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否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14例于2015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合并或不合并HT的PT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有无包膜侵犯、中央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514例PTC病例中合并HT者74例(14.40%),不合并HT者440例(85.60%),与不合并HT组相比,合并HT组女性比例更高(91.89% vs 74.09%,P<0.05),年龄较小[(41.37±11.89)岁 vs (44.35±11.79)岁,P<0.05],肿瘤直径更小[(1.20±0.91)cm vs (1.53±1.18)cm,P<0.05],发生包膜侵犯(18.92% vs 31.14%,P<0.05)、中央淋巴结转移(17.57% vs 30.45%,P<0.05)的比例较低,但肿瘤的多灶和多中心性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合并HT的PTC多集中于女性群体,病灶组织偏小,且PTC合并HT不会使疾病侵袭性加强。然而,合并HT患者TSH高,则可能会使PTC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李晨  田文  夏绍友 《肿瘤学杂志》2017,23(4):282-285
摘 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中央区阴性淋巴结清扫的理论依据及应用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94例PTC初治患者术中阴性淋巴结清扫情况,按照有无合并HT分为合并组 (A组)和单纯组(B组)。比较两组病理特征对术中阴性淋巴结清扫的影响。[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A组低于B组 ( 43.8% vs 62.4%,P=0.040),淋巴结清扫总数A组多于B组(9.14±2.37 vs 6.75±0.97,P<0.001),阴性淋巴结清扫数A组多于B组(6.56±0.41 vs 2.83±0.47,P=0.002)。颈淋巴结术后病理阳性率A组低于B组(53.39% vs 63.11%,P=0.012)。手术时间A组高于B组(82.22 min vs 70.32 min),手术出血量A组多于B组(37.53±2.47ml vs 22.46±1.31ml,P=0.040)。[结论]认识PTC合并HT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点,合理控制中央区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范围,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行手术治疗的968例PTC患者的超声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超声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综合多个超声征象评估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应用价值。 [结果] 超声术前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20.2%、83.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的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84.1%、88.7%。男性、<45岁、直径>1.0cm和伴钙化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男性、<45岁、结节直径>1.0cm、上极结节、钙化及A/T≥1是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男性、直径>1.0cm、上极结节、钙化和A/T≥1是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ROC曲线评价预测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812(P<0.01)。 [结论] 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超声特点,多参数预测转移性淋巴结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为术前评估淋巴结情况及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 探讨BRAF基因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管理数据库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其中关于BRAF基因联合TERT启动子在PTC患者中表达情况及PT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其效应量(RR值)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移评估。[结果]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7篇中英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计病例5 660例,其中BRAF基因联合TERT启动子共同突变组343例,其他组5 317例,合并后效应量RR= 1.26(95%CI:1.07~1.48,P=0.006),排除3篇异质性较高的文献重新计算出RR=1.31(95%CI:1.16~1.48,P<0.001)。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的5篇文献进行单独分析,计算得出RR=1.31 (95%CI:1.02~1.69,P<0.05)。[结论] BRAF和TERT启动子共突变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两者共突变可显著提高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尤其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陈伟超  姚繁  杨安奎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0):1040-1045
  目的  探究术前彩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现状及其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13家三甲医院PTC患者的术前彩超报告及手术病理报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前彩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现状。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通过两种淋巴结判定方式评估术前彩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1)假设以超声报告发现/描述中央区淋巴结作为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标准;2)以超声报告判断/考虑典型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作为诊断标准。  结果  除去资料不符者,共收集1 016例患者资料,其中925例术前彩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评估。925例中有825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384例,无转移组441例。以发现中央区淋巴结为诊断标准,中央区淋巴结的检出率为18.9%(3.0%~50.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33.59%、89.11%和63.27%。以典型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征象作为诊断标准,中央区淋巴结的检出率为8.2%(0~33.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7.97%、97.96%和60.73%。  结论  彩超对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检出率和敏感度较低,说明2012年国内指南推荐cN0的PTC在保护功能前提下进行预防性清扫符合目前的评估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影响。方法:分析882例经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C合并HT和非合并H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甲状腺功能,分析HT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合并HT组239例(27.10%),非合并HT组643例(72.90%),两组间比较,合并HT组女性、癌灶多发、双侧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非合并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原发灶直径、远处转移、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与非合并HT组相比,PTC合并HT组TPOAb、TGAb、TSH水平升高,FT4、FT3水平降低(均P<0.05)。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与女性、癌灶多发、淋巴结转移呈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690、1.491、1.514,均P<0.05);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与PTC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2.150、2.751、1.465,均P<0.05)。结论:合并HT的PTC患者女性、多灶及淋巴结转移多见,但不影响预后;癌灶多发、原发灶直径>1 cm、合并H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 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分型,预后极好,但常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如何早期发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重点及难点。PTC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对cN0期(临床无淋巴结转移的确切证据)患者预防性清扫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的争议较大。全文就PTC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术中评估和危险因素构成的临床评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探讨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指导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0例病理证实为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中,50例行甲状腺全切术,70例行非甲状腺全切术。74例(61.67%)为微小癌,64例(53.33%)存在多个病灶,75例(62.5%)累及甲状腺被膜,60例(50%)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17例(14.17%)为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1例出现术后暂时性并发症(声嘶、饮水呛咳及低钙),无患者存在永久性术后并发症。全切组中1例(2%)患者术后脑转移死亡,非全切组中8例(11.43%)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全甲状腺切除术联合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宜作为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规术式。术中应注意保护双侧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米碳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2013年6月-2014年6月治疗患者96例为对照组,2014年7月-2015年6月治疗患者98例为实验组,两组均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实验组术中在甲状腺真被膜下注射纳米碳悬液。比较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淋巴结阳性率、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率。结果:实验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于对照组[(8.44±2.39)vs(4.26±1.23)],实验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45.9% vs 28.1%)。两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两组均无永久性损伤病例。实验组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少于对照组(15.3% vs 29.2%)。两组均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纳米碳悬浮液,能显著提高淋巴结检出数目,并提高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保护甲状旁腺,提高手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e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联合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US-FNAB)对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性质判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病理证实的PTC合并HT患者的174枚颈部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术前均行VTIQ及US-FNAB检查。VTIQ技术通过测量横向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来表明淋巴结的软硬,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求取最佳诊断界值。使用US-FNAB细胞学结果判断淋巴结性质,将VTIQ、US-FNAB及VTIQ联合US-FNAB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各自的诊断效果。结果:174枚颈部中央区淋巴结中,PTC转移淋巴结92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82枚。PTC转移淋巴结SWV平均值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P<0.001)。根据ROC分析结果,SWV平均值诊断界值为3.29 m/s,此时准确率为78.16%,特异性为78.05%,敏感度为78.26%。US-FNAB诊断准确率为86.21%,特异性为100.00%,敏感度为73.91%。VTIQ、US-FNAB及VTIQ联合US-FNAB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分别为0.782、0.870、0.874,US-FNAB、VTIQ联合US-FNAB与VTIQ比较诊断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FNAB与VTIQ联合US-FNAB间诊断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TIQ联合US-FNAB对于HT合并PTC颈部中央区肿大淋巴结性质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iR-1301-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表达的变化,分析miR-1301-3p与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08月至2019年08月在我院诊断为“甲状腺肿瘤”的患者60例,其中PTC 30例。qRT-PCR检测miR-1301-3p在良、恶性肿瘤组织,及PTC术前、术后血清中的表达。分析miR-1301-3p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ROC曲线分析miR-1301-3p对甲状腺肿瘤、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miR-1301-3p在PTC组织中表达降低(P<0.000 1),在PTC患者术后血清中表达上升(P=0.045 5)。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效能为0.726(CI:0.627~0.810,P<0.001);miR-1301-3p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效能为0.788(CI:0.695~0.864,P<0.001);miR-1301-3p联合超声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效能为0.827(CI:0.738~0.895,P<0.001)。miR-1301-3p在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中表达降低。超声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为0.571(CI:0.410~0.723,P=0.033 9);miR-1301-3p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为0.813(CI:0.662~0.916,P<0.001);miR-1301-3p联合超声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为0.872(CI:0.733~0.955),P<0.001)。结论:miR-1301-3p在PTC组织中表达降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miR-1301-3p可提高超声对甲状腺肿瘤、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诊断效能,可能为PTC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PTC跳跃转移率为8.3%(43/521),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OR=3.401,95%CI:1.770~6.536;P=0.001),年龄>45岁(OR=2.856,95%CI:1.488~5.482;P=0.002),单侧癌(OR=3.424,95%CI:1.182~9.920;P=0.023)是PTC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cN1b的PTC患者和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cN0 PTC患者跳跃转移情况,发现肿瘤位于上极cN0的PTC患者出现潜在跳跃转移的可能性高于cN1b患者(P=0.022)。  结论  PTC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并不少见,术前、术中针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很重要,尤其是肿瘤位于上极,年龄>45岁的单侧PTC患者,必要时需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超声声像特征,寻找单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node metastasis,LNM)的相关高危因素,总结单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提高单灶PTC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出率,用以指导临床对单灶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进行的甲状腺癌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单灶PTC的95个病例,分析病灶的超声声像特征,并探讨影响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肿瘤所在长轴方位与淋巴结转移区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25)。位于侧叶下部的肿瘤可局限于下极周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少部分并发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上中部区域的肿瘤如果发生淋巴结转移,则多数为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合并中央区上极周围淋巴结转移,只是中央区淋巴结术前超声发现率较低。不同肿瘤大小的病理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建立模型预测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发现,当肿瘤大小取最大直径,ROC曲线Cut-off值为9,即肿瘤最大直径>9mm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单灶PTC淋巴结转移规律,当肿瘤最大直径>9mm、肿瘤位于下部时,增加了超声医师提示可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依据,有望提高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对单灶PTC在超声声像图上中肿瘤最大直径>9mm、肿瘤位于下部时临床可以考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10年期间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实体肿瘤[1]。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占甲状腺癌的90%左右,其临床特点之一是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首次就诊时约40%患者合并阳性淋巴结转移,对于 cN0(clinical N0)患者通过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亦可高达50%~60%[2-3]。大量研究结果均提示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往往病情进展快、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和病死率较高。因此认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患者疾病相关及无病生存期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4]。然而,目前针对甲状腺癌淋巴管转移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淋巴管是否主动参与甲状腺癌细胞的转移过程尚存在争议,PTC 淋巴管形成及发生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甲状腺癌淋巴管特性及转移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姜琳  张艳  郑伟慧 《肿瘤学杂志》2020,26(5):428-432
摘 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病理参数、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患者191例,其中病理学诊断确诊右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4.9%,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率23.6%,右侧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19.9%。单因素分析显示,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01)、肿瘤直径(1.0cm为界)(P<0.001)、是否包膜外侵犯(P<0.001)、是否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1)、是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05)、肿瘤包膜外侵犯(P=0.020)、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转移(P=0.007)、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0.047)是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男性、肿瘤有包膜外侵犯、喉返神经浅面淋巴结有转移、侧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在有效保护喉返神经及下极甲状旁腺的同时,建议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面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的大小不同,探讨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PTC患者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验证实为PTC的209例患者的术前CT和超声图像。根据PTC原发肿瘤的大小分成3组:肿瘤直径<1 cm组99例,1~2 cm组68例,>2 cm组42例,比较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术前颈部淋巴结评估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CT联合超声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高准确度、高敏感度、低特异度,但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度较低;当肿瘤较小时(<1 cm),超声比CT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当肿瘤较大时(≥1 cm),CT比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但超声诊断颈侧区淋巴结的转移有较高的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对于术前PTC病灶≥1 cm的患者,CT检查在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超声。当原发灶较小时(<1 cm),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方面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7.
俞斌  黄煜庆  曹君 《肿瘤学杂志》2018,24(4):313-317
摘 要:[目的] 探讨有乳腺癌病史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06~2016年间收治的合并乳腺癌的152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52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0(28~74)岁,中位随访时间36(9~115)个月。[结果]共5例出现复发转移(3例远处转移,2例局部转移),共2例因乳腺癌死亡。同时性多原发癌TC=BC组37例,异时性多原发癌甲状腺癌首发TC1→BC2组16 例,异时性多原发癌乳腺癌首发BC1→TC2组99例。BC1→TC2组与TC2控制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39.39% vs 28.28%,P=0.039)、是否微小癌(76.77% vs 65.99%,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例患者中超重组患者(BMI>24kg/m2,n=50)的肿瘤大小、甲状腺被膜侵犯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患者(BMI≤24kg/m2,n=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29)。[结论] 乳腺癌首发的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尤在超重患者中肿瘤更具侵袭性。对此类患者术前应详细评估可疑淋巴结再拟定手术方案,术中应仔细探查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必要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2021-12-31于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经手术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447例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患者均至少行一侧颈侧区淋巴结清除,分析患者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447例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7.58%(168/447)。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随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数目的增加而增加,r=0.264,P<0.001。随着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增加,r=0.772,P<0.001。当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54%。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当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时可考虑行颈侧区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PTC患者,同时选取4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患者术前血清TSH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TC组患者血清TSH为(2.32±0.61)IU/ml,明显高于甲状腺结节组的(1.42±0.73)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和单双侧PTC患者血清TS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1cm、Ⅲ~Ⅳ期、有钙化和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肿瘤直径≤1cm、Ⅰ~Ⅱ期、无钙化和不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TSH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TSH诊断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截断值为2.86IU/ml时,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81.1%。结论 PTC患者血清TSH水平可作为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接受外科手术的205例PTC合并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接受了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PTC合并HT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2.7% (108/205),颈淋巴结转移遵循以中央区为第1站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2%,103/205)高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15.1%,31/205) (P=0.000).性别(r=0.009,P=0.904)、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r=-0.050,P=0.536)和原发肿瘤病灶数(r=0.119,P=0.096)均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年龄(r=-0.140,P=0.043)、原发肿瘤大小(r=0.185,P=0.010)和肿瘤外侵(r=-0.340,P=0.010)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鉴于PTC合并HT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区淋巴结由于转移假阳性率较高,因此在考虑行淋巴结清扫时应持谨慎态度.对于青少年或年龄≥45岁、原发肿瘤较大以及肿瘤外侵的患者,可酌情考虑Ⅰ期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