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解淀粉芽孢杆菌WH1G与氟啶胺协同防治草莓灰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2017,(12)
[目的]筛选出可与解淀粉芽孢杆菌WH1G菌株复配的最佳化学药剂及比例,明确复配药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效。[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杀菌剂与WH1G菌株的生物相容性,Horsfall法评价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确定复配方案并进行田间验证。[结果]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最强,与WH1G菌株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0.0454 mg/L氟啶胺与8.8126×106cfu/m L的WH1G体积比为4∶6时,毒性比率为1.412,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防效高达69.79%,显著高于单剂防效。[结论]氟啶胺可与解淀粉芽孢杆菌WH1G复配协同防治草莓灰霉病,2者按体积比4:6复配不仅可以提高防效,还能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到具有农用生物活性新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以一株车前子内生细菌R6为试验材料,对其抑菌活性和促生作用进行了研究。抑菌测定结果表明,R6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甜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并能产生挥发性的抑菌活性物质。促生作用结果表明,R6菌株发酵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生长期的鲜重、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药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离体叶片法测定最佳组合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 2者以6∶1复配时增效最明显,对孢子萌发和其他菌株的菌落扩展,对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均显示增效;在剂量为250~350 g a.i./hm~2时,对灰霉病的防效高于80%。[结论]啶酰菌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灰霉病防效高,可用于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制防治蔬菜灰霉病的新型生物农药,进行高效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抑菌特性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扩散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结果]分离筛选出1株对黄瓜灰霉病具有高效拮抗作用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在生长对数期产生抗菌物质,并在30-38 h达到最大值;产生的抗菌物质有很好的热、酸碱稳定性,紫外线照射不敏感,常温储存6个月活性保持在80%以上;抗菌谱测定表明其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等多种病原菌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结论]该菌株所产抗菌物质性能稳定,抗菌谱宽,抑菌力强,具有开发成新型广谱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方法]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引起甘薯黑斑病的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Ellis and Halsted)的毒力及部分药剂混配的联合毒力。[结果]粉唑醇毒力较高,其EC50值为0.0654 mg/L;其次为氟硅唑,EC50值为0.1508 mg/L;异菌脲、三唑酮、霉灵的EC50值在1~10 mg/L之间,抑菌活性高于甲基硫菌灵。联合毒力的测定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与百菌清质量比2∶1的配比、甲基硫菌灵与粉唑醇质量比2∶1的配比、百菌清与粉唑醇质量比5∶1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强。[结论]为筛选防治甘薯黑斑病的杀菌剂提供了毒力测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22种杀菌剂及其不同配比对人参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生产上防治人参灰霉病可选择的药剂种类较少,很多药剂对灰霉菌的毒力作用不明确,为此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2种杀菌剂对人参灰霉病菌的毒力。[结果]50%嘧菌环胺WG、50%乙烯菌核利WG、50%菌核净WP、50%腐霉利WP、50%异菌脲WP毒力较高,其EC50值小于0.1 mg/L,其次为400 g/L氟硅唑EC等6种药剂,其EC50值在0.1~1.0 mg/L之间。7种杀菌剂的不同配比中,50%乙烯菌核利WG+30%氟菌唑WP 2∶2,300亿/g芽孢杆菌+50%嘧菌环胺WP 3∶1,增效作用较为明显,其共毒系数分别为601.02,535.94;另有31种配比表现不同程度增效作用。[结论]筛选出了对人参灰霉病菌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为进一步田间药效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农药》2016,(3)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黄瓜子叶喷雾法测定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配比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进行评价,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质量比2:1混配,增效作用最明显;在田间试验中,增效组合(2:1)在240~300 g a.i./hm2的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76.63%~88.03%。[结论]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2:1进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多重抗药性菌株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3个不同多重抗药性番茄灰霉病菌株的生物活性,筛选防治番茄灰霉病高效低毒的杀菌剂,缓解和治理其多重抗药性。[结果]8种药剂中氟啶胺、咯菌腈与啶酰菌胺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氟吡菌酰胺、多氧霉素与丙烷脒抑菌效果较好,生防制剂丁子香酚与武夷菌素对多重抗药性番茄灰霉病菌也有抑菌作用。[结论]在农业生产中可以组合或轮换应用上述8种杀菌剂对多重抗药性番茄灰霉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赵杰  刘君丽  司乃国  李志念  陈亮 《农药》2012,51(4):289-291
[目的]为了研究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的生物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多种杀菌剂及其混剂组合进行了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啶菌(恶)唑和苯醚甲环唑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3233、0.6604 mg/L;三环菌胺和甲霜灵对黄瓜猝倒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0282、2.5163mg/L.啶菌(恶)唑与苯醚甲环唑、三环菌胺与甲霜灵两两配比组成混剂,不同混剂组合在部分配比中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出增效作用.[结论]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三环菌胺和甲霜灵分别对3种病菌表现出了很强的抑制作用;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1∶5)、三环菌胺·甲霜灵(1∶3和1∶5)分别对病菌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NJ13菌株与化学农药复配对人参黑斑病菌的联合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方法]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菌株及与化学农药复配对人参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及联合毒力,通过显微观察确定生防菌株对人参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喷雾法评价生防菌株NJ13分别与2种化学药剂复配对人参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研究表明,NJ13菌株对人参黑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EC_(50)值为0.0047 mg/L。与嘧菌环胺不同配比对病原菌的联合毒力较单剂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增效最佳配比为2∶3,共毒系数为6751.4,与苯醚甲环唑的不同配比中,除1∶1(体积比)联合毒力为拮抗作用,其他配比均为增效作用,最佳配比为2∶3,共毒系数为4166。NJ13菌株分别与50%嘧菌环胺WG、10%苯醚甲环唑WG复配对人参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高于单剂处理,防效达到87.97%和89.33%。[结论]生防菌株NJ13对人参黑斑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分别与嘧菌环胺、苯醚甲环唑复配对人参黑斑病的联合毒力和田间防效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药》2017,(5)
[目的]明确腈苯唑与氟啶胺混剂对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的防治作用。[方法]联合毒力试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联合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腈苯唑与氟啶胺混配,在比例为1∶1~1∶5时,对草莓白粉病表现出增效作用;田间试验,混剂(腈苯唑∶氟啶胺=1∶3)在33.75~101.25 g a.i./hm~2剂量下,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草莓灰霉病具有很好的兼治作用。[结论]在一些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同时发生的田块,该混剂在33.75~67.5 g a.i./hm~2时,对控制其危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并且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啶酰菌胺和腐霉利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开发新的混配药剂。[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啶酰菌胺、腐霉利以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进行了增效作用评价,并验证了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啶酰菌胺与腐霉利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1∶2比例复配效果最佳,增效系数最高为10.34;其次为5∶1,增效系数为7.48。啶酰菌胺与腐霉利以1∶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最佳(86.04%),比单一使用啶酰菌胺和腐霉利的效果好。啶酰菌胺与腐霉利复配物对草莓无药害。[结论]啶酰菌胺和腐霉利以1∶2进行复配对草莓灰霉病具有增效作用,可以在田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不同化学杀菌剂与生物农药多抗霉素混配对宁夏压砂西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Wadley法和田间喷雾法,测定了4种化学杀菌剂对压砂西瓜炭疽病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效,并将活性较强、防效较优的化学农药与多抗霉素混配测定其对西瓜炭疽病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筛选出防治压砂西瓜炭疽病效果较佳的化学杀菌剂咪鲜胺、苯甲·嘧菌酯2种,并确定了其与多抗霉素的最佳质量配比分别为1∶2、1∶3,平均防效可达82%,均高于单剂防效。[结论]咪鲜胺、苯甲·嘧菌酯可作为宁夏压砂西瓜炭疽病防治的首选化学药剂,与多抗霉素混配对西瓜炭疽病防效优于单剂,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和减少农药抗药性,不同药剂组合可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4.
《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6):58-59
蛇床子素复配组合物;一种防治各种烈性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的复配药剂;利用促生拮抗菌M18衍生菌株制备杀菌剂的方法;一种微生物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茚取代肟醚类杀菌、杀虫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Pyribencarb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Pyribencarb是由日本组合化学公司开发的一类具有新颖化学结构的QoI(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杀菌剂。为研究该类杀菌化合物,探索了其合成方法并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以邻氯苄胺和6-甲基-2-吡啶甲醇为起始原料,共经过7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pyribencarb,经核磁验证其结构。[结果]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灰霉病、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灰霉病有特效。[结论]Pyribencarb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作为一类具有新颖化学结构的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农药》2016,(5)
[目的]通过对黄瓜霜霉病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筛选出对黄瓜霜霉病有较好抑菌效果的药剂。[方法]利用叶盘漂浮法,测定11种杀菌剂及3种复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1种单剂中双炔酰菌胺、嘧菌酯、多抗霉素对黄瓜霜霉病的EC50值均小于1 mg/kg,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双炔酰菌胺和多抗霉素混配质量比为5∶1时,EC_(50)值为0.28 mg/kg,增效系数为2.35,研究表明2种药剂混配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结论]36%双炔酰菌胺·多抗霉素SC用量在625 g a.i./hm2时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最为突出,可作为田间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7.
《农药》2016,(3)
[目的]筛选出对人参7种病原菌都具有很好抑菌效果的菌株,明确菌株种类和产生的抗菌物质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获得1株广谱抑菌菌株LG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其种类;采用热、酸碱、蛋白酶和紫外照射处理,测定明确LG2产生的活性物质性质;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发酵液对人参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通过筛选获得1株广谱抑菌菌株LG2,鉴定其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通过混菌法测定其产生抗菌物质具有很好的耐热、耐酸碱、耐蛋白酶和抗紫外线的性质;田间试验证明,LG2发酵5倍稀释液对人参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73.99%,与对照药剂50%嘧菌环胺WG 0.67 mg/L的防效相当(74.13%)。[结论]获得1株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菌株LG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苯吡嗪菌胺等复配对人参菌核病防效。[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方法,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复配杀菌剂对人参菌核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结果]联苯吡嗪菌胺与啶酰菌胺复配剂对人参菌核病联合毒力为增效;增效系数为7.08,最佳配比为1∶10时,田间试验防效75.93%。联苯吡嗪菌胺与丙硫菌唑复配剂对人参菌核病联合毒力为增效,最佳配比为1∶10时,增效系数为5.06,田间试验防效82.35%。联苯吡嗪菌胺与氟啶胺复配杀菌剂对人参菌核病联合毒力为增效,最佳比例为20∶1时,增效系数为3.74,田间试验防效72.06%。[结论]联苯吡嗪菌胺与啶酰菌胺、丙硫菌唑、氟啶胺二元复配防治人参菌核病具有增效作用,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胡伟群  朱卫刚  张蕊蕊  陈杰 《农药》2012,51(1):73-74
[目的]研究噻唑锌和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杀菌活性,对防治黄瓜霜霉病具有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法测定,2者按6种不同比例混配后稀释成5个质量浓度进行喷雾处理,24 h后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孢子悬浮液。[结果]噻唑锌和嘧菌酯对黄瓜霜霉病的EC50值分别为817.46、2.93 mg/L;2者以3∶2、2∶5、2∶7混配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结论]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增效作用,2者以3∶2混配为最适配比。  相似文献   

20.
《农药》2016,(4)
[目的]明确生防菌株AI-05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分类。[方法]采用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测试其防病效果,观测菌株培养性状与形态特征,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并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法对菌株AI-05进行鉴定。[结果]生防菌株AI-05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和田间试验的防效良好,分别为80.4%和74.9%;菌株AI-05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与芽孢杆菌很接近,由16S r DNA序列分析的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AI-05的序列与Bacillus subtilis菌株HDYM-26同源性高达99%。[结论]效果优于281 g a.i./hm2的50%多菌灵WP,该菌可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