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姜省  蔡凌 《中国园林》2012,28(4):92-95
公园是近代出现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广东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公园建设比较发达.首先,以史料收集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近代广东城镇公园的建设管理、分类及造园理景方法,认为中西合璧的空间布局与景观配置是近代广东城镇公园的特色.最后总结近代广东城镇公园比较发达的原因在于近代社会风气的变革、新生活运动的推广以及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的中国,新兴的城市公园面向公众开放,配备丰富多样的设施,并且鼓励女性参与,拓展了都市女性的活动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她们形象、观念及社会生活的转变;文章以近代公园为楔入点,结合近代中国女性意识再定义的背景,探析公园空间与女性意识的相互作用,阐明近代公园物化了基于民族国家框架下女性的新身体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2,38(1):46-51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早期公园系统规划的变迁历程和内在特质,展现近代精英阶层理性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深刻联系本土现实、以民族主义的市政规划等物质空间改造进行社会改良的积极尝试;揭示了"公园"产生与"城市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以及本土特色的公园系统规划的生成机制和深远影响;尝试从溯源角度解析其对当前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戴代新  刘颂  张桐恺 《风景园林》2019,26(8):95-100
为了建立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 探究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价值与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A),采用 SPICED 指标框架建立针对上海近代公园的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自主开发的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 APP 收集、分析公众对文化服务的评估意见,对复兴公园不同文化服务类型、文化服务和使用者、文化服务和公园景点空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复兴公园作为近代公园,其文化服务主要体现为休闲游憩,历史遗产价值公众认知度不高;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公园景点空间类型与文化服务存在相关性;某些文化服务之间存在正、负两面的相关性;最后提出对近代公园更新发展策略的思考。研究基于 PPGIS 技术提高了上海近代公园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将文化服务评估应用于空间规划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6.
一、近代四邑地区公园建设与发展的背景1、公园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公园是近代中国的新型公共空间,目前公认最早的公园为1868年8月8日开放的上海外滩公园。这个公园位于英美租界,由西人设计建造并经营,是借由帝国列强的租界建设传入国内的"公家花园"(publicpark)。此后,上海租界区的公园数量逐渐增多。但租界公园只对租界的外国居留者开放,强调殖民者的优越地位并严重歧视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  相似文献   

7.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处东京市核心的日比谷公园是日本近代首个“西式”城市公园。与本土长期孕育形成的寺庙、神社和大名的私家庭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文化艺术不同,它被认为是从西方“城市文明”中舶来的“城市装置”。通过梳理日比谷公园发展变迁的历史资料和实地采访取证,揭示日比谷公园诞生以及公园空间的变迁。结果表明,日比谷公园的诞生是源于日本对欧美城市化的效仿,融合美国公园规划理论和德国人民公园的理论,园内的局部空间与建筑设施在社会变迁、战争灾害、时代特征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城市公园的空间演变也是日本社会主体意识变迁的写照,它体现了诞生初期日本对欧美城市化的效仿开始从以自上而下为主的教育意识,向民众对公共空间主导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尹赛  吴尧 《中国园林》2023,39(9):81-80
禹王台公园为民国时期“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的旧址所在,其演变在中国近代圃地园林中具有典型性。首先对禹王台公园的变迁进行研究,总结出其近代以来的3次空间类型转换:从纪念型园林转化为圃地园林;从清末民国的农事试验场,通过水系疏浚、堆山造林、建筑廊亭构筑、植物园与动物园营建完成了农林圃地向近代公园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近代公园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公园。其次,从内因(历史名胜的发展需求)和外因(政府农林事业的政策)2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禹王台公园近代转型的动因。最后,从当代风景园林的视角将近代农林试验场与近代公园进行比较,提出了农林试验场在发展过程中兼具了部分公园的职能,并且在近代园林发展史中起到了拓展近代园林的类型、间接保护和延续了部分传统园林资源、为城市公共园林和风景区绿化提供了支持,以及促进园林技术发展等重要作用。归纳总结出近代农林试验场是中国近现代园林发展的过渡环节,也是现代公园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江苏近代公园概貌及其意义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其舫 《中国园林》1999,15(6):68-71
近代公园在中国风景园林史上是一个短暂而又特殊的历史阶段产物。本文从中国近代公园较集中的江苏省着手全面研究江苏近代公园的沿革,概貌,特点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关系,瘩对它的影响,意义价值作一客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12.
李瑛 《华中建筑》2009,27(9):134-135
在南京市白鹭洲公园的设计中,以吴文化为主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碎片,使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该文阐述了园林中如何营造环境意境,构筑深层次的公园精神空间;并强调文化风景线的创立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庞琳  白淑军  张园 《城市建筑》2014,(4):200-200
文化产业的兴起带动了文化产业园区的进步,文中对园区空间的景观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营造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景观的规划策略,希望能为此类场所设计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5.
胡铮 《中外建筑》2014,(3):101-104
公园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开敞空间,扮演着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角色。这体现在公园设计中除了应注重其生态及美学价值外,规划中更应深入挖掘其各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以文化景观为灵魂的遗址公园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通过以西施山遗址公园设计为例,本着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遗址本体的原则,探讨意向设计手法在公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凸显自然与历史交融的景观特质。  相似文献   

16.
世纪公园是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兴建的一座展示海派文化特色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建成开放以来,呈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通过规划设计、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日常管理等4个方面,分析了世纪公园的主要特征,阐述了其对上海提高公园绿地规划和管理水平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文化建构的升级,人类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见证、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宁夏水洞沟作为人类发源的起点之一,正在成为关注的热点,迈向国际的舞台。在经济主导的社会体制下,在开发过程中必然以利益优先法则进行建构,故而在过去的遗址保护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以科学谨慎的视角对水洞沟遗址公园在建设中存在的景观环境问题进行解析,映射我国在遗址公园景观环境建设中的诸多不足。作为文化遗产的捍卫者,有必要强调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潜在社会效应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国南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研究及启示 (1926—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民国时期传统城市中"新兴都市"的代表,南昌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了一段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高峰。在回顾该时期南昌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考证、解读并评价南昌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和实践,总结该阶段南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特点及对于当代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贴近城市现实需求,勇于借鉴先进经验;扎根城市山水骨架,营造地域风貌特色;尊重民族文化情感,保护城市历史文脉;规、建、管有机结合,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建设中地方政府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该时期南昌市公园绿地发展中体现出务实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对于指导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特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常州新区中心公园用地狭长,功能复杂,以建筑有机融入景观的设计理念,将一条复合了文化商业建筑、广场、园路、起伏地形于一体的折线主园路从南到北贯穿全园,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有机景观步行空间。建筑的形态与广场相契合,屋顶花园作为主要的场所空间融入公园的整体步行系统之中,使得原本局促而平坦的场地,通过竖向变化形成层次丰富、功能交互的多维空间。另外,Low-E玻璃和钢结构等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强化了现代城市公园建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