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前庭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山莨菪碱翳风穴穴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应用3月,并结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单纯给予相同剂量和疗程的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分析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显著减轻(P0.05),但加用穴位注射组比单纯口服氟桂利嗪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翳风穴穴注射地塞米松加山莨菪碱并联合口服氟桂利嗪,对前庭型偏头痛有更好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型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半年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连续就诊的眩晕患者,经筛选符合确诊及可能诊断前庭型偏头痛的患者共97例,其中男19例,女78例。予以氟桂利嗪5-10mg每晚口服。根据患者症状缓解程度给予1个月到3个月的疗程。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随访3月39例(40.2%)自觉无头晕发作,41例(42.3%)患者服用药物后仍有头晕发作但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剩余17例(17.5%)无明显改善。结论氟桂利嗪可以有效治疗前庭型偏头痛,安全性也很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对耳鸣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提高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患者使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单独使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31例,对照组总有效15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倍他司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对耳鸣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治疗用在急性眩晕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随机甄选80例急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主体,研究时间2021年4月-2022年5月期间,所选患者按随机数表方式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氟桂利嗪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数据分析:眩晕、恶心呕吐评分相比,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眩晕、恶心呕吐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分析:椎动脉Vm相关指标,即LVA、RVA水平相比,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LVA、RVA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分析:血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相比,治疗后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分析: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分析,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在急性眩晕症中,采用氟桂利嗪联合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治疗方案,能改善椎动脉Vm水平与临床症状,对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在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单耳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完善纯音测听、前庭功能检查(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head impulsive test,VHIT)、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听力曲线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同时研究组进行前庭康复治疗,通过DHI量表评估眩晕改善情况。结果 52例突发性聋伴眩晕,34.62%为轻中度听力下降,65.38%为重度及极重度听力下降;71.15%患者有半规管功能减弱;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t 研究组=18.42,t 对照组=11.55,P 均<0.05);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2周时比较(t 研究组=6.34,t 对照组=6.76,P 均<0.05)。两组间治疗2周时比较(t =6.07,P <0.05)和两组间治疗4周时比较(t =12.14,P <0.05)DHI评分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听力损失以重度及极重度为主;前庭功能可表现为正常或减退;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眩晕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6例原发性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愈率两组基本相同。治疗4wk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共计有8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9.6%,其中治疗组为2.2%,对照组为18.4%。结论 Epley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前庭康复治疗对中枢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门诊及住院处就诊并明确诊断为中枢性眩晕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前庭康复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评价步行运动功能,于入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起立-行走"测试时间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前庭康复训练能够加快中枢性眩晕患者的恢复。2、药物治疗配合前庭训练可显著改善中枢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平衡和步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自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制定以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目前有被泛化的趋势,一旦误诊、误治或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这对一直警惕中枢性前庭疾病的耳鼻喉科医生而言,需要再次敲响警钟。急切需要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如何对前庭性偏头痛中文术语规范化;如何理解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症状的多样性和发作频率特点;如何结合新版梅尼埃病诊断标准,甄别出现中、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前庭性偏头痛;如何理解前庭性偏头痛用药特点,尤其是避免含咖啡因药物的滥用;最重要是如何掌握以头痛、头晕为信号的恶性疾病的特点等方面。这些问题在眩晕疾病诊疗过程中常见,不容回避,亟待解决,以达到治疗良性眩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识别恶性眩晕,避免患者误诊误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眩晕和偏头痛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前庭症状,同时眩晕患者中偏头痛症状的发病率也很高。早在19世纪一位神经学家便注意到了偏头痛与眩晕的临床相关性[1]。随着对这种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临床上开始关注这类疾病。在既往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术语,如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良性复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等,2009年Neuhauser等提出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这个术语[2]。由于该疾病缺乏生物学标记及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因此未被业内公认。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DH-2)中仅在基底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两个亚型中提到眩晕症状,大部分同时伴有眩晕和偏头痛的患者不能满足上述诊断。2012年由德国柏林巴拉尼协会前庭病分类委员会Lempert等人提出,并与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分类小组委员会讨论,共同制定了VM的诊断标准,于2013年出版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第三版的附录中,为前庭性偏头痛未来的临床鉴别和研究设计提供了依据[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突发性聋的住院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住院治疗14天出院。出院后两组继服药物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3%,治疗组有效率为9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突发性聋对听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用氟桂利嗪治疗突发性聋31例,比较治疗前后听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氟桂利嗪能改善大脑和内耳的微循环,氟桂利嗪治疗组有效率为74.2%。结论:氟桂利嗪能明显改善和提高突发性聋患者的听觉功能,可以作为治疗突发性聋的基本用药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倍他司汀治疗耳鸣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倍他司汀对耳鸣的治疗效果。60例以耳鸣为主诉的门诊患者,排除客观性耳鸣、外中耳疾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作为基础用药,试验组加用倍他司汀,对照组加用维生素B6,观察治疗1周后的疗效。治疗前患者均填写耳鸣调查表,治疗前后均进行耳鸣匹配、纯音测听检查。结果以耳鸣匹配响度为疗效判定标准,倍他司汀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应用治疗耳鸣的疗效优于维生素B6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应用的效果。用服从方案完成及意向治疗方法计算倍他司汀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5%、63.3%,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9.3%、36.7%。按照耳鸣主观恢复为疗效判定标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倍他司汀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应用并没有增加或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听力没有帮助。结论倍他司汀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主观性耳鸣药物的一种选择。但是倍他司汀治疗耳鸣的确切疗效还需大样本、安慰剂对照的长期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行家庭前庭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共计64例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进行复位治疗,复位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护士指导进行家庭自主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SI、DHI、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指导进行家庭自主前庭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眩晕程度,提高平衡能力,同时降低复...  相似文献   

14.
前庭康复是前庭功能损伤后缓解症状与功能恢复的基础。国际上,前庭康复系统化的工作标志是前庭康复专著的出版。中国前庭康复工作起步较晚,推进比较缓慢。目前,国内前庭康复工作的开展基本是以“眩晕中心”为依托,医生在患者就诊时给予康复指导,并进行随访,还缺乏康复科专业的大夫进行眩晕的前庭康复治疗。随着耳科学的发展,眩晕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通过了解前庭康复的理论、现状及其教育,指导相关医生掌握康复培训基础与临床的专业技能,以特殊的评价技术和治疗技术积极推进前庭康复,使国内前庭康复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3年2月~2017年12月收纳的500例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眩晕分为眩晕组(180例)和非眩晕组(3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纯音听力测试、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VNG)检测等,比较眩晕组和非眩晕组患者纯音测听和视频眼震电图检测结果,同时统计患者平坦型、全聋型、低频型、中频型、高频型的听力曲线例数及冷热试验的前庭功能评价结果,并比较组间差异。患者根据视频眼震电图和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对应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眩晕组患者的前庭功能正常比例(48.9%)显著低于非眩晕组(83.8%)(P<0.05);听力学结果显示听力损失严重者比例(67.2%)显著高于非眩晕组(28.1%),轻度患者比例(8.3%)明显低于非眩晕组(40.0%)(P均<0.05);②患者的听力曲线主要有平坦型10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15例(13.9%);全聋型7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34例;低频型10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8例(28.0%);中频型94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5例(26.6%);高频型12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42例(35.0%)。表明全聋型曲线前庭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曲线患者,冷热试验结果表明前庭功能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半规管轻瘫;③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中眩晕组患者显效率26.7%(48/180)、有效率28.9%(52/180)及总有效率55.6%(100/180)明显低于非眩晕组的38.1%(122/320)、45.6%(146/320)及83.7%(268/320)(P均<0.05)。结论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受到明显损伤,采用视频眼震电图进行前庭功能检测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病情评估、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临床上常见的四种前庭性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眩晕残障程度等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四种前庭性眩晕提供依据。 方法 搜集确诊为前庭性眩晕的患者,分别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性偏头痛(VM)、梅尼埃病(MD)及前庭神经炎(VN)四种疾病,记录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完善耳科学检查并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眩晕残障量表(DHI)测定。 结果 纳入前庭性眩晕患者121例,其中BPPV47例,VM31例,MD29例,VN14例,四组患者焦虑/抑郁阳性率分别为BPPV 31.9%、VM 71.0%、MD 75.9%、VN 42.9%;轻度、中度及重度眩晕残障程度分别为BPPV 58.9%、19.8%、21.3%,VM 19.4%、25.8%、54.8%,MD 6.9%、24.1%、69.0%,VN 38.6%、21.4%、40.0%。焦虑与抑郁评分之间线性相关(r=0.570,P<0.05);DHI与HAD评分之间线性相关(r=0.804;P<0.05)。 结论 前庭性眩晕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且焦虑和抑郁有一定的相关性;VM和MD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VM、MD及VN患者眩晕残障程度高于BPPV患者。因此在临床上诊治前庭性眩晕疾病的时候要重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特别是VM、MD患者,以便更好的治疗前庭性眩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 ,VP)的临床特点,观察其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诊断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眩晕发作特点、纯音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 PTA)、听性脑干反应(ABR)、头颅磁共振(MRI)及前庭功能等检查结果。给予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3个月后评估其疗效。结果32例V P患者均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24例(75.0%)患者在转头或转身时诱发眩晕发作,24例(75.0%)患者伴平衡障碍或自身感觉的不平衡感;11例(34.38%)患者 PT A阈值上升;所有患者的颅脑MRI均显示前庭蜗神经存在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 -compression ,NVCC)现象;行 ABR检测的30例患者中有24例(80.00%)异常,其中I-III波间期延长(>2.2 ms)者19例(63.33%),其病程较I-III波间期正常者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1)。所有患者经抗癫痫药物治疗1个月,失访1例,症状无改善者4例,其余27例患者均继续治疗3个月,停药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其眩晕发作频率明显减少( P<0.05),眩晕的严重程度亦明显减轻(P<0.05)。结论 VP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诱发因素有头位或体位变动;MRI均提示有NVCC现象,多数患者ABR I-III波间期延长,部分患者PTA阈值上升;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能有效控制眩晕症状,在试验性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卡马西平治疗主观性耳鸣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方法观察卡马西平治疗主观性耳鸣的疗效。100例以耳鸣为主诉的门诊患者,排除客观性耳鸣和外中耳疾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作为基础用药,研究组加用卡马西平,对照组加用维生素B6,观察治疗1周后的疗效。入选者填写耳鸣调查表,治疗前后进行耳鸣匹配、纯音测听检查。结果:以耳鸣匹配响度为疗效判定标准,用意向治疗(intend to treat,ITT)分析及服从方案完成(per protocol,PP)方法计算卡马西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6%、28.3%,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6%、27.7%,卡马西平与盐酸氟桂利嗪合用治疗耳鸣与对照组疗效相同。经统计学检验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患者耳鸣主观恢复为疗效判定标准,2组药物治疗耳鸣的有效率亦相同。纯音听阈在治疗前后波动在10 dB以内。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耳鸣的疗效与对照组相近,对听力无改善作用,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增加,故而在临床中不推荐用于治疗主观性耳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前庭下神经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0例我科眩晕门诊收集的前庭下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听力学、冷热试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及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查结果,予以诊断。结果 10例患者眩晕发作特点均符合前庭下神经炎表现,颅脑CT或MRI检查正常,排除中枢病变,听力学及冷热试验、oVEMP结果正常,cVEMP异常,均表现为单测消失。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眩晕、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病因学、激素等治疗,并在发病3~4天后指导患者行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半年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前庭下神经炎属于前庭神经炎的一个亚型,VEMP检查可辅助诊断。对临床怀疑前庭神经炎的患者应常规行 VEMP检查,以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变范围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可做为临床上治疗前庭下神经炎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对改善患者药物治疗后遗留的慢性眩晕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自拟仙泽汤并甘露醇、氟桂嗪治疗Meniere病36例,并随机选择20例用仙泽汤治疗,24例用甘露醇及氟桂嗪治疗作对照。治疗组治疗结果:眩晕有效率为91.7%(P<0.01),听觉改善率为86.1%(P<0.05),劳动能力改善率为91.7%(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该疗法治疗Meniere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