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记录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68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占记录到物种数的57.4%;甲壳动物19种,占记录到物种数的27.9%。冬季优势种是珠带拟蟹手螺(Cerithidea cingulata )、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 )和环肋樱蛤(Cyclotellina remies );夏季优势种是珠带拟蟹手螺、环肋樱蛤和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 rubromuscula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夏季平均为133.0 g/m2,冬季平均为63.0 g/m2; 栖息密度夏季平均为106.4 个/m2,冬季平均为103.5 个/m2。以密度为计量单位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夏季为1.841,冬季为0.380,均匀度指数夏季为0.514,冬季为0.112;以生物量为计量单位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夏季为1.994,冬季为1.751, 均匀度指数夏季为0.556,冬季为0.520。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都有季节变化及底质差异,基本趋势是夏季明显高于冬季,沙泥底的滩涂高于泥底质的滩涂。  相似文献   

2.
厦门凤林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摸清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2002年1、4、7和10月在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2种。生物量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和节肢动物门的弧边招潮(Ucaarcuata)。密度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短拟沼螺(Assimineabrevicula)和环节动物门的沼蚓(Limnodriloidessp.)。集美凤林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90ind./m2和139.0g/m2。密度的季节变化是:1月>4月>10月>7月,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1月>10月>4月>7月。聚类分析和数量分布表明,优势种珠带拟蟹守螺、短拟沼螺、弧边招潮和沼蚓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与2002年10月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0.56)比较,厦门凤林红树林区的平均值较高(2.66)。文中分析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植被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光程  余丹  叶勇  陈彬 《生态学报》2013,33(2):327-336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红树林与其周边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以及生境变化对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植被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从物种数量上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构成了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部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海水盐度、潮位和土壤特性等,但在小范围区域,林内动物的分布更多地与红树林植被特性和潮位有关.因此,由于红树林植被破坏或者恢复引起的生境变化,将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常见物种种群的变化,尤其对底上动物影响明显;随着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发育,林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相应增加,优势种也发生变化.相比位于相同潮位的无植被滩涂,红树林可促进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红树植物群落、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用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对采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地点和季节的差异。聚类和非参数多变量标序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季节差异;相似性分析检验表明动物群落结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剖面的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也极显著(p〈0.01);相关检验分析表明,群落结构季节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由于某些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数量存在较大的季节波动,造成群落结构季节间的差异。相关检验分析表明两个红树剖面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均与对应的红树植物群落特征、环境因子测定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生物一环境分析显示,两个红树剖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与土壤机械组成、pH、盐分、有机质含量、湖位线和红树植物群落相关。结论:研究表明,季节、底质、潮位线和红树植物群落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2017年以来,广东省惠州市在考洲洋潮间带开展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但考洲洋人工种植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响应未见报道。根据2018-2019年四个季节在考洲洋盐洲大桥附近红树种植1-2年(X断面)和5-6年(Y断面)的两处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数据,分析了人工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响应。方差分析表明,Y断面冬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以及夏季的栖息密度均随潮高(海平面高程)降低而增加;而Y断面冬季的均匀度指数(J)、夏季的H''J则是随潮高降低而减少。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冬季和夏季X断面和Y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而春季和秋季X断面和Y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冬季和夏季最大潮高、潮差、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H''d较春季和秋季的高。红树种植1-2年的X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H''J低于种植5-6年的Y断面。上述结果证实潮汐和红树种植年限影响考洲洋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自1998年2月-1999年11月对胶州湾的10个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调查,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的胶州湾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研究,为胶州湾底栖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积累资料。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两年内各站春季和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冬季和夏季的指数较高,物种均匀度指数夏季最高,春季最低,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夏季最高,春季和冬季略同,秋季最低。1999年各站出现的底栖动物种数明显高于1998年,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平均指数较1998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海岸红树林地沙丘移动对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沙丘在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红树林内的移动,破碎了原有的平滩,形成了埋没滩、过渡滩、侵蚀滩3种沙化滩涂生境。比较研究了不同滩涂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除藤壶外,研究地点共有大型底栖动物31种。平滩跟其它滩涂生境间的动物群落相似度都小于0.5,表明沙丘移动使原有底栖动物群落异质化。沙化不仅使原有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5.1%,74.68%和89.76%,而且还降低  相似文献   

8.
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很少。根据2010年1月、4月、7月、10月在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获得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数据,构建了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以期为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桥红树林湿地生物量粒径谱基本为3峰模式。第一峰在-2粒级,主要由线虫构成;第二峰在4—12粒级,主要由寡毛类、多毛类和小个体甲壳类构成;第三峰在13—22粒级,主要由大个体腹足类、双壳类和甲壳类构成。(2)木榄、桐花树和无瓣海桑生境在0—4粒级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波谷,这个波谷介于线虫和寡毛类之间,是大型与小型底栖动物粒级交汇区。(3)高桥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的斜率大于-1,截距为16.533—18.150。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生境的截距、最小粒级的生物量(BMS)高于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生境,说明桐花树和无瓣海桑生境的底栖动物生产力水平较木榄和盐地鼠尾粟生境的高;秋季的截距、BMS较其他季节高,说明秋季的底栖动物生产力水平较其他季节高。  相似文献   

9.
茅埏岛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对浙江台州茅埏岛不同生境下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次取样调查,比较了红树林、互花米草和光滩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季节变化。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48种,隶属8门9纲28科,其中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占总物种数的83.3%。用定量取样的密度数据计算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G-F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生境在物种种数和栖息密度上均低于光滩和红树林生境,物种种数在季节上春夏两季高于秋冬两季;从Shannon指数和G-F多样性指数上看,红树林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光滩与互花米草生境;红树林间,红树幼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低于6年生和8年生红树林,而科属多样性高于后两者。生境和季节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根据自1998年2月至2001年11月对胶州湾的10个站15个航次(每季度月一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调查资料,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采用了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对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数量动态趋势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44科133种,甲壳动物42科92种,棘皮动物仅有14种。各站获得平均种类数在8—26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7号站,最多的出现在3号站。各站位香农-威纳指数也有很大差异,最大的是2001年11月的8号站,最小的则出现在2001年8月的9号站。7号站和9号站种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丰度指数均较低,这是因为它们位于水流较大的区域,且底质为粗砂。3号站虽然种类数较多,并具有较大的香农-威纳指数,但它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却非常低,这是因为3号站靠近菲律宾蛤仔养殖区域,蛤仔的高密度降低了均匀度指数。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的影响外,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如水温,盐度、初级生产力等,人为因素(如污染、过度利用)对底栖生物影响非常大。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胶州湾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底栖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与RS的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5及2017年Google Earth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土地覆盖数据构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及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探究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5-2017年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恶化趋势,健康等级由亚健康转变为一般,其中压力、响应健康状况大幅下降,状态健康状况略微改善;(2) 2005-2017年研究区各子区域间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前阶段(2005-2011年)健康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北部>南部,后阶段(2015-2017年)健康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北部>南部;(3)海平面上升、互花米草入侵、水产养殖池与网箱养殖扩增及海堤建设等是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保护区的建设及多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汞(Hg)含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汞含量为0.0815 mg•kg–1—0.3431 mg•kg–1。在潮间带水平分布上, 从光滩到高潮位汞含量显著上升(P<0.05), 相对光滩, 红树林沉积物更易富集汞, 其中高潮位红树林底泥中汞含量最高。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的汞富集在表层及亚表层, 随着深度的加深, 汞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汞在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积累主要与有机碳(TOC), 含水率, 盐度相关。从计算的单一污染指数(Pi)来看, 漳江口地区汞污染等级为Ⅲ级以下, 大多数采样点属于自由污染或轻度污染。就该地区汞污染的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和其他红树林区汞污染状况的对比来看, 漳江口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汞污染威胁加剧的现象, 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底栖动物群落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高有机质含量和富营养的红树林生境的响应, 从2006年4月到2007年1月, 对福建省同安湾红树林生境和非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我们在同安湾红树林种植区设置了凤林(FL)和山后亭(XA)两条断面, 每条断面在红树林内各设2个取样站(FL1, FL2, XA-A和XA-B), 林外各设1个取样站(FL3和XA-C)。底质研究结果显示凤林3个取样站(FL1, FL2和FL3)的有机质含量均超过底质污染评价标准的临界值3.4%, 且无论凤林还是山后亭, 红树林生境的有机质含量均要高过非红树林生境。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91种, 其中在红树林生境内获得77种, 高于非红树林生境内获得的67种。红树林生境和非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445.8 inds/m2 和1,707.2 inds/m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1.1 g/m2 和 94.6 g/m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红树林生境和非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指示红树林生境对于寡毛类生存(如在高耐有机污染中能大量繁殖的沼蚓)有积极作用。但由于邻近的非红树林林生境的水淹时间更长, 一些具有移动能力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能迁移到更适合生存的非红树林生境中去。其他底质因子如盐度和土壤中值粒径等也会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相似文献   

14.
Microalgae composition, abundance, diversity and biomass of the Qua Iboe Estuary mangrove swamp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rich assemblage of the brackish ecosystem. Six major taxanomic classes were encountered. These were the Bacillariophyceae, Cyanophyceae, Chlorophyceae, Chrysophyceae, Euglenophyceae and Phaeophyceae. Their compositi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exhibits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 Variations between pelagic and sedimentary habitats were also noticed. The diatoms (Bacillariophyceae) dominated the habitats. Actinoptychus undalatus, Navicula radiosa and Amphora ovalis co-dominated the pelagic water column; while the epipellic (intertidal) and benthic (subtidal) sediments were co-dominated by A. ovalis and Actinoptychus undulatus. Analyses of the Shannon’s index of general diversity (H1), McArthur-Terborgh species equitability index (E) and Simpson’s index of dominance (D) of the microalgae communities revealed that A. ovalis with a mean H 1 -value of 0.25, E-value of 0.08 and D-value of 0.05 was the most prevalent genus in the mangrove ecosystem despite its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densities of the microalgae communities corresponded with their biomass statuses and were seriously impacted by oil spillage. This forms the basis of concern because the estuar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probability of major oil pollution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ecological stability and fisheries.  相似文献   

15.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刚  黎洁  覃盈盈  胡宝清  刘熊  张忠华 《生态学报》2018,38(9):3022-3034
以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度级和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时间序列分析和7种聚集强度指数等方法对4种红树植物的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旨在阐明红树植物种群与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潜在的驱动机制,为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木榄和秋茄种群更新良好,桐花树更新受到一定阻力,种群相对稳定,白骨壤种群更新不良,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4种红树植物种群不同龄级的存活量差别较大,存活量和生命期望一般随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白骨壤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Ⅰ型,其种群个体均能达到其平均生理寿命,木榄和秋茄种群属DeeveyⅡ型,各龄级个体具有相对一致的死亡率,而桐花树种群介于DeeveyⅠ型和DeeveyⅡ型之间,其幼龄期死亡率偏高,中龄期后死亡率逐渐接近;时间序列分析同样表明,白骨壤未来种群数量将明显降低,种群逐步衰退,桐花树未来种群数量将表现为稳中有降,而木榄和秋茄未来种群数量将趋于增加。4种红树植物不同龄级种群多呈现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往往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趋于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北仑河口4种红树植物的种群动态与群落所处演替阶段息息相关,先锋植物白骨壤种群处于较快衰退阶段,演替前中期的桐花树种群稳中有降,而演替中后期的秋茄和木榄种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反映出本次调查的红树林群落正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白骨壤和白骨壤+桐花树群丛将逐步演替为以木榄为优势种的群丛。此外,红树植物的种群动态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条件、种内和种间竞争、虫害等多种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多毛类动物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漳江口4种植物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群落的差异性,2010年对漳江口潮间带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和互花米草4种植物生境的多毛类动物进行4个季度的定量取样.共获得15种多毛类动物,4个季度在4种植物生境中均出现三角洲双须虫、溪沙蚕、拟突齿沙蚕、凿贝才女虫、小头虫和加州中蚓虫.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但4种植物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差异,且互花米草生境与3种红树林生境之间多毛类动物优势种不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除了多毛类物种数与泥温显著相关外,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丰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泥温、盐度、总有机碳、总氮无显著相关关系,其原因是漳江口4种植物生境多毛类动物常见种小头虫、加州中蚓虫和溪沙蚕均是广温、广盐及耐高有机质含量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以海南红树林植物红海榄和秋茄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物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海榄和秋茄的枝、叶中分别分离到内生真菌30株和27株,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分别是茎点霉属和拟盘多毛孢属;同种植物的枝和叶中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差异显著;红海榄和秋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890和1.7473,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260和0.5302。两种红树林植物的内生真菌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区秋茄幼苗生长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8个样方24个小样方人工种植600个秋茄胚轴,在3a时间内对秋茄胚轴建立、幼苗生长以及环境因子进行定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林缘空地的秋茄生长状况良好,白骨壤林内最不利于秋茄幼苗的生长。潮位、盐度、底质土壤理化因子不是造成该样地各样方间秋茄幼苗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动物取食、光照状况以及种间竞争是限制秋茄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秋茄胚轴在长根前易于随潮水漂走,底质土壤中自骨壤致密的根系抑制了秋茄胚轴的定植,导致白骨壤林内秋茄幼苗漂走的数量最多。昆虫和螃蟹等动物的取食是导致林内已经固着生长的秋茄幼苗大量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林外被取食的幼苗个体极少。此后秋茄幼苗能否继续成长,主要取决于幼苗所接受到的光照条件。3a后,在荫蔽的树冠下,秋茄幼苗无法存活;而在林外,秋茄幼苗已经长成幼树。在林外滩涂上迅速生长的互花米草,也将影响秋茄幼苗的更新和生长。  相似文献   

19.
In the Atlantic lowlands of Northeast Costa Rica, logging occurs in tracts of poorly drained wet forest ('swamp forest'),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factors affecting swamp forest diversity or the potential for biodiversity retention during harvest.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describe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swamp forest habitat, and reports the immediate impact of controlled, selective logging on tree community diversity. Pentaclethra macroloba (Leguminosae), Carapa nicaraguensis (Meliaceae) and Pterocarpus officinalis (Leguminosae) accounted for >70% of the primary swamp forest basal area. Nevertheless, 225 species from 53 families with individuals 10cm dbh were encountered in 16.4 ha; most species had very low abundances. Gamma diversity is a component of overall swamp forest diversity. Extraction of 49.2m3ha–1 (5.5 trees ha–1) of timber from a 4ha plot reduced species richness by 14, supporting assertions that random mortality during logging can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rare species. However, tree community diversity as measured by rarefaction was not greatly affected by selective logging. Total post-logging stem recruitment over a 3-year period was greater in logged plots than in undisturbed plots; the recruitment of the ruderal species Ochroma lagopus (Bombacaceae) was the most clearly affected by logging. Any localized dominance by this species will be limited in space and time in a carefully managed fores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ntrolled selective logging can be consistent wit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mplement protected areas in Northeast Costa Rica.  相似文献   

20.
福建东山石珊瑚伴生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记录了福建东山锯齿刺星珊瑚(Cyphastrea serrailia)、标准菊花珊瑚(Favia speciosa)和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6种造礁石珊瑚。石珊瑚的立体生境中,栖息着埋栖、穴栖、缝栖、附着和游动等5种栖息习性的154种伴生物种。埋栖的连贵藤壶和穴栖的羽膜石蛏、珊瑚绒贻贝等是造礁石珊瑚伴生物种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