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淡紫拟青霉代谢产物生理活性物质分析和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除对根结线虫和大豆孢囊线虫的卵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外,其代谢产物对多种作物有生理活性.在番茄幼苗上30d的试验结果表明,以10.5万孢子/mL浓度的培养滤液,促进番茄生长作用最明显,地上部鲜重平均比对照高4g,根重高0.2g.大豆、小麦、水稻种子对该滤液敏感程度有差异.大豆最敏感,8×107孢子/mL,80~160倍稀释液就具有促进萌发和生长作用,其中120倍稀释液最显著.其次是水稻种子,20倍稀释液作用明显.小麦种子最不敏感,10倍稀释液才表现出刺激生长作用.在各处理中,高浓度滤液均相对表现出抑制萌发和生长作用.培养滤液经柱层析分离收集到 2个蛋白峰,SDS-PAGE分析 2种蛋白分子量分别为 12000和28000.用大豆种子(南农88-48)测定这2种蛋白的生理活性表明均有明显刺激萌发和生长的作用,而透析出的培养液,同样方法处理大豆种子发现均无调控生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菌的代谢产物的生理活性物质位于蛋白组分中.  相似文献   

2.
合欢叶和万寿菊叶适合淡紫拟青霉生长、产孢和萌发.合欢叶和万寿菊叶分别与淡紫拟青霉协同作用防治根结线虫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01 g.mL-1合欢叶和万寿菊叶的淡紫拟青霉培养物的水提液处理2龄幼虫,48 h内击倒率分别为90.60%和80.45%;用0.01 g.mL-1合欢叶和万寿菊叶水提液分别加淡紫拟青霉孢子混合处理卵囊12 d,卵孵化率分别为2.27%和1.23%;合欢叶和万寿菊叶的淡紫拟青霉培养物防治番茄根结线虫效果分别为88.52%和67.52%.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作物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影响,以寻找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抑制作用的作物品种。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少量大豆孢囊线虫会孵化为2龄幼虫,遇适宜寄主孵化率迅速提高,但非寄主植物对孢囊线虫的孵化影响不大,在处理38d后,适宜寄主根围2龄幼虫数量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根围2龄幼虫数量。在作物生长100d后,农科六号、中黄13、黑乌豆、小粒黑豆和菜豆(改良保丰一号)处理土壤中的孢囊数量是原始孢囊数量的2.3~9.4倍,这5种植物为大豆孢囊线虫的良好寄主;但在豇豆(之豇28-2)、谷子(新吨谷1号)、大葱(中华巨葱)、番茄(精选L-402)和玉米(郑单958)等作物处理中,土壤孢囊数量仅为原始孢囊数量的58%~63%,可有效减少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旨在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法测定长枝木霉与阿维菌素复配对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的毒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单一长枝木霉T6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和阿维菌素对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效果,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毒杀作用增强。经2.0×107 cfu·mL-1的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和0.5 μg·mL-1的阿维菌素溶液处理2龄幼虫48 h后,线虫死亡率分别达到71.43%和60.28%;当长枝木霉T6与0.5 μg·mL-1的阿维菌素溶液按1∶1比例复配时,其对2龄幼虫的毒杀活性最佳,处理48 h后线虫死亡率高达96.30%,其毒杀作用显著优于单一长枝木霉T6和单一阿维菌素溶液。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土壤湿度对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侵染和繁殖的影响,采用定量接种和钵栽试验方法,通过定期取样、土壤中线虫分离和根组织中线虫染色后镜检,测定了3种土壤湿度-低湿度(重量含水量MCW 2%~5%)、中湿度(MCW 10%~18%)和高湿度(MCW 20%~28%)状况下SCN不同虫态群体密度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中湿度处理相比,低和高湿度处理下,SCN 2龄幼虫根系侵入量、3龄和4龄幼虫根内发育数量均较少.中湿度处理的SCN繁殖系数(Rf)为1.5,而低和高湿度处理的分别为0.7和0.4,比高湿度处理的分别减少了53%和83%.可见,土壤湿度过低和过高均不利于SCN的侵染,并明显抑制SCN的繁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原物之一,由孢囊线虫口针分泌的扩展蛋白(expansin)在线虫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大豆孢囊线虫扩展蛋白基因,并对其结构、组织定位和发育表达特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大豆孢囊线虫的寄生、致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根据已报道的线虫expansi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上下游简并引物,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cNDA中克隆expansin基因的EST片段,根据EST片段序列设计RACE特异性引物,通过RACE技术扩增测序后采用DNAstar 7.1和DNAman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和拼接,得到大豆孢囊线虫expansin基因c DNA全长;采用CLC sequence viewer 6进行开放阅读框查找、蛋白质翻译和序列比对;使用EBI在线软件Signal P 3.0 Server和TMHMM软件进行预测蛋白质前体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预测,GSDS在线软件进行基因组结构分析;使用PHYML软件和MEGA5.0软件最大似然法对获得的基因与其他线虫expansin基因进行比对与系统进化树构建;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分析Hg-exp-1在大豆孢囊线虫基因组中的拷贝数;通过原位杂交技术确定2个expansin基因的表达部位;提取卵、侵染前2龄幼虫、侵染后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与白雌虫的c DNA作为模板,通过半定量PCR技术分析expansin基因在线虫不同龄期的发育表达特性;根据Hg-exp-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并合成dsRNA,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浸泡处理24 h后接种大豆植株,分析Hg-exp-1 RNA干扰后对线虫侵染的影响。【结果】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中成功克隆出2个扩展蛋白基因全序列,命名为Hg-exp-1和Hg-exp-2,长度分别为1 047和1 037 bp,分别编码长度为288和295个氨基酸的多肽,2个预测蛋白N端均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表明其为分泌型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大豆孢囊线虫HG-EXP-1序列与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GR-EXPB1(CAC83611)和GR-EXPB2(CAC84564)以及非洲茎线虫(Ditylenchus africanus)DA-EXPB1(ADJ57307)等具有高度一致性。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expansin基因在大豆孢囊线虫中可能以多拷贝方式或多基因家族存在。原位杂交显示它们特异地在大豆孢囊线虫亚腹食道腺表达。Hg-exp-1体外RNA干扰后,2龄幼虫浸泡在dsRNA 24 h,靶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接种后大豆根内线虫2龄幼虫数和雌虫数分别下降了38.3%和43.4%。【结论】从大豆孢囊线虫中成功分离鉴定出2个expansin基因,同时明确了其在大豆孢囊线虫寄生早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5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及室内毒力.【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噻虫胺、噻唑膦和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及对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抑制率最高,高浓度下可达到92%以上;阿维菌素和二硫氰基甲烷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_(50)分别为1.072 7、1.135 5 mg/L,LC_(90)分别为15.638 7、11.662 7 mg/L.显微观察发现,二硫氰基甲烷和阿维菌素处理12 h之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身体弯曲和头部摆动频率显著下降,且使线虫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结论】供试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对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孔雀草与淡紫拟青霉2种生防因子协同作用防治烟草根结线虫的效果,为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烤烟间作孔雀草同时联合使用淡紫拟青霉对烤烟生长特性以及对根结线虫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孔雀草与淡紫拟青霉联合使用不仅能显著提高淡紫拟青霉对烟草根结线虫防治效果的稳定性,还能明显提高烤烟的农艺性状。烤烟间作孔雀草能显著增加烟株的叶片宽度,施用淡紫拟青霉能显著增加烤烟的叶片长度;在株高、茎围、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上,孔雀草与淡紫拟青霉联合使用时均明显优于单一处理。单一施用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的平均防效为67.2%,施用淡紫拟青霉的同时间作孔雀草,平均防效在73%以上。[结论]孔雀草与淡紫拟青霉协同作用防治根结线虫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重要的线虫寄生真菌,对根结线虫属、球孢囊线虫属、米穿刺线虫属和假根结线虫属等多种线虫有较强的侵染力,已在美国、巴西、菲律宾等数个国家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线虫。据 Bakalivanov(1966)报道,淡紫拟青霉的代谢产物有促进大麦幼苗生长的作用,可能含有植物生长激素类物质。因此,应用该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和分析2013年同一生长季大豆和烟草上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发生特点,探讨2种作物对大豆孢囊线虫的寄主适合性差异和温湿度等气象条件对线虫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采取“Zig-Zag”取样法对同一地点2种作物上的大豆孢囊线虫每隔6-8 d同时取样,用淘洗-过筛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土壤中线虫,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根组织中线虫染色,镜检并计数。统计作物生长季每旬100 g土壤和10 g根组织中各虫态的数量,即群体密度。【结果】在大豆和烟草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均出现于4月7日至9月15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7月下旬,之前分别有2个和1个不明显发生高峰;白色雌虫最早均于6月3日出现,其群体密度在大豆土壤中于7月中旬和8月中旬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而在烟草土壤中仅于6月份有1个较低水平的高峰阶段;孢囊群体密度均于7月中旬达到最大,之后在大豆土壤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在烟草土壤中逐渐下降到极低水平。在大豆和烟草根组织中,2龄幼虫最早均出现在5月19日,其群体密度在大豆根组织中出现3个明显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而在烟草根组织中出现2个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和6月下旬,前一高峰不明显;3-4龄幼虫最早分别出现在5月26日和5月19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6月下旬,但在5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在大豆根组织中另有2个较不明显的发生高峰;年轻雌虫最早均于5月26日出现在根组织中。该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和烟草上的繁殖系数(Rf=Pf/Pi)分别为5.0和0.5。7月上旬之后,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继续发生侵入和根内发育,而在烟草上再无侵入,却有许多半埋生根内的空瘪小的褐色孢囊产生。【结论】在同一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发生3代,而在烟草上只发生2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繁殖明显较好,大豆寄主适合性程度明显高于烟草。7月份烟草土壤中2龄幼虫不能侵入根系可能与持续过高的土壤湿度有关,而7、8月的高温似乎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世代进程。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甜菜的抗线虫病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4对引物,从中筛选出1对引物,对8份经抗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常规鉴定的大豆品种(6份抗病、2份感病)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6份抗病品种出现了1条600bp的特异片段,而2份感病品种未出现任何条带.这与常规鉴定结果相一致.PCR Sothern杂交验证了所获得特异片段与抗线虫病基因的同源性,证明使用该方法检测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基因简单、快速、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几丁质酶在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中的作用,测定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前后以及供试诱导剂诱导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均增高。经过几丁质、壳聚糖和低聚糖诱导处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几丁质酶活性进一步增强,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消长趋势;与其他两个诱导剂处理相比,几丁质诱导处理大豆后几丁质酶活性高峰提前,酶活性增加幅度大。  相似文献   

13.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是一种快捷、高效地揭示基因组信息的方法.本文对EST概念、技术原理及其在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对EST在大豆基因组研究和抗孢囊线虫大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戴娟  熊冬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83-3185,3228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研究与育种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大豆孢囊线虫病生理小种类型分布;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资源的筛选和鉴定;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品种的选育.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蓖麻在轮作中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3号生理小种接种抗病品种小粒黑豆、连毛会黑豆、磨石黑豆与感病品种铁丰24号、铁丰18号、开育10号杂交组合,根据F2代分析结果,小粒黑豆在铁丰24号背景下表现出有两对抗病基因,在开育10号的背景下由4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对3号小种的抗性,磨石黑豆在铁丰24号背景下有两对隐性抗病基因,铁丰18号×连毛会黑豆组合F2代分离表现为三对基因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近年在陕西省兴平市发现的一种新的有害生物,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设置该虫害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小麦成熟期,小麦孢囊线虫在全市皆有发生,但为轻微感染,单株孢囊数均小于20,无中、重度感染田块。小麦播种前用吡虫啉+戊唑醇和吡虫啉+甲基异柳磷拌种,以及用阿维菌素、克百威和毒死蜱3种药剂处理土壤,均可降低小麦孢囊线虫的病情指数,增加小麦产量。吡虫啉+戊唑醇拌种对小麦孢囊线虫病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麦出苗率、根系和分蘖等无影响。3种药剂处理土壤,毒死蜱处理的小麦增产率最高,为20.07%;克百威次之;阿维菌素最低,为4.23%。播种后踩踏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小麦增产率为1.73%。可见:克百威处理地块小麦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对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查明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对2010和2011年采集的黑河地区96份大豆田土样进行调查,研究了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黑河地区采集的土样均发现大豆胞囊线虫,且其胞囊密度分布不均匀。将黑河地区各点连续2a采集得到每100g风干土中胞囊数量分为5个区段:胞囊密度为0~50个的占13.79%,胞囊密度为50~100个的占37.93%,胞囊密度为100~150个的占17.24%,胞囊密度为150~200个的占27.57%,胞囊密度超过200个的占3.45%。  相似文献   

19.
富锦是黑龙江东部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播种面积16万hm^2以上,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0%。连年的重迎茬种植,加快了大豆孢囊线虫的繁殖和孢囊在土壤中的积累。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富锦市大豆重迎茬显著减产、持续减产的主要原因。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线虫大豆品种的应用取得了极显著地抗病增产效果,累计推广面积达15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