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水飞蓟宾对人CI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株BCG-823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人CIK细胞;收集培养扩增7d的CIK细胞,将其用不同浓度的水飞蓟宾诱导24h、48h、72h,CCK-8法检测其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CD107a和IFN-γ的表达变化及水飞蓟宾对其凋亡的影响;LDH法检测CIK细胞对胃癌细胞株BCG-823的杀伤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6~50)μg/mL的水飞蓟宾作用CIK细胞72h后,增殖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穿孔素、颗粒酶B、CD107a和IFN-γ的表达以及活细胞率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且对胃癌细胞BGC-823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P<0.05)。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一定浓度的水飞蓟宾对CIK细胞有促增殖作用,且能增强其对胃癌细胞株BCG-823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白桦酯酸作用前后对人CIK细胞增殖及对胃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分离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为CIK细胞,收集培养第10天的CIK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白桦酯酸诱导48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人CIK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桦酯酸作用前后CIK细胞穿孔素(PFP)、颗粒酶B(GrB)、CD107a的表达变化;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白桦酯酸对CI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活性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药物诱导前后CIK细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接头蛋白76KD含有SH2结构域的白细胞特异性磷酸蛋白(SLP-76)、T细胞活化连接分子(LAT)的表达变化.结果 白桦酯酸浓度在0.08 ~ 10μg/ml时能促进CIK细胞生长;经白桦酯酸诱导后的CIK细胞PFP、GrB、CD107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白桦酯酸作用的CIK细胞,其SLP-76、LAT、ERK1/2的表达不同程度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桦酯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CIK细胞增殖,并增强其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活化SLP-76、LAT、ERK1/2,上调CIK细胞表面PFP、GrB、CD107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乳腺癌相关抗原负载后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法诱导DC、CI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测定细胞表型;用反复冻融法制备MDA-MB-231细胞的相关抗原,并测定抗原浓度;MTT法分别测定在四个不同效靶比时CIK、DC+CIK和抗原负载的DC+CIK三组效应细胞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分别与DC和Ag-DC共培养后,可见CD3+CD56+双阳性表达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5);将负载肿瘤相关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后,杀瘤活性明显提高(P<0.05)。提示,抗原负载的DC与CIK细胞共同孵育培养后,在相同效靶比时,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杀伤效应与CIK细胞和DC-CIK两组效应细胞相比有显著提高,表明抗原负载后可提高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为乳腺癌临床生物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室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同一来源脐血树突状细胞(DCs)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和CIK细胞上CD45RO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扩增脐血来源的DCs、CIK和NK细胞,杀伤效应细胞分为两组:A组为接受DCs共孵育6d刺激的CIK、NK细胞,B组为未接受任何刺激的CIK、NK细胞,了解DCs对相应效靶比下CIK、NK细胞杀伤K562、HL-60细胞株细胞毒活性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CIK细胞上CD45RO、CD45RA的表达率。结果:随着效靶比的升高,脐血CIK、NK细胞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力增加。在20∶1、10∶1效靶比下,A组CIK、NK细胞对HL-60的杀伤率分别为76.77%±5.76%、55.87%±2.09%,B组为61.14%±3.72%、49.96%±1.51%,A组对HL-60的杀伤明显高于B组;在20∶1效靶比下,A组对K562的杀伤明显高于B组;而在10∶1效靶比下两组之间的杀伤活性未见显著差异;A组CIK细胞上CD45RO表达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DCs与CIK、NK细胞共孵育可提高CIK、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及增加CIK细胞上CD45RO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癌(RCC)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的DC-CIK细胞对RCC的杀伤活性。 方法: 将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经RCC(786-0细胞株)抗原致敏后与同源CIK细胞共培养,实验分3组:RCC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A组),未致敏DC与CIK共培养组(B组),单纯CIK组(C组)。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CIK免疫表型。MTT法检测3组效应细胞对786-0细胞杀伤活性。 结果: 效靶比 20∶1 时,A、B、C组对786-0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70.64±8.26)%、(53.40±7.33)%、(46.64±6.01)%,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前列腺癌PC3细胞作靶细胞对照,A组对786-0及PC3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RCC抗原致敏DC与CIK共培养后的DC-CIK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RCC的杀伤特异性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LR7 激动剂(Toll like receptor 7 agonist,Tlr7a)替代IFN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性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CIK。分两组:CIK 组和Tlr7a-CIK 组。对各组分别进行免疫杀伤性研究,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分析对K562 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CD56+ 细胞在Tlr7a-CIK 组显著增加(P<0.05),Tlr7a-CIK 组杀伤活性较CIK 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Tlr7a 可以替代IFN促进CIK 细胞杀伤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LR7激动剂(Toll like receptor 7 agonist,Tlr7a)替代IFN-γ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性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CIK。分两组:CIK组和Tlr7a-CIK组。对各组分别进行免疫杀伤性研究,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分析对K562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CD56+细胞在Tlr7a-CIK组显著增加(P0.05),Tlr7a-CIK组杀伤活性较CIK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Tlr7a可以替代IFN-γ促进CIK细胞杀伤肿瘤。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及A受体激动剂(THIP)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的增殖、T细胞亚群和杀瘤活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GABA和THIP与人CIK细胞作用后,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法分别检测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T细胞亚群和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GABA能显著的抑制CIK细胞的生长(P<0.01),并具有浓度依赖性,THIP对GABA的抑制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GABA显著降低CIK细胞表面分子CD28分子的表达,降低CD8+T细胞的百分比,抑制CIK细胞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杀伤活性,THIP能够增强GABA的作用。上述结果提示,GABA能显著抑制CIK细胞的增殖,降低其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降低CD8+T细胞的百分比,抑制CIK细胞的杀伤活性,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上的GABAA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方法:抽取10例健康人及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加IFN-γ、IL-2及抗人CD3单克隆抗体(mAb)后培养,诱导CIK细胞形成。于培养后3、6、12、24及30 d,取培养的 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表面CD3、CD4和CD8以及CD4、CD25、CD3、CD56和CD95、CD28分子的表达水平、增殖及杀伤活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培养不同时间乙肝患者CIK细胞的增殖倍数、杀伤活性和上述表面标志的表达水平,均较培养前明显增高,于培养后12 d达高峰。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增殖倍数、杀伤活性均低于正常人,但明显高于培养前;这可能是导致HBV感染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健康人非贴壁单个核细胞用含IFN-γ、IL-1β、IL-2、CD3单抗诱导CIK细胞。以LAK细胞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型特征;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分析细胞毒活性。结果:诱导2周后,CIK细胞的增殖率达到高峰,CD3+细胞占95%以上;第3周细胞生长进入平台期。诱导15d时,CD3+CD56+NKT亚群占16.5%,比例在2-4周区间内无明显变化。LAK细胞增殖缓慢,显著低于同期CIK细胞增殖率(P<0.01)。不同效:靶比例CIK细胞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特异性溶解率显著高于LAK细胞(P<0.0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IK细胞高度表达HLA-DR和CD54抗原,NKT细胞体积较CD3+CD56-细胞略大,细胞表面有大量伪足。结论:CIK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能力,其体外杀瘤活性明显优于LAK细胞。诱导14-21d,CIK细胞增殖率和CD3+CD56+阳性细胞率均达到高峰,此时期的CIK细胞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姜黄素联合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IK cells)杀伤肾癌细胞逆转耐药P-糖蛋白(P-gp)表达的作用。方法培养耐阿霉素的肾癌细胞系(786-O/ADR),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和CIK细胞单独或联合处理后,应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检测P-gp的表达变化,TUNEL和caspase-3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姜黄素(浓度分别为20μM和40μM)、CIK细胞(分别为20:1和40:1)单独应用以及姜黄素+CIK细胞联合应用组均能显著降低P-gp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活性,下调caspase-3表达水平(0.05)。结论姜黄素联合CIK细胞逆转肾癌细胞耐药蛋白P-gp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的大容量扩增与杀伤活性观察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建立大容量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培养方法,观察CIK细胞回输后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1000ml培养袋大量扩增患者自体CIK细胞,用MTT法检测CIK细胞杀伤活性,比较回输前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及其毒副作用。结果表明大容量培养法使自体CIK细胞扩增总量达1.6×1010以上,回输CIK细胞使患者PBMNC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加,未出现毒副作用。因此CIK细胞大容量扩增方法在治疗肿瘤微小残留病变上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探讨脐血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及诱导凋亡作用。通过第1天在脐血淋巴细胞中加入IFN-r,第2天再加入IL-2和CD3单抗进行细胞培养获得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s induced killer cells)即脐血CIK细胞。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凋亡分析,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脐血CIK细胞及培养上清抗K562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短期培养后其增殖活性低于CD3AK细胞;但是加入G-CSF可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且CIK细胞的抗K562活性仍高于CD3AK细胞。CIK细胞诱导K562细胞凋亡率大于CD3AK细胞,G-CSF能部分抑制CIK细胞诱导的K562细胞的凋亡。脐血CIK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杀伤活化细胞,脐血在多种细胞因子适当组合的诱导下可提高杀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80℃冰箱直接冻存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非程序降温方法-80℃冰箱冻存CIK,于冻存后6、12、18周复苏,通过LDH释放法分别测定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新鲜未经冻存的CIK的杀伤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未冻存的CIK在培养至第11天时,有较多贴壁成团细胞,而冻存后复苏培养的CIK贴壁成团细胞较少。比较各组细胞杀伤活性,冻存6、12周后复苏的CIK与未冻存的CIK,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冻存18周后复苏的CIK的杀伤活性与未冻存的CIK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80℃冰箱直接冻存CIK,在12周内复苏应用于临床治疗较好。  相似文献   

15.
HBsAg脉冲的树突状细胞对CIK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HBsAg脉冲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增殖和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23例,用常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BsAg脉冲后培养为特异性的DC,用3H-TdR掺入法检测该细胞对CIK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特异性CIK细胞对HepG2215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HBsAg脉冲的DC对CIK细胞的增殖具有刺激作用。由HBsAg脉冲的DC所诱导的特异性CIK细胞对HepG2215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增强。结论:HBsAg脉冲的DC可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植物血凝素-L(PHA-L)共诱导制备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IK)的方法,同时探究新型PHA-CIK细胞联合苦参碱体外对胃癌MGC-803细胞的杀瘤活性效应。方法通过PHA-L共诱导制备新型CIK细胞即PHA-CIK细胞,并比较分析新型CIK细胞与普通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同时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普通CIK细胞组、PHA-CIK细胞组、苦参碱组以及PHA-CIK细胞联合苦参碱组(联合组)体外对胃癌MGC-803细胞的杀瘤活性。结果制备新型CIK的方法更能促进细胞增殖(P0.05),且细胞活率保持在90%以上。与普通方法相比,新方法在CD3~+CD8~+比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杀伤活性增强(P0.05)。联合组对胃癌MGC-803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PHA-CIK组和苦参碱组,分别是1.6倍和2.3倍,联合组与PHA-CIK组及苦参碱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PHA-CIK联合苦参碱可显著提高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为中药联合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综合治疗肿瘤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即产生的DC-CIK细胞抗淋巴瘤免疫效应的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于体外诱导DC和CIK,然后共培养成DC-CIK细胞。分四组:DC组、DC-T组、CIK组和DC-CIK组。对各组分别进行免疫机制研究:测定细胞因子IL-12、IL-17和IFN-γ的分泌量、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分析对人淋巴瘤细胞株杀伤活性。结果:在DC-CIK组,细胞因子IL-12、IL-17和IFN-γ的分泌量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杀伤活性亦较其它组增强(P0.05)。CD8+、CD3+/CD56+细胞在DC-CIK组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DC-CIK细胞抗淋巴瘤免疫效应与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产生细胞毒性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8.
CIK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的增殖、表型变化和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无血清体系中的增殖规律、表型变化及其抗瘤活性。方法:不同培养基培养CIK细胞,采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CIK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表型,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毒试剂盒检测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经过细胞因子和抗体刺激后,CIK细胞能明显增殖,无血清培养基加自体血浆组最高可扩增473.28±27.53倍,无血清培养基组可扩增218.24±16.86倍,而RPMI1640加FCS只扩增11.52±1.04倍。CD3 CD8 、CD3 CD56 、CD226 CD11a 和CD305 CD11a 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CD3 CD4 细胞则明显减少。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P<0.01),且其细胞毒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CIK细胞在体外扩增能力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高,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过继免疫细胞制剂而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DC-CI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对人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含红色荧光蛋白标签(RFP)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Luc)的慢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MDA-MB-231细胞感染率。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获得CIK细胞、 DC-CIK细胞、 NK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的扩增效果及表型,并检测体外扩增的人外周血来源免疫细胞在不同效靶比下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DC-CIK细胞、 NK细胞及CIK细胞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随效靶比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共培养72 h后,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均达到90%以上。结论体外扩增的CIK细胞、 DC-CIK细胞、 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扩增的脐血CIK、NK细胞对人K562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的差异性。方法:通过SCF、FLT3L、IL-2、IL-7及IL-15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扩增的脐血CIK、NK细胞,分为3组,A组(SCF+IL-2+IL-7+IL-15)、B组(SCF+FLT3L+IL-2+IL-7+IL-15)和C组(IL-2+IL-7+IL-15,对照组);通过MTT法检测各组CIK、NK细胞在不同效靶比下对K562的杀伤率,计算各组的总杀伤单位。结果:经过21天培养A组体系中CIK+NK细胞的比例平均超过60%,B组CIK+NK细胞的比例平均超过70%,而C组约为50%;各组扩增的CB-CIK/NK细胞同组间在效靶比20:1时对K562的杀伤率均显著高于10:1(P〈0.01)。在不同效靶比下A组CIK/NK细胞对K562的杀伤率显著高于B和C组(P〈0.01);C组CIK/NK细胞对K562的杀伤率稍高于B组,但两组间对K562的杀伤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总杀伤单位显著高于C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扩增的脐血CIK、NK细胞对人K562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有差异,考虑到对效应细胞的扩增效果,B组为具有最佳杀伤活性的脐血CIK、NK细胞培养体系,其中的SCF、FLT3L对CIK/NK细胞诱导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