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脾胃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主要环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本文就脾胃升降学说在临床的运用作一简介。1 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纳化是脾胃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  相似文献   

2.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临床很常见,其治疗方法各异,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脾胃升降为之主要轴心,理气一法运用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重要部分。现就临床试探,粗略认识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斧正。1 脾胃乃升降之轴心 脾胃居中焦,诚人体气机升降的轴心。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正如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这  相似文献   

4.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生理状态下,脾胃脏腑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始终保持协调通畅,故而人体能够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若气机失调,升已不降,降已无升,升降混乱,则易致人体发病.故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俟脾气得运,胃气得降,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5.
曾福明 《陕西中医》1998,19(10):F004-F004
<正>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组织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表现。心主血脉,心血既上荣头面供养神明,又下行以营养周身,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的升降运动以降为主,而降中有升。若心的升降功能失常,心火上炎则舌红赤,扰乱心神则谵狂,心移热于小肠则尿赤痛,心阳不能下通于肾则阳虚水泛。肺为脏腑之华盖,主宣发和肃降,输布气血精微营养脏腑组织,输送无用水液下入膀胱;肺的升降运动以降为主,升居其次。若肺的升降功能失常,肺气不宣则咳嗽咯痰,不能输精于皮毛则表不固,肺气上逆则喘促,不能下降通调水道则水肿尿少。肝主升发,主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抑或《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皆道明了天地万物由阴阳而化的本质。左为西属金,主日降;右为东属火,主日升。左为阴、右为阳,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体与自然天地相应,机体亦处于"左阴右阳"及"左升右降"的状态。生理情况下,人体左升右降的气机运行功能正常则身体康健;若时感六淫或脏腑虚损,气化功能失常,左侧春夏之阳气不升,右侧秋冬之阴气失于沉降则阴阳不平、疾病乃生。左阴右阳调整经络法是周炜主任基于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针刺方法,他认为针灸之法应顺应"左阴右阳"之气,即取左侧阴经及右侧阳经调之。  相似文献   

7.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升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故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其清阳,降者降其浊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则可致多种病症.脾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借助宗气的作用以布散营养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脏腑肌腠,其性以升为顺.脾胃不升可出现纳呆,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耳聋,眩晕等症.胃主受纳,将水谷及时传入肠中,以下行为顺.如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痛,呃逆呕吐等症.  相似文献   

8.
足三阴肝脾肾中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肝主升发,脾主升清,三脏皆主升。从人身左右而言阳左升则必有阴随,阴右降则必有阳随,如此方能阴阳协调。肝脾肾三脏中阳气升发无碍,人身阳气振奋,则人体左右阴阳升降顺畅,自然百病不生。以此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又可灵活变化出多种治法和用药方式,左右阴阳互为其用,以治疗不同种类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脾主升,胃主降,这是脾胃生理功能的重要特性。清代名医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建,胃宜降则和”。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出入升降至关紧要,举足轻重。只有脾胃升降正常,人体才能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推陈出新,生化不息。诚如《素问·  相似文献   

10.
百会穴升降气机作用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会穴为督脉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顶最高位,是临床应用广泛的穴位之一。百会穴在气机方面有可升可降的特点:可升,主要体现在气机上“肝主左升”,携“脾肾随肝升”的升清益髓作用;可降,主要体现在百会位于头巅最高处主降。内寓“阴升阳降”,意指足厥阴肝经主升并携脾肾之升而升清益髓和头为“诸阳之会”主降,及气机升已而降,可平肝潜阳、降火、潜降气机。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和降,二者互为表里。而倒经是临床常见病,与脾胃密切相关,脾统血,脾气健运,血液在脉道内则生生不息,正常运行。脾的升清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又与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寒邪客胃都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胃失和降,气血化源不足,脾气受阻,脾失健运,则面色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证,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致,胃脘痛的发生以脾胃特有的功能特点为生理病理基础.生理方面,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受纳,以通为降,脾胃同居中焦,为人体气机运化的枢纽,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对人体内的气血协调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肝主疏泄,以字义而言:疏是疏通、畅达;泄是宣泄。肝主疏泄是对肝性柔和、喜条达、不郁不亢的疏泄气机这一生理功能的概括。这种特异的气机运动形式,体现在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调畅。人体脏腑气血,处于不断的升降出入运动之中。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肾水宜升而心火宜降,肝气宜升而胆火宜降等等。其中脾升胃降,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但是脾胃上下升降运动有序,运化健旺,必须得到肝的疏泄。唐容川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水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肝气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气血充盛,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善于谋虑,思维与动作敏捷。这是由于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谓肝体阴而用阳。肝的阳气是肝气升发和疏泄的一种能力。肝的阴血  相似文献   

14.
徐爱华 《光明中医》2011,26(6):1233-1234
脾胃升清降浊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和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  相似文献   

15.
<正> 三、人体的“气机升降”规律如何,试详细说明之? 人体的“气机升降”,是脏腑机能活动及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过程。其运动规律一般的说,心肺居于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居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的枢纽。如肺气肃降,肝气升发,二者一降一升,使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心主血脉,有升有降,心阳下济肾阳,肾虽潜藏,但肾阴又能上滋心阴,而为“心肾相交”;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  相似文献   

16.
<正>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机升降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1]。脏腑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气机升降,脾胃居中焦,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则肝肾之气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四脏之气的升降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健运[2]。若肝木、心火不升,肺金、肾水不降,中土也将失于运化[3]。  相似文献   

17.
伏日探析     
“夏至三庚便是伏”,伏日又称三伏天,三伏中的“三”示生,“伏”为降伏、制伏之义,庚为金,对应秋之收敛之气。三伏天为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之期,地面阳热之气较多,暑热燥烈,主升、主动,此时借助庚日敛降之气,将阳气收敛,降伏于土中。人应天,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宜顺应天地,借天之阳补人体之阳气,选择夏至后第三个具有肃降、降伏之气的庚金之日将自然界的阳热、燥热之气降伏,可蕴藏阳热之气,孕育生升之气,使人体阳气更充沛。  相似文献   

18.
<正> 脾胃位居中焦,如车之中轴,运转不停,生化无穷,供养不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养。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应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脾胃相合,则气血充沛,  相似文献   

19.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20.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亚琴 《河南中医》2004,24(9):75-76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正因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