通氮气5 min),37℃恒温发酵10 h左右结束。250 L规模所得发酵液的活菌浓度约为8×109 CFU/mL,经真空冷冻干燥所得的菌粉活菌浓度约为1.2×1011 CFU/g。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以沙棘原果汁为原料,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筛选出转化黄酮苷元含量高的菌株以及发酵工艺。以发酵后的黄酮苷元含量(以异鼠李素计)的变化为筛选标准,先利用26株单菌进行筛选,再进行复配,得到植物乳植物杆菌L23、戊糖片球菌P27和植物乳植物杆菌L21复配效果最好。并利用正交试验对pH值、温度、碳源添加量以及接种比例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优化后得到的3株乳酸菌在pH值为4,温度30 ℃,添加碳源6%(m/V),接菌比例为1:2:1时发酵得到的黄酮苷元含量较高,同时检测沙棘原果汁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有机酸以及粗多糖含量。发酵后的黄酮苷元含量提升约90%,总黄酮提升约108%,粗多糖、有机酸和总酚酸含量与沙棘原果汁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得出3株乳酸菌发酵沙棘黄酮,黄酮苷元含量明显提升,其他基本指标的含量显著增加,为研究黄酮苷转化为黄酮苷元的机制提供数据参考,为中国沙棘工业产业化深加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张莉丽  崔宪  马微  刘容旭  韩建春 《食品科学》2014,35(15):141-144
以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短乳杆菌(L. brevis)、嗜酸乳杆菌(L. 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鼠李糖乳杆菌(L. rhamnosus)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分别发酵豆乳,测定发酵期间pH值、滴定酸度、游离氨基氮,发酵结束后的活菌数和质构参数,并且对所得产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前5 株菌发酵豆乳的pH值显著下降,而L. bulgaricus下降缓慢,发酵24 h pH值仅为5.2。这6 株菌发酵产品的活菌数均达到1.0×108 CFU/mL以上。结果表明L. casei、L. brevis、L. acidophilus和L. plantarum发酵得到的产品的坚实度、稠度、黏度、黏附性指数均较高,感官评定结果表明这4 株菌发酵豆乳产品得分均较高,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适合用于生产发酵豆乳产品。  相似文献   

18.
传统固态发酵食醋因其丰富的菌群在风味、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乳酸菌作为固态食醋发酵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等领域。然而,食醋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会受到高乙醇环境的胁迫,因此探究乳酸菌如何在高乙醇环境下生存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选择耐乙醇副干酪乳杆菌(PC-5)和不耐乙醇植物乳杆菌(PR-7)作为实验对比菌株,通过检测生物指标发现:在体积分数为8%的乙醇环境下,PC-5的多糖含量占比和细胞膜通透性分别提高至0.56%和75%,且显著高于PR-7。此外,代谢途径中的己糖激酶(Hexokinase,HK)、6-磷酸果糖激酶(6-Phosphofructokinase,PFK)、丙酮酸激酶(PyruvateKinase,PK)的活性均高于PR-7,并分别提高至99.82、2.78、3.43 U/mg。最后,在食醋不同发酵阶段中加入PC-5使其与酵母菌实现共同发酵,结果发现:共发酵食醋体系中多酚的生成和总抗氧化能力比单菌发酵分别提升了32.14%和55.56%。因此乳酸菌对食醋发酵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乳酸菌参与食醋共发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用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KLDS1.8501、嗜酸乳杆菌KLDS1.0327、嗜酸乳杆菌ATCC11975、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CICC23168、干酪乳杆菌ATCC393、植物乳杆菌NAU322分别接种于大豆糖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酸的产生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情况,分析不同乳酸菌发酵大豆糖蜜生产乳酸能力及糖代谢能力。结果表明,在15 °Brix大豆糖蜜中,37?℃、pH?6.0条件下发酵24?h,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CICC23168的活细胞数达到6.66×109?CFU/mL,乳酸产生量为12.18?g/L,总糖消耗量为22.48?g/L,与其他菌株相比有明显优势。因此,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CICC23168是能利用大豆糖蜜发酵产乳酸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发酵对大米淀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采用早籼稻为原料,利用乳酸菌发酵,研究发酵对大米淀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对比发酵前后的大米粉,发现发酵后其保水力和溶解度以及凝胶体积膨胀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扫描电镜分析,发酵后大米淀粉颗粒被腐蚀,小颗粒淀粉增多。RVA和DSC结果表明:发酵后淀粉糊化过程中最高峰值粘度下降了692cp,糊化起始温度提前,糊化所需时间延长,糊化焓升高。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发酵没有改变大米淀粉的晶型,但使结晶度由28%降低到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