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概述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研制的所谓“新合纤”,不仅接近于“天然性”,而且以此为织物的某些特性更超乎于天然纤维。其独特的外观及手感、肤感、舒适感是天然纤维和常规合纤织物所不具备的。多功能、多组分复合纤维即属于“新合纤”的范畴。近几年,市场畅销的大多数面料所用原料都配合有色、改性、不同性能、不同收缩率的纤维、经网络复合后再织造使用,产品多为中高档产品。但到目前为止,各化纤厂均采用两步法(FDY加POY、  相似文献   

2.
燕飞  王府梅 《丝绸》1999,(11):50-50
90年代中后期,新合纤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所熟悉的以新丝绸、新精梳毛织物、桃皮绒、干爽手感织物为代表的新合纤已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新合纤,而新一代新合纤则追求“新风格”和“功能性”,产品兼具天然纤维的长处和合成纤维独有的功能性,它标志着新合纤开始从仿天然纤维跨越到超越天然纤维的阶段。1 新风格的新合纤1-1 自伸长丝传统新合纤采用异收缩纤维混纤,加热后两种纤维共同收缩,尽管两种纤维间的收缩率存在差异,但两种丝的长度差别仍不是很大。而新型纱线皮层采用细旦自伸长丝,芯层采用粗旦高收…  相似文献   

3.
前言近来,日本市场上被称为“新合纤”或“新感性材料”的合纤产品渐为盛行。这些产品的最大特征是并不是单纯的天然纤维化,而是根据天然纤维的优良特性,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高技术加工,使产品具有天然纤维所没有的特性,从而充分体现出“新合纤”本身固有的感  相似文献   

4.
用新合纤制成的织物在其它合成纤维、天然纤维织物中独树一帜,它的主要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天然纤维织物,涤纶仿真丝从而进入了“超真丝”时代。本文介绍用于仿真丝的新合纤原料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周文龙 《丝绸技术》1996,4(4):33-35
用新合纤制成的织物在其它合成纤维,天然纤维织物中独树一帜,它的主要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天然纤维织物,涤纯仿真丝从而进入了“超真丝”时代,本文介绍了用于仿真丝的新合纤原料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涤纶纤维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强力高、弹性好,织物耐穿耐用,洗可穿,制作服装新颖美观,挺括大方,很受服用者欢迎。涤纶针织物适应性强、产量大、品种变化多,更是国内外畅销产品,消费量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涤纶以它优异于其它合纤的性能为特点,将会得到更大的增长。但涤纶织物与天然纤维织物相比,主要缺点是:手感粗硬,毛型感、丝绸感  相似文献   

7.
赛络菲尔工艺将天然纤维和功能性涤丝巧妙结合,使织物保持天然纤维的优异性能和舒适性,同时又使织物保留合纤优点,挺、悬垂、抗皱、机洗免烫、不变形。多纤优点集于织物一身,超越纯天然纤维织物,又无合纤静电,抗起毛起球,近似完美。而功能性涤丝处于纱线内部,作骨架,避免合纤缺点。知名纺织专家预示,天然纤维和涤纶结合将是今后世界纺织品市场主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在日本国内,虽然人们对“新合成纤维”青眯已久,但那种轰动一时的畅销已逐渐成为过去。然而在最近,采用最新技术研制出来的复合型新合纤在功能性方面,天然纤维无法比拟的合成纤维具有全新质感的感性材料正在接连不断地出现。 当初海外人士将极细纤维和超极细纤维理解为新合纤,但实际上新合纤是一种含义相当广泛的纤维。譬如:“有极细纤维的编织通过轻微起毛整理后皮绒风格的新合纤”;“有将聚酯原纤改性为多段高收缩改性聚合物,作为异纤度,异收缩混纤丝的膨松混纤长丝组成的仿真丝新合纤”;还有采用复合假捻丝或空气网络丝技术制成的梳毛风格的仿绢纺丝织物”,再有采  相似文献   

9.
《毛纺科技》2008,(1):65
Fractal多维复合技术的发展是纺织行业的创新,它利用多纤的优点优化互补,扬长避短,使多纤的优点集于织物一身,既保持一切天然纤维优异的舒适性,又结合合纤的挺、牢、可机洗易护理的优点,其综合性能优于纯天然纤维织物,被专家认为是国际上最新一代高档服装面料。其产品质量既满足当前各项指标(可克服当前产品不足),  相似文献   

10.
聚酯纤维性能优良,如:强度高,耐久性好,洗可穿,耐折皱。后经日本等国不断向仿丝型纤维迈进,在进行了许多改性之后,现已处于新合纤时代。使用新合纤这个名词,特别是对于聚酯纤维,已经四年了。所说的“新”是指新的价值或新的地位,而基本材料大致上与以前相同。日本人已认识到,现在的聚酯产品已可与天然纤维(如:蚕丝)比较。新合纤是把许多不同基本技术结合在一起生产的,即:常规技术和现代高技术。本文是评述已开发和使用的聚酯纤维以及织物美感性改性历史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天然纤维织物的风格多为自然、质朴、单一,而化学纤维织物则表现出复杂多样的风格特征,但却缺乏自然感与柔和感,人们一直希望化学纤维能够完全取代天然纤维,实际上两者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从物质属性上讲,化学纤维织物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天然纤维织物,一些所谓的仿真天然纤维制品,实际上也只是一种风格上的模仿,追求的是以假乱真的天然效果。因此,人们对天然纤维始终是情有独钟。笔者曾在2005年第5期上以“多彩网印烂花技术”为题介绍了适合采用烂花印花技术的织物烂花方法。当前,在烂花印花工艺和产品中,都是借助两种纤维化学性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1992年6月日本纤维学会在东京召开了“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及交流讲学”大会。展示及交流的项目有:能遮敝紫外线、热线的“斯安木”纤维;陶瓷纤维;由细纤度茧丝织造高风格真丝织物;服用性能优良的新合纤素材;抗菌防臭天然纤维;超耐热、热塑性聚酰亚胺纤维;白度差别化纤维;立体织造物;纤维垫子;阻燃、耐热纤维素材;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14只不同经纬组合的差别化纤维织物的碱减量率、经纬减量差别、碱减量对产品风格、质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差别化纤纤维的减量差别,提出差别化纤维织物碱减量工艺要点,确定差别化纤维织物经纬组合合理搭配的重要性,强调综合主聚物、纺线、织造、染整高技术开发“新合纤”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新合纤加工技术是以强化织物的舒适性及功能性为目的,有别于合纤时代的织物外观变化。新合纤产品涵盖的技术层面有:改善合纤的吸湿性与透气性,创造凉爽;创造丰厚毛感;超细纤维新品种及改变观感的合纤加工技术;并以熔融纺丝为主;促进织杨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在改善合纤的吸温性与透气性创造凉爽感的技术方面,是以一般聚酯纤维为原料加工仿麻材料,利用假捻加工产生解捻效果的纱线或利用生产胖瘦纱再经假捻纱产生未解捻效果的纱线,除了有麻调外又具有双色效果。低溶点聚醋纤维加工,很易产生麻感素材,并广生双色调。合纤创造半厚毛感…  相似文献   

15.
何中琴 《国外丝绸》1999,(5):12-16,4
1、前言 新合纤在许多场合被定义为新型涤纶纤维。它是以超细纤维为主,由多根不同涤纶纤维成分复合构成的,有意识地变化各组成成分的物理性能和形状等,以求得独特风格。 目前市售的新合纤一般大致分为薄起毛格调、人丝格调、新真丝和新精纺毛格调四种。这种具有天然纤维无法得到的独特风格和功能的新纤维材料正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如从新合纤染色加工方面来看,这种材料可以在它的设计阶段,就有意识地将纤维所具备的潜在特性,通过染色加工工艺过程开始显示出来。在具体显示新合纤的物理特性的技术上,染色工厂的专业技术所承担的方面是很多的,但本文主要介绍新合纤染色的基本想法。  相似文献   

16.
徐谷仓 《印染》1995,21(12):33-36
2.新合纤的染色加工 新合纤织物的染色比普通合纤织物的染色难度要大得多。由于纤维本身的特大表面积和织物常采用不同性质纤维络合丝,其纤维的热收缩性能、断面形态、表面粗糙度及纤度均不相同,因而其染色速度、上染性能、染色均匀性、染色牢度、染色重演性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点: (1)新合纤的构造不同、纤度不同,其染色速度差别很大。纤度越细,表面积越大,染色速度越快(比普通合纤要快4倍)见下图。  相似文献   

17.
新合纤织物判别分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供助判别分析的方法,研究利用手感与纤维形态结构、纱线结构、织物结构的关系,将新合纤织物进行分类,尝试建立定量化的织物物感性能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异形纤维及其特性合纤织物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具有透气性、吸湿性、染色性、抗起球性差等缺点,为了改善合成纤维的服用性能,可以从物理方面着手,模仿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的固有特性,如把合成纤维截面制成似天然纤维的各种截面,这样既可保持合纤的固有特  相似文献   

19.
合成纤维从 1938年在美国发明以来 ,经历 60余年迅速发展 ,已成为最主要的纺织纤维。由于它便于工业化生产、价格低廉、强度大、耐磨性好的优点 ,合纤织物颇得消费者欢迎。尽管如此 ,在许多方面如内在质地、手感、透湿性等总是无法与天然纤维———棉毛丝麻相比拟。为此 ,纺织研究者颇费心思地采用不同的异形截面、强捻定形工艺和减量后整理等手段 ,直至开发超微细纤维原料 ,力求使合成纤维多方面接近天然纤维 ,但至今仍然徘徊在“仿真”的阶段 ,而不能完全相类甚至有所超越。那么 ,能否寻求到以工业化手段制造真正具有天然纤维特性的纤维制…  相似文献   

20.
吴庆源 《印染》1997,23(12):27-30
合纤仿真织物的加工,必须辅以专用助剂,配合深加工技术,使产品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达到和接近天然纤维的仿真风格.文章对合纤仿真织物染整加工中前处理、染色以及后整理助剂的选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