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132在氧糖剥夺诱导原代皮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构建氧糖剥夺(OGD/R)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OGD组、慢病毒对照组(LV-control)、miR-132低表达组(LV-anti-miR-132)、miR-132过表达组(LV-miR-132)。采用CCK-8、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miR-132对OGD损伤原代皮质神经元的影响和机制。结果 miR-132在OGD诱导的缺血损伤模型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在OGD诱导原代皮质神经元缺血损伤过程中,降低miR-132的表达,会加剧OGD损伤明显减少细胞活力;增加miR-132表达水平,会减轻OGD损伤提升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2会上调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PSD95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过表达miR-132通过上调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PSD95的表达水平改善OGD诱导的缺血损伤,提高原代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头孢曲松钠对大鼠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氧糖剥夺(OGD)组和头孢曲松钠(CTX)预处理组。OGD组和CTX预处理组建立OGD模型。并检测各组的细胞活性、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T-1)mRNA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介素(IL)-6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GD组及CTX预处理组神经细胞活性减低,GLT-1 mRNA表达显著下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DNF及IL-6含量显著增加(P<0.05~0.01);与OGD组比较,CTX预处理组神经细胞活性明显增加,GLT-1 mRNA表达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DNF含量增加(均P<0.01),IL-6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CTX预处理通过上调GLT-1和BDNF表达保护皮质细胞OGD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rhEPO对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OGD)损伤的保护作用及rhEPO的作用剂量及作用时间。方法新生Wistar大鼠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7 d~11 d,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GD损伤组和rhEPO处理组。(1)建立皮质神经元的OGD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rhEPO(0.1、1、10、100 U/ml);(2)在不同时间(OGD损伤后0 h、24 h、48 h)给予10 U/ml rhEPO。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与OGD损伤组比较,rh EPO(0.1、1、10 U/ml)处理可增加OGD损伤的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P0.05),且浓度为10 U/ml时rhEPO保护作用最强(P0.05)。皮质神经元OGD损伤后立即加入rhEPO(10 U/ml)保护作用最强(P0.05),损伤后24 h及48 h给药没有增加皮质神经元存活率。结论 rhEPO对体外缺氧缺糖损伤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rhEPO有效浓度为0.1~10 U/ml,且其浓度为10 U/ml时保护作用最强;rhEPO在神经元损伤后立即给药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PA_2在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测最适缺氧时间:将PC12细胞分为6组,分别在三气培养箱中糖氧剥夺0、3、6、9、12、15 h。换高糖培养基普通培养箱中复氧24 h,MTT测细胞存活率;将PC12细胞分为5组: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OGD组)、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OGD+DMSO组)、缺血再灌注+LPA_2激动剂(Dodecylphosphate)组(OGD+激动剂组)、缺血再灌注+LPA_2抑制剂(H2L5186303)组(OGD+抑制剂组),缺氧最适时间后再复氧24 h,MTT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LPA_2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氧处理12 h是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适时间;缺血再灌注组与正常组比较LPA_2表达水平降低;激动剂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LPA2表达水平增高,p-akt表达水平增高。结论升高LPA_2表达水平可提高细胞的存活率,LPA_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体外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预处理在脑缺血性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合适的剂量范围、时间窗。方法取处于生长稳定期的高纯度原代皮质神经元,分为正常对照组、糖氧夺获(OGD)损伤组、rh EPO预处理组。rh EPO预处理组是在不同时间(OGD损伤前24 h、48 h、72 h)给予不同浓度(0.01 U/ml、0.1 U/ml、1 U/ml、10 U/ml、100 U/ml)的rh EPO,最后以MTT比色法检测存活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rh EPO(0.01 U/ml、0.1 U/ml、1 U/ml、10 U/ml)预处理可明显增加OGD损伤的原代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P0.05),其中当浓度为1 U/ml时保护作用最强(P0.05);rh EPO(1 U/ml)预处理24 h、48 h可明显增加OGD损伤的原代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P0.05),其中rh EPO预处理48 h的保护作用强于24 h。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与以上结果相符。结论 rh EPO预处理对OGD损伤的皮质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有效浓度为0.01~10 U/ml,其中最佳剂量为1 U/ml,其有效时间窗为OGD前48 h或24 h,最佳干预时间窗为OGD前48 h。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d-PGJ_2对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建立OGD/R损伤模型。将培养的神经元细胞进行分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神经元内LC3-1、LC3-Ⅱ、Bcl-2、Beclin1、AMPK、m TOR及p70S6K等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测定细胞毒性。结果 OGD/R损伤6 h、12 h及24 h后神经元LC3-Ⅱ、Beclin 1表达明显增高,而p62表达持续下降,神经元的生存率明显下降,LDH漏出率增加。15d-PGJ_2可显著降低LC3-Ⅱ和Beclin 1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元的生存率及降低LDH的漏出率。OGD/R后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少,而Beclin 1表达则显着增加。15d-PGJ_2预处理显著增加OGD/R 24 h的Bcl-2表达量。利用Bcl-2 siRNA或scRNA转染神经元细胞发现,Bcl-2 siRNA可消除15d-PGJ_2对OGD/R后各时间点的抑制效应。结论 15d-PGJ_2能够有效地对神经元OGD/R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进而抑制自噬的发生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缺血损伤ActA/Smads通路主要位点基因表达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PC12细胞神经元氧糖剥夺(OGD)体外脑缺血模型,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OGD3h、6h、9h、12h、16h、24h ActA及其受体ActRⅡA和下游Smad3 mRNA表达变化.结果 OGD3h PC12细胞ActβA、ActRⅡA及Smad3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且达高峰;OGD6h ActβA mRNA表达有所降低并呈逐渐下降趋势;OGD6h ActRⅡA表达开始下降,但其下降趋势弱于ActβA,在OGD9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OGD24h达最低点;OGD6hSmad3 mRNA表达也开始下降,但其下降趋势弱于ActRⅡA,在OGD16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OGD24h达最低点(组间比较P<0.05).结论 ActA/Smads通路的活性随OGD时间呈动态变化,短时程OGD可能通过诱导神经元跨膜受体ActRⅡA的上调激活该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去铁敏(Desferoxamine,DFO)预处理后大鼠脑组织和体外培养神经元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表达的变化,探讨预处理是否对体内及体外的脑缺血损伤的具有保护效应。方法去铁敏预处理大鼠后不同时间点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术后24h后处死动物。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和计算梗死体积(TTC染色)评价DFO的脑保护效应,细胞活力测定评价DFO对缺氧缺糖条件下(oxygen-glucosede privation,OGD)皮层神经元的保护效应。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IF-1α和EPO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去铁敏预处理后2d,MCAO大鼠出现梗塞面积缩小,神经功能损伤减轻,在预处理后3d达到高峰,7d仍然有效,14d去铁敏预处理的保护效应消失。去铁敏对OGD神经元同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与未进行预处理的神经元细胞相比,预处理后8h的细胞活力增加23%,12h增加34%,24h增加40%,36h增加48%,48h增加56%(P〈0.0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大鼠脑组织的HIF-1α和EPO在去铁敏预处理后3d及7d表达上调;皮层神经元细胞的HIF-1α和EPO在去铁敏预处理后36h及48h表达上调。结论去铁敏预处理有确切有效的脑保护效应,不仅可以预防脑缺血损伤,对体外培养的OGD皮层神经元细胞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脑神经细胞的HIF-1α和EPO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处理对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在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上建立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模型模拟体内缺血再灌注损伤,根据再灌注时间长短检测自噬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选取自噬发生最明显的时间点。然后分别采用自噬抑制剂-3-MA、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rapamycin)、Mdivi-1以及联合rapamycin和Mdivi-1进行干预,分别从mRNA以及蛋白水平检测自噬相关分子的改变,并同时检测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 OGD/R处理后,神经元自噬随再灌注时间增长而上调,在OGD 2 h/R 24 h时,Beclin 1以及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 II/I(LC3 II/I)比值均达峰值(P0.001,P0.01)。细胞活力结果显示,rapamycin可减轻OGD/R损伤(P0.01),Mdivi-1则会加重OGD/R损伤(P0.05),但rapamycin可通过增加自噬来减轻Mdivi-1造成的损伤(P0.05)。蛋白检测结果显示,OGD/R处理后,Mdivi-1可明显降低神经元细胞内Beclin 1和LC3 II的表达(P0.05)。结论 Mdivi-1可能通过抑制自噬的发生,从而加重神经元OGD/R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对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对胎鼠脑皮质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进行缺糖缺氧(OGD)和复糖复氧,制作拟缺血再灌注损害细胞模型;在OGD和复糖复氧时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的淫羊藿苷干预.于复糖复氧24 h后检测细胞生存率、细胞外液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并与OGD模型组进行比较.结果 各淫羊藿苷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OGD模型组(P<0.05 ~0.01);淫羊藿苷中、高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又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均P<0.05);中、高剂量组间细胞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淫羊藿苷剂量组细胞外液LDH及细胞ROS水平均明显低于OGD模型组(P <0.05 ~0.01),淫羊藿苷中、高剂量组这两项指标的水平又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之间两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淫羊藿苷对神经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尤其以中、高剂量显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OS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氧剥夺(OGD)诱导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细胞内磷酸化Rb蛋白(p-Rb)的表达特点并探讨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OGD1 h后恢复糖氧供给(OGD/R)6 h、12 h和24 h组。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p-Rb表达特点及其与TUNEL染色的关系。结果 p-Rb在OGD/R各组神经元的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主要在神经元细胞浆内强表达,OGD/R6h组p-Rb与TUNEL染色共定位细胞比例开始增高,12 h达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OGD/R24 h组很少观察到两者共定位染色。结论 Rb磷酸化介导的神经元细胞周期紊乱可能是缺血缺氧诱导的神经元早期凋亡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氢气对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SD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缺氧/复氧组和氢气预处理组。对照组常规培养;缺氧/复氧组在100%N2中培养15min后复氧30min;氢气预处理组在2%H2+98%N2中培养15min后复氧30min。采用MTT法检测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结果氢气预处理能够增强细胞活力(P<0.05)。结论氢气预处理对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在神经细胞培养中实验性缺氧缺糖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缺血性卒中,对于研究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进程和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非常重要的用处。 目的:在神经元培养时制作实验性缺氧缺糖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17~19 d胎龄的Wistar大鼠。 方法:细胞培养取17~19 d胎龄的Wistar大鼠的皮质神经元做原代细胞培养,并且去掉污染的非神经原细胞。缺氧缺糖的诱导分为3组:实验组将第7天的皮质神经元置于无糖平衡盐溶液和2%去氧酶中,在37 ℃的潮湿保温箱中培育。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为含20 mmol/L葡萄糖的无去氧酶平衡盐溶液。假性实验组培养基为含20 mmol/L葡萄糖和失活的去氧酶平衡盐溶液。 主要观察指标:以血气分析进行氧浓度的测定;以相差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培养细胞神经元死亡状况;以用乳酸脱氢酶检测盒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以锥虫蓝染色观察缺氧缺糖对神经元存活力的影响。 结果:氧浓度测定显示在加入去氧酶后培养基迅速产生缺氧状态;乳酸脱氢酶检测显示在用去氧酶和无糖平衡盐处理后,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释放显著增加;锥虫蓝染色和相差显微镜检查显示经去氧酶和无糖平衡盐处理后实验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大部分神经元在6 h死亡。 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去氧酶与无糖平衡盐液可联合用于神经元培养时产生缺氧缺糖状态, 其在体外模拟脑缺血的相关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时NO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取孕13~15d ICR小鼠,无菌条件下对胎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分离培养,建立缺氧复氧诱导的皮质神经元凋亡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用MTT测定细胞活性,并在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经缺氧复氧处理的神经元,随着缺氧时间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神经元凋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升高,NO含量逐渐升高,至缺氧8h复氧24h达到高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细胞超微结构呈现凋亡样改变。结论NO介导了缺氧复氧性神经元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培养探索毛柳苷(salidroside,SA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溶剂组(12只)和SAL组(12只)。线栓法制作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 h后再灌注,而后即刻尾静脉注射150 μL SAL(剂量10 mg/kg,每只实际用量0.22 mg),溶剂组注射同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不给药。缺血再灌注后24 h进行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ronal nuclei,NeuN)染色统计脑梗死率。取溶剂组小鼠全脑冰冻切片,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LC3B)分别与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荧光共染,观察LC3B与梗死周边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情况,以明确缺血再灌注后24 h产生自噬活动的主要部位。自噬标记物苄氯素1(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3(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3,Atg3)分别与NeuN免疫荧光共染,进一步观察梗死周边区神经元自噬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Beclin-1+/NeuN+、Atg3+/NeuN+细胞在单位面积(1 mm2)内的个数。原代大鼠神经元培养10 d后进行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将细胞分为以下6组:对照(control,CON)组、OGD 1 h后复氧1 h(OGD 1 h)组、OGD 1 h后复氧4 h(OGD 4 h)组、SAL组、OGD 1 h后复氧1 h/全程SAL治疗(OGD+SAL 1 h)组、OGD 1 h后复氧4 h/全程SAL治疗(OGD+SAL 4 h)组,CON组和SAL组不进行OGD,SAL剂量50 μmol/L。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标记物LC3B、Beclin-1、Atg3、Atg5和Atg7的相对表达量;CON组、OGD 4 h组细胞进行LC3B、NeuN免疫荧光共染,观察OGD后神经元内LC3B表达变化情况,并统计LC3B+/NeuN+细胞在单位面积(1 mm2)内的个数。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24 h,SAL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8±1.4分 vs. 7.1±1.4分,P=0.0332)和脑梗死率(28.7%±9.7% vs. 39.9%±9.4%,P=0.0038)均低于溶剂组。溶剂组LC3B与梗死周边区神经元有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无共定位。SAL组Beclin-1+/NeuN+(312.4±45.6个/平方毫米 vs. 471.2±50.3个/平方毫米,P=0.0121)、Atg3+/NeuN+(322.5±26.5个/平方毫米 vs. 491.3±42.1个/平方毫米,P=0.0013)细胞数量少于溶剂组。大鼠原代神经元免疫印迹结果显示,OGD 1 h组(1.096±0.004 vs. 1.000±0.000,P=0.0174)、OGD 4 h组(1.213±0.019 vs. 1.000±0.000,P<0.0001)LC3B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OGD+SAL 4 h组LC3B、Beclin-1、Atg3相对表达量低于OGD 4 h组(0.833±0.029 vs. 1.213±0.019,P<0.0001,0.579±0.081 vs. 1.152±0.144,P<0.0001,0.726±0.182 vs. 1.091±0.177,P=0.0211);OGD+SAL 4 h组LC3B、Beclin-1相对表达量低于OGD+SAL 1 h组(0.833±0.029 vs. 1.046±0.063,P<0.0001;0.579±0.081 vs. 0.921±0.09,P=0.0030)。CON组LC3B+/NeuN+细胞数少于OGD 4 h组(51.9±18.7个/平方毫米 vs. 584.2±34.5个/平方毫米,P=0.0002)。结论 SAL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自噬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线粒体自噬和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Sham+雷帕霉素(RAPA)组、再灌注后6 h组(I/R 6 h)、I/R 6 h+RAPA组、再灌注后24 h(I/R 24 h)和I/R 24 h+RAPA组。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以刺激大鼠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分析缺血核心皮质区域不同类型神经细胞中caspase-1阳性细胞表达情况。以BV2细胞为研究对象,在缺氧-葡萄糖剥夺/复氧(OGD/R)条件下检测NLRP3表达,并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I/R损伤后6 h,切割的caspase-1主要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88.4±1.1)%],而在24 h时主要在神经元[(63.4±2.2)%]中表达。在OGD/R后,BV2细胞中LC3-Ⅰ向LC3-Ⅱ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暴露于OGD/R后24 h, BV2细胞表现出低膜电位的百分比。与OGD/R组相比,RAPA能够挽救线粒体的损伤(P<0.05),并且RAPA可抑制OGD/R诱导的BV2细胞中NLRP3、切割的caspase-1和切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缺氧方法刺激皮质神经元后细胞变化及HIF-1α、EPO的表达。方法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分为正常对照组、环境缺氧组、氯化钴组和去铁敏组4组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IF-1α及EPO蛋白的表达,RT-PCR分析其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的缺氧条件均能减低细胞活力,其中氯化钴组下降最明显。3组均可诱导HIF-1α及EPO蛋白表达:去铁敏组HIF-1α、EPO蛋白表达均高于氯化钴组(P<0.05)。3组均能上调HIF-1α及EPO mRNA表达:去铁敏组、环境缺氧组与氯化钴组比较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不同缺氧方法均可以诱导皮质神经元表达HIF-1α、EPO蛋白和mRNA表达。去铁敏化学缺氧法是更为合适的皮质神经元缺氧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预处理对神经干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含有白藜芦醇的细胞培养基预培养神经干细胞1h,更换低糖培养基后将细胞培养在缺氧培养盒内6h进行氧糖剥夺实验(OGD);采用噻唑蓝(MTI")比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用LDH试剂盒测细胞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白藜芦醇预处理(PRC)组细胞MTT值高于对照组(n=7,P〈0.01),PRC组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低于对照组(n=5,P〈0.01)。结论白藜芦醇预处理对神经干细胞氧糖剥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irCDC14A沉默通过调节miR-153-3p/JAK1轴保护星形胶质细胞免受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诱导的损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采用CCK-8法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5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CirCDC14A与miR-153-3p、miR-153-3p与JAK1的关系。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活性呈上升趋势;pcDNA3.0 CirCDC14A+si JAK1组48 h及72 h细胞活力低于si-NC组、OGD/R组、OGD/R+Si+Con mimcs组(P<0.05);与si-NC组相比,OGD/R组、OGD/R+Si+Con mimcs组、pcDNA3.0-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pcDNA3.0-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细胞凋亡高于GD/R+Si+Con mim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ERK通路对缺氧/复氧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TNF-α分泌的影响,从而探讨ERK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改变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参照McCarthy方法星形胶质细胞(AC)原代培养,传至第3代,细胞自然纯化.将AC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复氧阻滞剂组(H/R+M组).每组设缺氧4 h、缺氧8 h、复氧6 h、12 h、24 h、48 h 6个时间点,建立AC缺氧/复氧模型.Western-blot法半定量分析T-ERK,P-ERK的表达情况,TNF-α 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凋亡情况.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Western-blot:缺氧组较正常组相比ERK表达明显升高(P<0.05),阻滞剂组较无阻滞剂组p-ERK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2)TNF-α ELISA:缺氧后TNF逐渐升高,复氧48 h时达高峰(P<0.05),加入ERK阻滞剂后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后存在ERK通路的激活,ERK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缺氧损伤后反应中发挥生物学作用与TNF-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