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痛稳素碳末端八肽翻转孤啡肽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痛稳素碳末端八肽在小鼠脑内对孤啡肽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了痛稳素碳末端八肽 ,用辐射热甩尾法测定痛阈 ,观察 (1)小鼠脑室注射 (icv)孤啡肽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2 )小鼠脑室注射 (icv)痛稳素碳末端八肽对小鼠基础痛阈的影响 ;(3)小鼠脑室联合注射 (icv)痛稳素碳末端八肽和孤啡肽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 孤啡肽可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 ;痛稳素碳末端八肽本身不影响小鼠的基础痛阈 ,但可逆转孤啡肽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结论 痛稳素碳末端八肽在脊髓以上水平可以逆转孤啡肽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鲤翔  陈勇  彭雅丽  王转子  陈强  王锐 《药学学报》2002,37(11):837-840
目的研究痛稳素及其碳末端八肽在小鼠脑内对孤啡肽对抗内吗啡肽-1及内吗啡肽-2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了痛稳素及其碳末端八肽,侧脑室注射孤啡肽、痛稳素及其碳末端八肽,用辐射热甩尾法测定痛阈。结果孤啡肽可对抗内吗啡肽-1及内吗啡肽-2的镇痛作用;痛稳素及其碳末端八肽不影响小鼠的基础痛阈,但可逆转孤啡肽对抗内吗啡肽-1及内吗啡肽-2的镇痛作用。结论痛稳素及其碳末端八肽在脊髓以上水平可逆转孤啡肽对抗内吗啡肽-1及内吗啡肽-2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孤啡肽(OFQ)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 8)在大鼠脑内拮抗吗啡镇痛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等高线法设计实验,用辐射热甩尾法测定痛阈。皮下注射吗啡(5mg·kg-1)20min之后,选择有明显镇痛效应的大鼠,侧脑室(icv)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OFQ和CCK 8以及由两者不同比例(5∶1,25∶1)不同剂量组成的混合物,观察对吗啡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联合应用OFQ和CCK 8所产生的抗吗啡镇痛作用明显大于单独使用OFQ或CCK 8。结论OFQ和CCK 8在一定比例、一定剂量组合范围内,对抗吗啡镇痛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连续6天给大鼠皮下注射递增剂量的盐酸吗啡(5~30mg/kg),则吗啡镇痛效果逐渐减弱,产生耐受。给吗啡耐受的大鼠侧脑室(icv)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抗血清2μl,可使吗啡耐受作用被翻转50%(P<0.001)。给吗啡耐受的动物以电针刺激,表明电针与吗啡镇痛两者之间有交叉耐受。icv注射CCK-8抗血清可使电针交叉耐受翻转50%以上(P<0.001)。脊髓蛛网膜下腔(ith)注射CCK-8抗血清也可产生类似的作用,但不如icv注射的明显。单独icv或ith注射CCK-8抗血清对痛阈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CCK-8可能参与吗啡耐受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阐明孤啡吠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在大鼠电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了侧脑室(icu)及路内(it)注射孤啡肽对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icu及it注射孤啡吠后可减弱芬太尼镇痛效应。结论:孤啡肽的致痛敏作用可能与其对抗由μ受体介导的痛抑制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模型,研究原花青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应用热板法观察原花青素对正常小鼠基础痛阈的影响。应用Hargreaves法观察不同剂量原花青素腹腔注射对CCI大鼠热痛觉过敏的影响。结果原花青素对正常小鼠基础痛阈无显著性影响(P〉0.05);原花青素腹腔注射可显著抑制CCI导致的大鼠热痛觉过敏(P〈0.05)。结论原花青素显著抑制CCI所导致的热痛觉过敏,且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于吗啡。  相似文献   

7.
大鼠侧脑室及鞘内注射孤啡肽减弱芬太尼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阐明孤啡吠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在大鼠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了侧脑室(icv)及鞘内(it)汶射孤啡肽对芬太尼镇痛效应。结果:icv及it注射孤啡吠后可减弱芬太尼镇痛效应。结论:孤啡肽的致痛敏作用可能与其抗由μ受体介导的抑制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血平与优降宁对动物痛阈和吗啡镇痛作用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种测痛方法,观察了利血平、优降宁对小鼠、大鼠正常痛阈和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ip利血平2 mg/kg,优降宁100 mg/kg均能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ip利血平1 mg/kg能明显提高小鼠热板反应时间,但ip优降宁75 mg/kg无明显影响;ip利血平6 mg/kg,优降宁75 mg/kg对大鼠甩尾反应时间均无明显影响;利血平(小鼠0.5~1.0 mg/kg,大鼠2 mg/kg ip)能明显对抗吗啡镇痛作用;优降宁(小鼠35 mg/kg,大鼠50 mg/kg ip)能明显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并能“逆转”利血平对抗吗啡镇痛作用。其“逆转”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利血平、优降宁给药的先后次序。  相似文献   

9.
利血平与优降宁对动物痛阈和吗啡镇痛作用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种测痛方法,观察了利血平、优降宁对小鼠、大鼠正常痛阈和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ip利血平2 mg/kg,优降宁100 mg/kg均能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ip利血平1 mg/kg能明显提高小鼠热板反应时间,但ip优降宁75 mg/kg无明显影响;ip利血平6 mg/kg,优降宁75 mg/kg对大鼠甩尾反应时间均无明显影响;利血平(小鼠0.5~1.0 mg/kg,大鼠2 mg/kg ip)能明显对抗吗啡镇痛作用;优降宁(小鼠35 mg/kg,大鼠50 mg/kg ip)能明显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并能“逆转”利血平对抗吗啡镇痛作用。其“逆转”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利血平、优降宁给药的先后次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枢白细胞介素 -1在足击诱发应激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热辐射甩尾测痛法观察脑室注射(icv)白细胞介素 -1ra对足击诱发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足击刺激引起痛阈上升,持续30min以上。icv白细胞介素 -1ra本身对基础痛阈无明显影响 ,但它能推迟足击后出现明显镇痛效应的时间并在注射10min时(内)明显衰减足击诱发的镇痛效应。结论·· :中枢白细胞介素 -l部分对抗足击应激诱发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阐明胍丁胺对阿片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热辐射甩尾法、小鼠热板法评价了精氨酸及精氨酸脱羧酶抗体对痛阈、吗啡镇痛及其耐受作用的影响。结果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脑室注射精氨酸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扭体次数,最大抑制率达84 %。在小鼠热辐射甩尾模型中,精氨酸不影响小鼠的甩尾时间,但能剂量依赖性地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使吗啡2 .5 mg·kg-1的最大可能镇痛百分率从23 %增加到71 %。此外,在小鼠热辐射甩尾实验中,精氨酸能抑制吗啡100 mg·kg-1所诱导的急性耐受。精氨酸上述作用可被咪唑啉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3mg·kg-1,ip)所抑制。在小鼠热辐射甩尾实验和小鼠55℃热板实验中,精氨酸脱羧酶抗体能抑制吗啡镇痛,并能加重吗啡所致的耐受。结论上述结果提示,精氨酸及精氨酸脱羧酶在痛阈、吗啡镇痛及吗啡依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两种吗啡疫苗接种小鼠对吗啡药理作用的影响。方法吗啡及吗啡半酯在碳二亚胺催化下分别与B lue Carrier(BC)载体蛋白交联制备吗啡疫苗(M-BC、M-6-S-BC),用其免疫小鼠,观察免疫小鼠对吗啡戒断症状及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与吗啡模型组比较,两种疫苗免疫接种可使吗啡戒断症状减轻,使跳跃潜伏期延长(P<0.05),跳跃次数显著减少(P<0.01);M-BC及M-6-S-BC组的平均扭体次数与吗啡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吗啡疫苗均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吗啡抗体,该抗体能够部分中和体内的吗啡,阻止吗啡吸收入脑,缓解吗啡产生的身体依赖性,对抗吗啡的戒断作用及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内吗啡肽—1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EM-1)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扭体法、佐剂性关节炎以及神经源性疼痛等多种疼痛模型,观察腹腔注射EM-1的镇痛作用,并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和侧脑室注射EM-1的镇痛作用进行比较。结果:1)EM-1能剂量依赖地提高大鼠电刺激鼠尾-嘶叫法的痛阈;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在佐剂性关节炎所致的炎症性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部分结扎所引起的神经源性痛觉过敏中,EM-1与有镇痛作用。2)中枢给EM-1的镇痛作用比外击给药出现得较快,而且较强。3)阿片受体拮抗选择性拮抗剂cyprodime也能翻转EM-1的镇痛作用;反复给予EM-1具有确切的镇冯作用,其镇痛作用由中枢μ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4.
icv四肽Asn-Ala-Gly-Ala(NAGA)能引起大鼠痛阈持续升高,并呈剂量依赖关系(0.03—0.24μmol/rat)。这一作用可被纳洛酮(icv.0.26mg·kg~(-1))翻转。icv甲硫氨酸脑啡肽抗血清或亮氨酸脑啡肽抗血清,能抑制NAGA引起的镇痛作用;icv强啡肽A_(1-13)抗血清或β-内啡肽抗血清不影响NAGA引起的镇痛作用。结果提示NAGA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大鼠脑内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Antagonistic effect of orphanin FQ on opioid analgesia in rat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孤啡肽(OFQ)对痛与阿片镇痛的影响.方法:脑室(icv)与鞘内(ith)给药,以大鼠甩尾模型测痛.结果:小剂量OFQ(01μg)icv及ith给药对痛反应均无影响;较大剂量OFQ(05-10μg)可使痛反应增强.OFQ1-10(OFQ的一个片段)icv对痛反应无影响.μ受体激动剂芬太尼(1μg)、δ激动剂DSLET(5μg)icv或ith给药,以及κ激动剂U50488H(1μg)ith给药,可使痛阈明显增加.01μg或1μgOFQ与上述药物合用后,痛阈增加明显减少(除鞘内与DSLET合用外).结论:OFQ可增强大鼠的痛反应,在脑内对抗由μ和δ受体介导的阿片镇痛,在脊髓对抗由κ和μ但不是由δ受体介导的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动物疼痛模型上,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g)的镇痛作用及其与PPARγ的关系。方法:采用腹腔注射(0.78,1.25和2 mg.kg-1,ip)和脑室注射(0.02和0.04 mg.kg-1,icv)给予Piog,应用小鼠扭体反应测定痛阈;预先注射PPARγ的特异性抑制剂GW9662(0.5和1 mg.kg-1,ip或5和10μg.kg-1,icv)研究Piog的镇痛作用与PPARγ的关系。结果:Piog(0.78,1.25和2 mg.kg-1,ip)在小鼠扭体实验中呈现出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脑室注射Piog(0.02和0.04 mg.kg-1,icv,外周剂量的1/50)亦出现镇痛作用。PPARγ的特异性抑制剂GW9662(1 mg.kg-1,ip或5,10μg.kg-1,icv)均能取消Piog的镇痛作用。结论:Pi-og具有镇痛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参与Piog的镇痛作用。PPARγ尤其是中枢的PPARγ可能与Piog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咪唑克生对吗啡镇痛、耐受和身体依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Su RB  Li J  Gao K  Pei G  Qin BY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0,21(11):1011-1015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对吗啡镇痛及吗啡所致耐受和躯体依赖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和55℃热板实验观察咪唑克生对基础痛阈及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采用小鼠热辐射甩尾实验和小鼠55℃热板实验观察咪唑克生对吗啡耐受形成过程的影响;采用大鼠、小鼠身体依赖模型观察咪唑克生对吗啡所致身体依赖的影响.结果:咪唑克生(3-9mg/kg)能显著降低小鼠基础痛阈,抑制吗啡镇痛;加重吗啡所致耐受;诱发大、小鼠发生戒断综合征.结论:咪唑啉受体参与痛阈形成;咪唑克生能抑制吗啡镇痛,加重吗啡所致耐受;并诱发吗啡依赖性动物发生戒断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京都大学高木等最近从牛脑中分出一种新的吗啡样物质为仅含两个氨基酸的小肽,其结构为L-酪-L-精。作者命名这种新肽为京都啡肽(Kyotorphin),意即京都大学发现的一种新的内啡肽。与脑啡肽不同,此肽对电刺激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纵形肌收缩无抑制作用,但在小白鼠夹尾法镇痛试验中却有明显的活性。这种镇痛作用能被纳洛酮所逆转。在清醒小白鼠脑池内注射京都啡肽5~20微克,迅速出现与剂量相关的镇痛作用:5分钟时最强、15~60分钟消失,平均持续2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三里和肾俞穴位埋线对吗啡镇痛耐受和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用热辐射甩尾法和热板法测定大鼠痛阈,用运动轨迹记录动物自发活动;应用NADPH—d组织化学显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足三里埋线减缓慢性吗啡处理的痛阈下降和明显减少大鼠活动度(P〈0.05),而且大鼠大脑伏隔核和背侧纹状体内一氧化氮合酶5H性神经元表达显减少;肾俞埋线组痛阈和活动度较对照组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背侧纹状体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穴位埋线于足三里可减缓吗啡镇痛耐受,逆转吗啡行为敏化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伏隔核和背侧纹状体区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葛根素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为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及复方镇痛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铬肠线限制性环扎小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CCI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热板法测定葛根素(60mg·kg-1)、吗啡(10mg·kg-1)和曲马多(40mg·kg-1)单独或者小剂量联合腹腔注射对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缩足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单独注射葛根素、吗啡或曲马多均可显著提高CCI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的缩足潜伏期,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葛根素与吗啡或曲马多小剂量联合应用后,也可明显提高模型小鼠的缩足潜伏期,但不同组合的镇痛效应不同,其中30mg·kg-1葛根素与5mg·kg-1吗啡或20mg·kg-1曲马多联合应用的镇痛作用最强,其镇痛效应明显高于60mg·kg-1葛根素注射组,但与10mg·kg-1吗啡或40mg·kg-1曲马多所产生的镇痛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葛根素与吗啡或曲马多小剂量联合应用可用于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