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为中医辨证施治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采集的要求,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住院的6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等四诊信息,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 ,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进行辨证分类。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慢重肝中医证型可依次分为:肝胆湿热型、湿邪困脾型、肝郁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热毒炽盛,痰蒙神窍型6类。结论以上6类证型符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演变规律,客观地反映了慢性重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伤肝,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浊毒内蕴,上干于脑,下扰于肾,导致肝脏形体实质败坏,形成虚实夹杂的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意  贺希 《中医药导报》2010,16(5):39-40
目的:观察慢重肝患者中医证候与病情分期的相关性.方法:以黄疸为病名,湿热脾虚血瘀为基本证型,以湿热证、脾虚证、血瘀证各自中医证候及症状量化表为标准,观察31例患者湿热证候积分、脾虚证候积分、血瘀证候积分及三者总证候积分的差异与慢重肝病情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经多元相关分析,慢重肝中医湿热证候积分与疾病分期之间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候积分与疾病分期之间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重肝早期患者以湿热证候为主,中晚期患者以血瘀、脾虚证候为重.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为建立规范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前期探索。方法:临床收集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CSHB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的辨证分型方案进行辨证,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总计99例CSHB纳入研究,其中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80例(80.08%);年龄15~72岁,平均(44.48±12.26)岁,男性74(74.75%)例;(2)中医证型以瘀热发黄27例(27.27%)、气虚瘀黄26例(26.26%)和湿热发黄21例(21.21%)3型较为常见,其次为阴虚瘀黄型16例(16.16%)、阳虚瘀黄型9例(9.09%);(3)各证型间性别和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8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不同临床分期的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43.6%)为主,中期以瘀热发黄型(27.3%)和湿热发黄型(22.7%)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27.8%)为主;(5)实验室指标中,仅阴虚瘀黄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气虚瘀黄型(P<0.05);血清生化学指标胆红素、白蛋白等均与中医证型无关(P>0.05)。结论:瘀热发黄、气虚瘀黄和湿热发黄型是浙江地区CSHB的主要证型;在构成CSHB的主要人群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为主,中期多以瘀热发黄、湿热发黄型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多见;阴虚瘀黄型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较气虚瘀黄型差,但不能从临床常规实验室指标对证型进行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4.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采用病证结合、前瞻性横断面分析及临床多中心调研究等方法,研究本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与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对照,寻找本病基本证候和核心证候,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现代物理、电子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智能化数码成像采集技术,综合中医四诊,建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回顾性证候研究数据库。方法:选择全国18家传染病院中西医结合科或综合性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进行在线数据收集管理及分析处理。结果:制定一套规范化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信息采集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例剔出标准。结论:对复杂的临床信息进行标准化、要素化,结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情况,初步形成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回顾性证候研究数据信息平台,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的诊治和科研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下简称慢重肝)症候学特点,探讨慢重肝的病因病机、病性、病名及辨证分型。方法:前瞻性观察慢重肝患者症状体征、脉象、舌象,辨证分型,并与慢性乙型肝炎(下简称慢乙肝)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慢重肝症候学特点。结果:1慢重肝常见症状体征: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食欲减退、食少、腹胀、性欲减退、口干口渴、肝掌、腰膝酸软、恶心、烦躁、两目干涩、下肢水肿、大便粘滞不爽、头昏、口粘不爽等。2舌象特征:舌质多暗或暗紫、舌红;苔多厚或,和腻、苔色多黄或白;舌下静脉多增宽或曲张;部分患者出现舌体胖或瘦。3最常见单脉象:滑脉、沉脉、弦脉、数脉、濡脉、细脉、弱脉、实脉、涩脉。4辨证分型:慢重肝最常见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56.5%)、水浊内停(41.5%)、湿浊困阻(37.3%)、阴毒内结(27.6%)、阳毒内盛(21.5%)、湿热并重(19.2%)、血热证(11.9%);本虚证型为肝肾阴虚(50.0%)、脾气虚(33.4%)、肾气虚(29.6%)、肝阳虚(25.7%)、脾肾阳虚(22.3%)、肝气虚(20.7%)。结论1病因病机:内因考虑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外因主要考虑为:湿浊(热)毒、淤毒。病机较为复杂,可概括为:病情迁延日久,气血阴阳亏损,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生湿浊,或湿浊之邪乘虚而入,阻碍气血,郁久生热,泛溢肌肤。病性属本虚标实。2中医病名首选“黄疸”,可参照臌胀、积聚、血证、厥证等病名。3基本证型:肝脾血瘀、阴毒内盛、阳毒内盛、肝肾阴虚、肝脾肾气虚、肝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以便较准确地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分析12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并发症有关(P<0.001或0.05)。结论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并发症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血浆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析其与慢性乙肝中医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证候的对应关系,初步探索出慢性乙肝中医虚证的蛋白质组学规律,为中医临床辨识慢性乙肝虚证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方法 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获得血浆蛋白质(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经质谱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①各组血浆蛋白2-DE图谱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V5.0软件分析,各组均可获得重复性稳定的蛋白点450±100个.②归纳总结图谱发现,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差异,表现为蛋白点3、8、9(分别为APO -A2、Haptoglobin HP)表达量均明显下降.经质谱分析鉴定得出:蛋白点3为载脂蛋白A2( Apo-A2),蛋白点8、9为结合珠蛋白.结论 ①成功建立起慢性乙肝血浆蛋白质组2-DE图谱.②归纳总结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APO-A2、HP表达量均明显下降,提示慢性乙肝中医二虚证具有相同的蛋白质变化规律,推测这些相同的蛋白质变化可能与慢性乙肝各中医虚型证型的形成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CHB)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鉴于中医对乙肝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回顾了迄今CHB的证候客观化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病-证结合”研究出发,提出了还原论与整体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相结合,基于系统生物学的CHB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基础研究、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对近年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思考。认为应加大力度进行全方位的证候规范研究,进一步收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包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每个临床阶段证候规律的研究、证候叠加规律的研究、影响证候演变因素的研究以及实验室检查与证候关系的研究,同时总结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调护方法。参考文献6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调查2009年3月—2010年6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97例,对每一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随访24周。结果:气虚瘀黄型、阴虚瘀黄型患者12周病死率明显高于瘀热发黄型(P0.05),气虚瘀黄型患者12周病死率亦高于湿热发黄型(P=0.020);生存分析显示各组间的累积存活率有显著差异,以气虚、阴虚为主证的患者24周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22)。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方法 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格,现场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通过因子分析与变量聚类这一新的组合方式,得出患者群体的基础证型分类及患者个体的证型判定,并分析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证型分布:无证型190例(21.8%);单纯证型380例(43.6%),其中肝肾阴虚型126例(14.5%),肝胆湿热型126例(14.5%),肝郁脾虚型128例(14.7%);复合证型301例(34.6%)。多重对应分析显示肝肾阴虚型与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关;肝胆湿热型与苔黄腻、脉滑有关;肝郁脾虚型与苔薄白、脉弦细有关。结论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证型分类与临床诊疗实际比较符合;单纯证型与舌脉象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要求,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CSHB入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随访48周,对其生存时间,生化指标等进行监测。共完成试验组53例,对照组50例。结果:(1)两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上有明显差别,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第0周,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第8周试验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2周以后两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FP值在各期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辅以中药留灌肠能明显改善CSHB患者生存率,减慢病情发展速度,改善其预后,并可改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方法:选择500例慢性乙肝携带者,分为7~14岁组、15~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65岁5组。5组患者分别填写证候调查表,进行辨证。结果:7~30岁患者以HBeAg阳性为主(68%),30~65岁以HbeAg阴性为主(83.4%)。7~14岁,证型以不典型证为最常见,脾虚次之;15~20岁,以脾气虚证型为最常见,湿热或中阻次之;21~30岁,以脾气虚证型为最常见,肝气郁结及肝胆湿热次之;31~40岁及41~65岁均以肾阴虚较常见,血瘀阻络次之。HBeAg阳性患者以脾虚证型最常见,肝胆湿热及湿热中阻次之;HBeAg阴性患者的证型以血瘀阻络最常见,肾阴虚次之。结论:30岁以上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肝纤维化,需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344例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的观察分析,总结其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今后辨证及疾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11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的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44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病程、主要临床表现、客观检查等,明确其诊断、分级及中医分型等内容。结果: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中医证型以痰热蕴肺证居多,其次为肺气虚证,多数不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10年以内,体重指数在18.5~25之间。在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中医证型以水凌心肺证居多,其次为肾阳虚证、血瘀证,均多数发生呼吸衰竭,病程多在15年以上,体重指数小于18.5。结论: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病性以痰热为标,肺气及肾阳虚为本,兼有水凌心肺证、血瘀证。其病情的轻重与病程呈正相关性,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性。这与中医理论"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必瘀",等相符合。在临床中,出现肾阳虚之症候,尤其是兼有水凌心肺证、血瘀证,可能是COPD患者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 HBV 基因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 HBV 感染的慢乙肝患者163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 HBV DNA 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 HBV 基因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五个证型中,温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各组均以B基因型为主(P>O.05),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