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本文论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尤其强调:因56个民族当家作主而伴生的民族意识的复苏成为考察中国当代文学民族性问题至关重要的立论前提。老舍等少数民族作家复杂内隐的民族情愫的出色表露更是最具个案意味的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2.
童庆炳所言为回应美国学者米勒对文学可能在全球化语境中消失的担忧而发 ,指出只要人类还有情感 ,而且文学仍然是表达情感的形式 ,那么 ,不管Internet再发达 ,文学都不会消失。王一川把“自然形象”的审美放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个案研究 ,认为“全球化并不是带来全球同一性 ,而是加剧了主体的内在冲突 ,激发了寻求全球性语境中的差异和独特个性的冲动”。陶东风从全球化眼光指出赛义德等人理论被引入中国后所导致的异变 ,指出任何文化 (包括文学、文论 )都是被建构的 ,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并以麦当劳快餐在中国的“中国化”为例 ,形象地说明了本真性的不存在。李春青重点凸显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困境与如何应对的方法 ,指出古代文论研究应从考据、还原中超越出来 ,而对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予以阐释 ,生发出新的意义。李王君平呼应季羡林、汤一介先生的看法 ,从全球化语境中观察中国文学与文论所面临的尴尬状况 ,以及消除的对策 ,特别分析了影响中国文学与文论向全球传播的三种心理障碍等。王钦峰所提出的在全球化语境中 ,文学与文论如何复归人文本位 ,如何在技术入侵、俗滥符号等狂轰滥炸下突围等 ,也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注重各地域文化的发掘 ,寻找各种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以此展现中国文学独有的审美观照方式 ,亦是张扬民族本土化文学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 ,中国文学既要思索全球化文学可能的共有审美价值尺度———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用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来说 ,就是“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文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关照” ,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和在这种语境中对中国独有传统的创造性认同 ,这要求既师法西方经验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国” ,以便在“全球性”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全球化浪潮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单纯的抵制和排斥必将使我们重新回到锁国封闭的境遇之中;而一味迎合并积极推进这种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则无疑是在自掘自己的文化之根。本文侧重于考察全球化背景中汉语文学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全球化困境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传统的人文精神在“文革”和20世纪90年代后遭到重刨,文学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关注人生与关注消费的分化。在当前的语境中,要警惕后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进步的一种历史趋势,对文化及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民族文化进入全球性的交流,必须树立博大的积极的动态观点,不能有"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心态.新世纪的世界文化发展态势,既不是西方中心主义,也不会是东方中心论,而是多元存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语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不断被篡改,被戏说。文学经典的“经典”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出现了解构经典的倾向,使得文学经典面临着价值失落的危机,与此同时,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地位又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虽然文学经典的原有意义被解构,但却又重新生成了新的意义,我们在走进经典的同时进而创新经典。文学经典的“经典”意义就是在解构与重构的矛盾统一中不断生成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语境下东北文化与文学的回思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语境已成为探讨东北文化与文学建构的现实的和必然的学术背景。以文化为审美基点,坚持在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透视文学,注重文学的人文性,葆有多维的文化视野,是当下文学的大体选择。东北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息息相关,多民族文化凝聚成东北文学的源流,伴生在现代转型之中的对殖民文化的抗争使之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景观,质实雄健、长于吸纳融合的文化取向更生成、铸制着文学风格。在全球化语境中,捍卫东北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固有特性,在变革与创新中激发其生命活力则是我们的要务。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文学语境常常被等同于历史语境。从实践主体与现实环境的构成关系看,文学语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文学活动提供条件与可能性,同时发生制约作用的相对独立的具体场所,它与历史语境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民族性理论是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理论,文学的民族性历来被认为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各个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扩大,文学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难以用文学的民族性理论来概括和把握的创作现象。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与客体以及文学创作的形式等方面,分别交叉出现了许多模糊的现象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海外移民要求国家承认双重国籍制度呼声的高涨,双重国籍问题在国内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根据双重国籍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从法律和实践的角度,认为全球化时代双重国籍应为各国所接受,我国也应接受双重国籍制度。  相似文献   

12.
姜异新 《东方论坛》2006,4(6):57-62
从戊戌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时期思想解放这三次启蒙高潮中抽取以“改造国民性”为主题的经典文本进行切片分析,会发现该话语在奠基、展开和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错位性。《新中国未来记》的乐观启蒙想象与深重现实忧患、逐新艺术追求与滞后主体意识、明确启蒙导向与冷落接受反映之间的错位;《阿Q正传》的悲观启蒙反思与乐观文化思潮、超然叙述人的自我审视与启蒙权威话语缺乏自我质疑、透视人性主旨与唯一启蒙期待之间的错位;新时期愈有意识继承该话语却愈远离其精髓,愈要超越却反而在无意中继承了它,这些无不启发着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曲折性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盲目、简单地对待各种文化交流;后殖民话题的提出,并不是第三世界学者的妄想和某种企图,而是出于对文化对话与交流中实际存在的话语霸权的提防。但我们并不是要争夺甚至建立起另一种霸权,而是在文化多元的期盼中提倡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表现在比较文学领域,便是中国学派所提倡的跨异质文明的对话理论。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亚裔文学的话语地位和话语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百年前滥觞的美国亚裔文学在最近半个世纪日益走向成熟,在美国文坛逐步确立了话语地位。在不同时期对亚裔美国人作为美国历史书写之话语主体的建构中,美国亚裔文学不断重新制定话语策略,重新聚焦创作主题,经历了视界不断扩大、主题不断多元化的话语书写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在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民族”观念得到刷新与重生,“少数民族文学”则作为对抗帝制时代的边缘、底层与异质性因素得到张扬,在全球性的各种势力博弈之中,它在诞生的同时也就纳入到国族叙事的话语之中。中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才能更清晰地剖析其各自独立又彼此交融的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女性话语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贤妻良母主义、消费主义等几种话语逆转。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对女性话语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中国当代的文学艺术也积极参与了女性身份的话语制造。对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女性角色应该葆有一份应有的性别觉醒。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首先作为历史性的经济事实存在,科技的工具力量与资本的扩张性所造就的跨国市场体系成为其首要层面。因而“全球化”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实质是作为经济事实的“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文艺学这一具体的人文学科而言,作为背景和语境,“全球化”在工具意义上,使文艺理论资源的国际性传播与接受成为可能;并在现实问题的理论应对与解决的意义上发挥着效力。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写作问题的语境出发 ,分析当代中国写作基本特点和发展形态。主要讨论了白色写作与零度写作观 ,文本间性的写作观 ,消费时代的身体写作 ,最后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认为当代中国写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为谁写、怎样写、写什么 ,应该在“发现东方”的文化策略中坚持“中国写作立场”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当代写作话语成为可以同西方中心主义写作话语对话和互动的东方话语代表。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周祥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有力地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至今仍有着无法抹杀的伟大现实意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球化是经济、文化、政治全方位的发展进程,其实质与动因一以贯之变化的始终;全球化的最终归宿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阐释了全球化时代给予中国文学研究带来的正面影响 ,指出该时代给中国文学带来的负面作用 ,明确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