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复查CT,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观察预后及并发症,并按照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 ciation,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椎管矢状径、椎管横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大;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43%;所有患者CT复查显示,椎板原位融和率为100%,无腰椎不稳、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椎板棘突复合体移位、下陷、脱落等并发症;6个月基本达到骨性愈合。结论改良骨刀截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可有效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截取棘突、棘上、棘间黄韧带椎板整块旋转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59例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伴钙化患者行截取棘突、棘上、棘间黄韧带,椎板、旋转回植手术。结果 59例获平均49个月随防,复查CT显示椎管扩大、无回植椎板塌陷入椎管内及腰椎不稳。结论腰椎后路截取棘突、棘上、棘间黄韧带,椎板整块旋转回植手术能扩大椎管消除症状,重建腰椎后部完整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腰椎后路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根据病变范围,应用自制的椎板限制性骨刀切取棘突椎板连接块,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棘突椎板连接块原位回植,应用此术式治疗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并根据JOA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术前JOA评分8~16分,平均123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5min,出血量平均400ml,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4~24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JOA评分25~29分,平均26.9分。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后均达到解剖复位,影像学动态观察无移位,无明显骨痂形成,未引起骨性椎管狭窄。50例术后平均3个月时达到骨性愈合.1例椎间隙感染,1例椎间盘突出复发,再次行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时证实椎管内及椎管外粘连较轻.对二次手术没有造成困难。结论:腰椎后路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术手术视野开阔,棘突椎板连接块回植后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与稳定性,防止了椎管内外组织的互通粘连。  相似文献   

4.
保留棘突韧带扩大椎管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钙化,腰椎后路手术中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椎板切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骨科67例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钙化等患者,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的术式.结果 67例随访2-12年,平均60个月,复查CT显示,椎管扩大,棘突骨性愈合,无一例塌陷入椎管内及腰椎不稳.结论 腰椎后路手术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切除椎板扩大腰椎管术式是可靠的,扩大椎管减除症状,又重建腰椎后部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2013-05-2015-02手术治疗7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观察组36例采用改良椎管成形术治疗,术中以薄骨刀进行椎板截骨,待减压操作完成后,将截除的椎板及韧带予以回植,从而尽量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24-35个月,观察组回植的棘突椎板连接处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个月;其椎管矢状径、横径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下肢痛的VAS评分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3例发生腰椎滑脱、2例发生腰椎不稳,总发生率为13.2%;观察组无一例腰椎不稳或滑脱现象。结论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相比,采用改良的椎板棘突复合体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其疗效可靠,有利于进一步缓解腰部疼痛、维持腰椎术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重建腰椎后柱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28例行腰椎后路棘突椎板完整截骨手术的患者,采用原位回植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1岁,中位年龄13岁。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5例,痉挛性脑瘫23例。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24例,椎板交叉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个棘突椎板回植13例,2个棘突椎板回植12例,3个棘突椎板回植2例,4个棘突椎板回植1例。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其中合并低颅压性头痛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动力位X线片未见腰椎失稳表现;CT示所有患者椎板均骨性融合,椎管形态恢复正常,未见椎板移位、椎管狭窄及硬膜囊受压,未见瘢痕及骨痂长入椎管内,无继发神经受压表现。结论棘突椎板回植内固定术可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和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19947~19967月我们采用改制可控截骨深度的骨刀,依据CT测量的椎板厚度,行椎板截骨,将棘突椎板回植,改良了腰椎管成形术,术后腰椎形态接近正常,临床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症44例,疗效满意。1手术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垫空腹部,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棘突椎板截骨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潜行扩大椎管,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术前术后进行影像学观察及JOA疗效评分对比。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CT显示椎管矢状径术前平均为(13.5±2.5)mm,术后平均为(16.8±2.6)mm。JOA评分术前平均为(5.8±1.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23.2±2.0)分。术后6~14个月复查CT示椎板原位融和率为100%,未发现腰椎不稳和椎管再狭窄。结论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术具有椎管显露充分、椎管后部结构完整保留、脊柱稳定性好、瘢痕黏连压迫硬脊膜及神经根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与总结椎板回植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方法 应用椎板回植术治疗椎管狭窄症61例,均获得手术成功并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全部病人均随访6个月以上(6个月~5年),全部病例都在术后2~3个月达到良好的骨性愈合,未见骨不愈合、回植椎板移入椎管或移入倾向,亦未见截骨前缘过度增生对硬膜产生新的压迫,且无症状复发和腰椎不稳。结论 经61例手术应用证明,椎板回植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安全可靠、效果好,具有避免椎管粘连和瘢痕形成、恢复局部解剖和维持脊柱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骨钉在腰椎管扩大术中的应用,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式部位。方法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后,把棘突椎板复合体翻转90°横架于椎板峡部,上缘与上关节突及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腰椎小关节下缘处)紧密接触,用1根或2根同种异体骨钉固定,进行临床观察和CT测量。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1~5年,11例术后12~24个月做CT复查,有10例达到良好的骨性愈合,1例纤维连接,全部椎管直径较术前扩大50%以上,未见骨块移位及硬膜出现新的压迫,无腰椎不稳,临床效果满意。结论把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于椎板峡部,用同种异体骨钉固定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椎管接近术前解剖结构很好地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了硬脊膜黏连,避免了腰椎不稳,使骨块提早愈合。  相似文献   

11.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防治下腰椎不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报告兼施后路椎体间融合术防治下腰椎不稳28例,除2例植骨块脱出再手术,均取得满意疗效。手术成功的关键有5:(1)下腰椎体间(L_4~S_1)手术;(2)植人骨柱比椎体间骨孔直径大1~2mm;(3)稍大坚质片嵌塞骨孔;(4)术后石膏制动;(5)手术面宽敞,采用椎板后移回植术显露。笔者认为本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摘除突出物后潜在的脊柱不稳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改良椎板截骨回植与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的146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传统椎板截骨回植组(传统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9.4±18.5)岁,突出节段L_(4,5)46例,L_5S_1 31例;改良椎板截骨回植组(改良组)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49.8±17.9)岁;突出节段L_(4,5)40例,L_5S_1 29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及硬膜囊损伤率、术后椎板愈合率及腰腿痛复发率进行比较;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神经损伤率和硬膜囊损伤率分别为5.80%(4/69)和1.45%(1/69),传统组分别为16.9%(13/77)和9.09%(7/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椎间融合率和腰痛复发率改良组分别为91.3%(63/69)、8.70%(6/69),传统组分别为76.62%(59/77)、29.9%(23/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3年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而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2、3年改良组VAS评分均小于传统组(P0.05),而JOA评分均大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椎板截骨回植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长期疗效(3年腰痛复发率、椎间融合率、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优于目前传统椎板截骨回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腰椎板截骨后原位再植术式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效果。方法通过对采用腰椎截骨后再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5年以上24例病人临床疗效的信访和12例病人的回访,通过临床疗效、X线、CT检查观察腰椎板截骨再植后骨愈合的情况。结果临床疗效:优28例,良6例,可2例。截骨再植愈合情况:愈合10例,未愈合2例。结论腰椎椎板截骨后原位再植作为一种治疗腰椎的方法,从临床疗效、植骨愈合和恢复脊柱正常序列结构上都是一个良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节段性减压后稳定结构重建术的远期疗效。方法:12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腰椎后正中切口,剥离一侧骶棘肌,切断棘突剥离对侧椎板,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和一侧组织的完整;手术中采用椎板间孔开窗减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结构骨性组织,切除导致狭窄的病理因素,将切断的棘突复位固定,重建脊柱后部结构。对接受随访的78例患者,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短期(术后3个月)及长期(8~13年)随访时的改善率和手术满意率并行影像学检查。结果:78例短期随访优7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8·7%(77/78)。长期随访优62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4·9%(74/78)。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长期随访时手术满意率为98·7%(77/78)。结论:节段性减压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重建,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长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采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术后进行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方法术式为后正中切口,显露一侧椎板后在棘突基底部截骨,并将棘突-韧带-骶棘肌推离对侧椎板,完成全椎板显露。切除椎板上、下缘和黄韧带,并潜式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或摘除椎间盘。应用此术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钙化、腰椎黄韧带骨化患者共37例。其中单节段减压24例,两节段减压13例。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随访34例,疗效优良率为82.4%;术后3年随访27例,疗效优良率为81.5%。术后CT显示椎管直径明显增加,棘突截骨愈合率为87%。结论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对腰椎后柱张力带结构破坏小,主椎管和侧椎管减压充分,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疗效较为满意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16.
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一种应用劈开截骨,以黄韧带为轴保留棘突、椎板和外层黄韧带行椎板回植,重建完整椎管后部结构和硬膜外腔的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后路手术技术,并评价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2003年4月,应用椎管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6~77岁,平均49.6岁。病变椎体为L3、4~L5S15例,L4、5~L5S418例,L4、511例,L5S15例;病程3个月~16年,平均40.3个月。术中纵行劈开棘突,将上位椎板的下1/2梯形截断后,连同黄韧带浅层向尾侧翻开,切除深层黄韧带、两侧侧隐窝椎板的内层和增生的关节突,椎管扩大后,原位缝合截开的椎板。术后1周、3个月及1年行CT检查,并于术后1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9例术后均获18~36个月随访。术后1周CT示椎管及神经根管扩大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CT示87.2%(34/39)椎板和棘突已达骨性融合,术后1年CT示所有患者椎板原位固定融合,黄韧带愈合,无再狭窄。按标准量化评分,术后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2.3%(36/39)。结论 此术式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椎板和黄韧带的连续性,重建完整的硬膜外腔和椎管的后部结构,阻挡了肌肉与神经组织的瘢痕粘连。截骨范围小、保留血液供给、固定方法简便、术后骨愈合时间短及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17.
单开窗椎管扩大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显露下肢症状严重侧椎板,咬除病椎间隙的部分上下椎板和棘突,保留完整的棘上韧带和对侧椎板,摘除突出髓核,结果:术后随访22例,时间1年-1年6个月,优良率达95.4%,结论:这种单开窗椎管扩大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而且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节段性减压后稳定结构重建术的远期疗效。方法:12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腰椎后正中切口,剥离一侧骶棘肌,切断棘突剥离对侧椎板,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和一侧组织的完整;手术中采用椎板间孔开窗减压,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结构骨性组织,切除导致狭窄的病理因素,将切断的棘突复位固定,重建脊柱后部结构。对接受随访的78例患者,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短期(术后3个月)及长期(813年)随访时的改善率和手术满意率并行影像学检查。结果:78例短期随访优7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8·7%(77/78)。长期随访优62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4·9%(74/78)。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意义(P>0·05),长期随访时手术满意率为98·7%(77/78)。结论:节段性减压腰椎后稳定结构重建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重建,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长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采取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7~76岁,平均68岁。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定减压部位和融合节段,应用JOA评分(29分法)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随访时优良率91.43%。结论选择性融合减压节段结合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4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行X线或CT复查显示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达到解剖复位,局部连续性骨痂形成。术后无骨不连、后凸畸形、再发性椎管狭窄等并发症。按JOA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棘突椎板回植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管内肿瘤,稳定脊柱,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减少术后因瘢痕增生粘连导致的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