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讲首先介绍了磁场定向的基本概念,然后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得到了按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电压方程式和转矩方程式,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按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2.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可以分为直接矢量控制系统和间接矢量控制系统。首先对具有转矩内环和磁链闭环的商接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其动态解耦结构图,然后介绍了电压源型和电流源型两种间接矢量控制系统,最后,对无速度传感器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馈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异步电动机双馈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且对气隙磁链的观测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双馈电饥矢量控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简化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必须对其进行坐标变换,从而坐标变换是矢量控制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确定坐标变换矩阵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变换和矢量旋转变换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直流电动机电磁转矩和异步电动机电磁转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出矢量控制的基本概念,最后,讨论了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方法的基本思想,给出了矢量控制系统的总体(思路)框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异步电动机空间矢量的概念,对异步电动机的各种坐标系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得到了异步电动机在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最后分析了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上一讲介绍的坐标变换的方法,可以对异步电动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进行变换,得到异步电动机在两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本节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得到两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异步电动机在两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上数学模型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8.
前讲表明,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虽然通过坐标变换,可以使之降阶并化简,但并没有改变其非线性、多变量的本质。因此,需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具有高动态性能时,必须面向这样一个动态模型的难题。经过许多学者的潜心研究和实践,首先获得成功和应用的是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陈伯时 《电力电子》2007,5(4):58-61
在直流电动机中,主磁通和电枢电流分布的空间位置是确定的,而且可以独立控制,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磁通则由定子与转子电流合成产生,它的空间位置相对于定子和转子都是运动的,除此以外,在笼型异步电动机中,转子电流还是不可测和不可控的。因此,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要比直流电动机模型复杂得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的精确表述还不得要领。好在不少机械负载,例如风机和水泵,并不需要很高的动态性能,只要在一定范围内能实现高效率的调速就行:因此可以只根据电动机的稳态模型来设计其控制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陈伯时教授自2006年第6期开始“交流电机变频调速讲座”,至本期已经进行了十讲,也是最后一讲。陈伯时教授于1981年接触富士通引进的变频器开始,就着手研究交流电机矢量控制,他是我国最早研究矢量控制的学者。他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方法卓越,对很深奥的知识能够用浅显的语言和常识的比喻来阐述,让读者和昕众很容易抓住要领、把握实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讲座”化繁就简的体系和深入浅出的表述,就是他治学风格的写照。这不仅让初学者从中学到了知识,更是让从事电机调速的科技工作者深切地理解了交流电机调速的精髓。对此,我们对陈伯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卢骥 《变频器世界》2005,(10):41-42,83
文献[1]与文献[2]一起提出了一种具有在线温度自适应和高起动转矩功能的VVVF变频调速器的新技术,为此本文示出了一些重要的总体仿真结果,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矢量控制中死区补偿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中逆变器死区时间的存在,对于电机控制系统影响比较大。本文采用软件方法进行死区补偿,通过仿真来验证该补偿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在交流调速技术中,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特点是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特性和很强的鲁棒性,这种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在稳态运行时会出现转矩和磁链的脉动。为了降低转矩和磁链的脉动,本文基于滑模控制方法介绍了一种新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其特点是继承了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的优点,同时降低了稳态时转矩和磁链脉动,改善了调速系统的低速性能。最后对整个调速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的结果表明了这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