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验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羽  洪建  李远发  吴腾 《人民黄河》2006,28(11):16-17,20
在评述已有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资料选取方法的基础上,从河床变形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天然河道强烈冲淤的判别指标。采用该指标选取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资料,对各家公式验证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6组代表性水流挟沙力公式中,张红武公式的计算值与验证资料最为接近,因此建议分析河床演变和数值模拟时选用该水流挟沙力公式。  相似文献   

2.
多沙河流水流输沙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费祥俊  舒安平 《水利学报》1998,29(11):38-43
河道中出现的高含沙量水流绝大部分属于非均质两相水流,和低含沙水流一样,同样存在水流挟沙力问题.但由于高含沙水流性质的改变,其挟沙能力关系式与低含沙水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文分析了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水流挟沙力关系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水流紊动支持泥沙悬移为基础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并通过水槽输沙试验得到了含沙量较高(S>40kg/m3)时的一种新型挟沙力公式.该公式通过黄河下游、洛惠渠等实测资料的验证,结果令人满意,可应用于计算不同河槽形态的河道输沙能力,水流阻力.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河道高含沙水流的输沙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祥俊 《人民黄河》1996,18(2):9-14
相同水流条件下,高含沙水流比低含沙水流具有更大的输沙能力,本文通过对高含沙水流颗粒组成下游河道具体条件的分析,得出下游道高含沙水流输沙能力关系式,用以阐明各种因素对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为今后小浪底水库运用及下游减淤措施的规划提供一定依据 。  相似文献   

4.
王士强输沙能力公式在黄河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王士强提出的输沙能力公式在黄河的应用问题。在用实测资料检验过程中对计算方法作了少数修改。检验结果表明该公式经修正后可以用于黄河干流和床沙组成较细的河流而不至引起大的误差;对粗、细泥沙的相互影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使得该公式能适用于床沙组成较粗的河段或河流。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大量实测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了黄河下游不同粒径泥沙的冲淤调整、输送入海的能力及挟能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输沙能力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黄河口泥沙输移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影响黄河口输沙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水流动力、潮流及絮凝的作用,并根据实测资料建立了反映黄河口输沙能力的无量纲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多沙河流横断面调整及其对排洪和输沙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祥俊  宋根培 《人民黄河》1997,19(8):14-17,37
多沙河流输沙能力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河槽横断面的调整。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过后,使游荡型河段河槽宽深比大幅度减少,从而提高了同流量的输沙能力,但因此使排洪能力大幅度下降。频繁出现的高含沙洪水异常高水位证明,断面缩窄比前期河床淤高对洪水位的影响更大。为了解决排洪与输沙的矛盾,建议排江与输沙分道,即尽可能地将高含沙水流徙用干流水库拦蓄,再用明渠向两岸高浓度输沙放淤,而河道只输送低含沙水流入海。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水流功率原理与输沙机理并导出其公式,结合黄河多沙的特点,认为:1以临界水流功率对应的临界流量与来沙系数临界值来协调水沙关系,可提高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并多输沙入海;2在现状河道边界条件下,选择利津断面流量为2 200~3 200 m3/s作为临界水流功率对应的临界流量较为合适,判断下游河道冲淤基本平衡的临界值则取场次洪水来沙系数为0.018 kg·s/m6;3为增大下游河道输沙的水流功率,水库排沙期应尽量使利津站与花园口站平均流量之比大于0.85,并相机利用东平湖向黄河补水。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基本特性与输沙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研究和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多属于两相非均质流,与一般含沙水流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的结论。采用达西阻力公式形式,给出了适用于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的悬移运动阻力坡降及推移运动阻力坡降计算方法。黄河下游高含沙水流经常处于不平衡输沙状态,这种不平衡输沙条件下的河段排沙比大小不能反映平衡输沙条件下的河段输沙能力。因此,探讨了河段纵坡J、横断面参数M及泥沙粗细组成对输沙能力的影响,给出了以河道形态参数表达的河道输沙能力关系。分别以花园口河段和艾山河段为代表分析了黄河下游上、下河段输沙能力大小的沿程变化,发现相同流量下,上段河道输沙能力为下段河道的1.3~1.4倍。本文成果对研究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处理对策及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效果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射流清淤对提高潼关河段输沙能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流输沙机理及潼关河段射流清淤的野外试验资料,分析了影响潼关河段输沙能力的因素及射流船的射流冲刷效果,并初步计算了射流清淤对提高输沙能力的作用。研究认为,潼关河段的射流清淤,一方面通过射流装置冲起大量泥沙,提高了水流的含沙量,另一方面改善了清淤河段的河槽形态,使之趋于窄深,从而提高了河道输沙能力。初步结果表明,射流清淤使河道增加的输沙量是射流冲起泥沙量的1.6倍左右。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   总被引:45,自引:14,他引:45  
  相似文献   

12.
尽管黄河下游河道以堆积性著称,河底、水面不断抬高,但在长期水沙作用下,特别是河流的自动调整和反馈迅速,其平衡的趋向性也很明显。从上、下河段挟沙能力及典型资料看,当流量为1000~4000 m3/s时,上段(河南河段)挟沙能力与下段(山东河段)之比为1.049~0.915,即流量小于2000 m3/s时,上段挟沙能力大于下段;而当流量大于2500 m3/s时,下段挟沙能力则大于上段;流量为2300 m3/s时,上、下河段基本平衡。从多年平均过程看,如果不考虑高含沙洪水,不漫滩,流量沿程不变,下段输沙量为上段输沙量的1.01倍,也说明多年输沙量是平衡的。特别是从1960年9月至1996年10月的资料看,三门峡至利津河段淤积36.32亿t,其中20次高含沙量洪水淤积37.22亿t,若不计高含沙洪水,则全河冲刷0.90亿t,占来沙348亿t的0.26%。  相似文献   

13.
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验证与评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黄河泥沙淤积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1950年7月-2005年6月不同历史时期黄河干流泥沙分布特点基础上,通过上游宁蒙河段河道冲淤量、主槽平滩流量,中游龙潼河段河道冲淤量、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拦沙量、小浪底水库拦沙量,下游主槽冲淤量、滩地冲淤量、主槽平滩流量、二级悬河状况、以及出口断面沙量等参数的变化,综合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黄河干流泥沙淤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减灾建议。(HKY—JBYW一2007—06)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分年和汛期两方面分析总结了 195 0~ 1999年间黄河中下游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特点 ,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下游河道泥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泥沙 5 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变化不同步 ,水量汛期比例减少而沙量向汛期集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黄河泥沙特性及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泥沙是黄河来源面最广的非点源污染物,对排入黄河的污染物具有显著的吸附效应,成为污染物的载体,对黄河水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中研究了黄河泥沙的颗粒级配、矿物组成、化学组成、有机质含量、pH值、界面效应和电化学性质等特性,分析了黄河泥沙对水环境影响的双重性,阐述了黄河泥沙对水环境监测、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水污染预测与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测资料,从泥沙组成、主槽流速、河道比降、断面形态等方面对宁蒙河道、小北干流河道、黄河下游河道、渭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蒙河道比降最小、流速低、泥沙颗粒较粗、沉降速度大,是河道输沙能力小于其他冲积性河道的重要原因;北干流河段比降大、流速大但是泥沙颗粒较粗,特别是宽浅的断面形态直接影响着河道的输沙能力;下游河道尽管河道宽浅,但是泥沙颗粒较细,特别是大流量以及高流速决定了河道的输沙能力较大;渭河下游泥沙颗粒最细,沉降速度最小,窄深的断面形态决定了该河道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18.
黄河泥沙对CODMn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华 《人民黄河》2000,22(3):17-18
针对黄河多泥沙河段含沙量大,泥沙对河流CODMn浓度影响大的突出特点,运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浓度的影响,揭示了浑水、清水中CODMn浓度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即:黄河原状水中CODMn值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去除泥沙后清水的CODMn浓度测定值随其原含沙量的增大呈微上升趋势;黄河原状水即使不加酸保存,泥沙对CODMn测值也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要比加酸样品显得微弱。最后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游干流泥沙组成规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利用系统、 颗粒级配资料,详细分析了黄河中游主要控制站长时期泥沙组成和泥沙粒径的变化,认为近期黄河中游有来沙细化的现象,但这是由于来沙量的减少造成的,泥沙组成规律并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