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纳米晶软磁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淬态脆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正电子湮没、居里点与内耗等方法对纳米晶磁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淬态脆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eCuNbSiB淬态脆化是由于发生/构弛豫造成,且其结构弛豫峰温度比常用Fe-B-Si非晶低得我,说明Fe-B-Si非晶低得多,说明FeCuNbSiB比常用Fe-B-Si非晶易产生由结构弛豫造成的淬态脆化。  相似文献   

2.
国产纳米晶软磁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淬态脆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对国产纳米晶软磁合金淬态脆化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自由体积等方法对该合金淬态脆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现生产条件下,合金淬态脆化与晶化无关,可能与结构弛豫有关。本文还讨论了减轻淬态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用差热分析(DTA)结合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Fe_(73.5)Cu_1Nb_3Si_(13.5)B_9非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温度在0~700℃范围内,该合金的晶化相为α-Fe和Fe_2B;α-Fe相晶化表观激活能为452.39kJ/mol,Fe_2B相的晶化表观激活能395.23kJ/mol;两相在晶化初期激活能最小,随晶化量X_c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α-Fe的体积分数为30%~80%,Fe_2B的体积分数为40%~80%时,呈现极大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Fe_(73.5)Si_(13.5)B_9Nb_3Cu_1纳米晶合金高温下的粘度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发现其在1 400℃附近存在一个不可逆结构转变。在1 350℃之前升降温,则粘度曲线完全可逆。而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弛豫,则温度越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证实了结构转变的存在。据此对熔体进行不同温度的过热处理发现,过热有助于细化组织结构。这为纳米晶合金熔体认知及带材制备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斯洛伐克物理研究所研究了Fe73.5Cu1Nb3Si13.5B9纳米品合金磁致伸缩的热处理效应.将厚对pm、宽20mm和长60mm的喷铸带纵向切成约6mm宽的3部分,经300~600℃真空热处理.3个样品用于不同磁测量.饱和磁致伸缩人,体积磁致伸缩。和d。/dH用静电容法测量.实验结果给出人与退火温度的关系,当退火温度在300℃和opt时人最大,超过时人急剧下降,约为上述的1/10左右.ac,/ds与退火温度关系表明,在mt和520℃时最小,‘rot时最大。这些人和a。/as极值与CSRO和TSRO变化(结晶前的弛豫过程)和超饱和纳米品相a-Fe(S)的成核以及它生…  相似文献   

6.
在 f=10~ 10 0 0Hz和Bm=0 4~ 1 0T范围内 ,测量了低Br 纳米晶Fe73 5Cu1Nb2 V1Si13 5B9合金的总功率损耗。将总损耗分离为三部分后 ,仔细地考查了每周过剩损耗的非线性行为。结果表明 ,损耗统计理论能很好地描述这一非线性行为。与对高起始磁导率态所得的结果比较表明 ,导致低Br 态的横向场退火使过剩损耗明显降低 ,从而明显地降低了总损耗。  相似文献   

7.
在 f=1 0 ~ 1 0 0 0Hz及Bm =0 1~ 1 0T的范围内 ,测量了具有高起始磁导率的纳米晶Fe73 5 Cu1Nb2 V1Si13 5 B9合金的总铁损。将总铁损分离为磁滞损耗、经典涡流损耗和过剩损耗之和 ,我们仔细地考查了每周低频损耗的非线性行为。根据损耗的统计理论 ,仔细地计算了每周过剩损耗。结果表明 ,这一理论能很好地描述低频损耗的非线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方法进行热分析实验,研究不同加热速率下非晶合金条带Fe_(73.5)Cu_1Nb_3Si_(13.5)B_9的晶化动力学特性。DSC曲线的晶化温度和晶化峰值温度随着加热速率的增高而向高温方向迁移,说明合金的晶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动力学特性。建立基辛格模型,拟合动力学模型函数对结晶率的实验曲线,可以获得动力学参数值,得出晶化激活能的数值为2.89 e V。研究表明:对于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采用经验的双参数Sestak-Berggre模型能更加定量描述其晶化过程,而Johnson-Mehl-Avrami模型适宜在较低加热速率下描述。  相似文献   

9.
Fe72.5Cu1Nb2V2Si13.5B9非晶薄带经晶化退火处理,随退火温度增加,析出纳米晶bccα-Fe(Si)相,当超过550℃,薄带在析出纳米晶bccα-Fe(Si)的同时,还析出硬磁性的Fe2B相。Fe72.5Cu1Nb2V2Si13.5B9纳米晶薄带具有巨磁阻抗(GMI)效应,其效应强度灵敏依赖于退火温度,当退火温度为550℃、退火时间为30 min时,bccα-Fe(Si)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6nm,其巨磁阻抗存在最大值。巨磁阻抗效应还强烈依赖于频率。对于550℃退火30min的Fe72.5Cu1Nb2V2Si13.5B9纳米晶薄带,其在50kHz下,ΔX/X(H=7 162A/m)可达到-500%,3 MHz下,ΔR/R(H=7 162A/m)约为-150%。700kHz下,GMI效应值有最大值,ΔZ/Z(H=7 162A/m)约为-121%。  相似文献   

10.
在 f=0 .3~ 10 3kHz和Bm =0 .0 5~ 1.0T的范围内 ,考查了具有高起始磁导率的纳米晶合金的每周损耗频率关系。结果表明 ,在 f =0 .3~ 30kHz和Bm ≤ 0 .8T的范围内 ,惯用的损耗分离原则是适用的 ,可用Bertotti的统计理论描述P/f—f行为 ;对于Bm =1T ,这种描述在直到150kHz的范围内都适用。大约在 30kHz的高频区和 Bm ≤ 0 .8T的范围内 ,不能采用惯用的损耗分离法 ,P/f—f行为可用线性方程P/f =Peh Keclf来描述。这种描述对于Bm =1T的行为也很好地适用  相似文献   

11.
Fe73.5Cu1Nb3Si13.5B9非晶合金电脉冲处理与等温退火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直流高密度电脉总和可比等温退火处理Fe73.5Cu1Nb3Si13.5B9非晶合金,并用XRD,TEM和穆斯堡尔谱方法进行了结构检测。结果表明,在电脉冲作用下,Fe73.5Cu1Nb3Si13.5P9非晶合金在平均温度为420℃的条件下发生了纳米晶化,晶化度试样中无Fe-B相析出,无DO3型有序结构;晶化总量达30.9%的无序a-Fe(Si)相的平均尺寸为8~9nm,按二项式分布计算a-Fe(S  相似文献   

12.
NANOCRYSTALLINESTRUCTUREANDINITIALPERMEABILITYOFANNEALEDFe_(73.5)Cu_1W_3Si_(13.5)B_9AlloyZHANGXiangyi,ZHANGJingwuandZHENGYangze?..  相似文献   

13.
预退火对Fe73.5Cu1Mo3Si13.5B9非晶合金的晶化及磁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预退火温度和时间对Fe(73.5)Cu1Mo3Si(13.5)B9非晶合金在最后退火过程中发生的 晶化及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预退火能有效地控制合金的晶化过程,降低了最 后退火时所放出的晶化潜热。该合金在450℃进行1h预退火发生部分晶化,释放约32%的晶化 潜热,再经510℃保温1h最后退火其磁性能与制备态样品经510℃退火后的磁性能相比,最大磁 导率m显著提高,矫顽力Hc明显下降,Bs和Br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新开发的纳米晶Fe74Cu1Nb1Mo2Si13B9合金的综合磁性能。无磁场最佳退火后,直流磁性能达到下列水平:B80=1.17T,B8=1.09T,Br=0.54T,Hc=0.8A/m,μi=13.18×104,μm=31×104。典型高频铁损达到下列水平:P5/20k=135kW·M-3,P2/100k=330kW·M-3,P1/200k=273kW·M-3,P0.5/700k=598kW·m-3,P0.2/1000k=186kW·M-3。在宽的频率及幅值磁通密度范围内,对铁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个近似表达式,可用来粗略地估算铁损。简单地叙述了在较大输出功率的开关电源中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Fe72.7Cu1Nb2V1.8Si13.5B9合金的热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治  何开元  张洛 《金属学报》1997,33(12):1289-1294
研究了Fe(72.7)Cu1Nb2V(1.8)Si(13.5)B9非晶合金在不同温度(763—883K)退火1h后的热磁曲线(σs-T曲线)借助于碰分析的方法,由σs1/B-T曲线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合金中α-Fe(Si)相和剩余非晶相的体积分数、饱和磁化强度及Curie温度随退火温度Ta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Ta<823K时α-Fe(Si)相的饱和磁化强度σsα和Curie温度随Ta的增加略有下降,当Ta≥823K时σsα和TCα保持不变;剩余非晶相的饱和磁化强σsA度和Curie温度在整个退火温度范围内均随Ta的增加而单调下降并且两者之间呈近似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