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氮钾肥施用量对超级稻生理特性的影响,为超级稻氮钾肥综合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以超级杂交稻‘桂两优2号’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172.5、207、241.5kg/hm2)和3个施钾水平(216、288、360kg/hm2),以不施氮钾肥的处理(N0K0)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氮钾肥用量对‘桂两优2号’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田块的基础地力产量(N0K0处理)较高,产量达到7.99t/hm2。施用氮钾肥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桂两优2号’叶片的叶绿素含量(6.44%~37.27%)、硝酸还原酶活性(19.33%~107.19%)、可溶性蛋白含量(10.90%~36.43%)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14.25%~76.99%),进而获得了更高的产量(9.39~10.63t/hm2),但不同施氮量和施钾量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在基础地力产量与本试验田相当的田块,超级杂交稻‘桂两优2号’的生理特性对氮肥和钾肥施用量的敏感程度较低,氮钾肥施用量超过172.5kg/hm2和216kg/hm2,增施氮钾肥并不能显著改善其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饲用燕麦在晋北地区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差异,以4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饲用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4个参试品种的干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在施氮量180kg/hm2时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可知,晋北地区蒙燕1号、甜燕麦、KONA和坝燕7号4个燕麦品种生产时,田间施氮量可控制在180kg/hm2水平。  相似文献   

3.
钾对不同早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在钾胁迫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及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合理施钾提供科学依据。以13个早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3个早稻品种不施钾处理的产量变幅为5080.0~6653.3 kg/hm2,平均为6214.4 kg/hm2,变异系数为6.73%。施钾处理增产量变幅为-80~1646.66 kg/hm2,平均增产量为716.41 kg/hm2,变异系数为59.62%。不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89.8~154.2 kg/hm2,平均为116.4 kg/hm2,变异系数为15.3%。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124.1~193.1 kg/hm2,平均为157.0 kg/hm2,变异系数为12.6%。‘湘早籼32号’的增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达到24.44%,‘陵两优211’和‘中早39’的增产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分别为1.47%和-1.23%。供试的13个品种早稻中,‘湘早籼32号’为钾素敏感型品种,施钾能使该品种早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陵两优211’和‘中早39’为低钾耐受型品种,施钾对这2个品种早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4.
高产田氮磷钾肥对油菜产量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高产田氮磷钾肥处理及氮磷钾效应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秦油2号’和‘中油821’品种为材料,设置施纯氮0、180 kg/hm2,磷(P2O5)和钾(K2O)各为0、90 kg/hm2,采用裂区设计,分析了N、P、K以及互作效应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比对照(空白)增产25.7%,比单施N、P、K分别增产21.6%、18.0%、37.9%;两个品种的产量均以N 180 kg/hm2+P 90 kg/hm2最佳,‘秦油2号’为3850.70 kg/hm2,‘中油821’为3096.26 kg/hm2。‘秦油2号’在9个处理中都比‘中油821’极显著增产,平均增产22.2%,是营养基因型差异所致;综合效应分析得出氮磷交互效应对产量具有正向作用,但未达显著水平,而氮磷各自效应明显。进一步剖析增产原因,氮磷交互效应对‘秦油2号’单株角果数影响较大,对‘中油821’的株高和千粒重增加显著;磷的单独效应对‘秦油2号’的千粒重和‘中油821’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明显。本研究表明,氮磷配施的产量显著高于单施,配施增产主要原因是各自单独效应的累加;关中高产田氮肥用量180 kg/hm2、磷肥90 kg/hm2。  相似文献   

5.
旨在筛选出适宜水条播种植的水稻品种。以‘南粳5718’和‘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机械水条播的方式,在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品种为裂区,设置3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240 kg/hm2(N1),270 kg/hm2(N2)和300 kg/hm2(N3),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械水条播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南粳5718’在施氮量270 kg/hm2时,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产量达到最高;而‘淮稻5号’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逐渐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粘度均呈下降的趋势,消减值逐渐增加。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同一施氮水平条件下,‘南粳5718’的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  相似文献   

6.
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提供依据。以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国审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常优4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施氮量和栽插密度2个因素,施氮量分别为纯氮330、180、0 kg/hm2,密度分别为45万、30万、18万穴/hm2,对‘常优4号’的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常优4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下降,但是当达到临界值(纯氮180 kg/hm2)时,继续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明显下降。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常优4号’的经济效益,但是密度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常优4号’的最佳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组合为A2B3,即当施氮量为纯氮180 kg/hm2、密度为18万穴/hm2时,籽粒产量9919.2 kg/hm2,经济效益12542.2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19.87 kg/kg。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氮肥对产量、光合特性的调控效果,明确品种-氮肥之间的互作关系,揭示其生理机制,合理匹配氮肥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以‘龙杂10号’、‘吉杂124号’和‘晋杂22号’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结合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不同时期高粱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以及收获产量进行测定,探究不同品种的最适施氮量。结果表明,各处理下Pn、Gs和Tr显著正相关,与Ci负相关或相关性不显著。‘龙杂10号’和‘吉杂124号’在一炮轰且氮肥为205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7 112.196和11 573.163 kg/hm2,与对照相比分别增长10%和30%‘;晋杂22号’在拔节期追施氮肥20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11 081.436 kg/hm2...  相似文献   

8.
摸清过量施氮下不同青稞品种(系)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和调控机制,为西藏河谷农区青稞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N1(施氮量70 kg/hm2,常规施氮处理)、N2(施氮量172.5 kg/hm2)、N3(施氮量275 kg/hm2)、N4(施氮量345 kg/hm2)4个施氮处理,CK(施氮量0 kg/hm2)为不施氮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水平下,青稞品种‘藏青3000’和青稞品系‘6927’的株高、分蘖和成穗、叶绿素、粒重和籽粒灌浆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等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对青稞的基本苗没有影响,青稞分蘖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处理下‘6927’的最高茎蘖数高于‘藏青3000’;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稞成穗数呈现减少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所有生育期的株高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或增加不明显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SPAD值呈先增加后不再显著增加或降低的趋势,‘藏青3000’各施氮处理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高于‘6927’;施氮可明显提高青稞各生育期...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冀北坝上适宜种植的饲草燕麦品种及刈割时间,于2017-2019年以20个不同类型的皮、裸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气候对燕麦发育进程的影响,比较不同年份和不同刈割期下产草量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气温对燕麦生育期影响较为明显,气温升高燕麦生育期缩短,尤其对晚熟品种的影响较大;降雨对燕麦生物产量影响较为明显,降雨量增加生物产量提高,苗期干旱对饲草生产相当不利。刈割试验明确了冀北坝上饲草生产中最适宜种植的品种是GL381、坝莜18号、远杂1号、定燕2号、坝莜3号和草莜1号,开花期前刈割仅是定燕2号最好的选择;开花期后刈割首选远杂1号、GL381和坝莜18号,其次,选择坝莜3号和定燕2号;早熟和中早熟品种青引2号和白燕2号等8个品种可在二季作区和有生长期时间限制时选用。产量试验表明,成熟后生物产量高的品种首选远杂1号和GL381,生物产量达到10 819.5~10 920.0kg/hm2。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前9位品种籽粒产量水平为4269.0~5185.5kg/hm2,其中裸燕麦GL381和远杂1号籽粒产量分别为4765.5kg/hm2和4269.0kg/hm2,表现较好。兼顾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表现均较好的品种是GL381、蒙燕1号、远杂1号和Haywire。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福建企业开发马拉维花生产业需要,2013—2014年引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6个花生品种(系),结合马拉维4个品种,采用小区随机区组设计和大面积种植,在马拉维共和国进行品种比较和栽培技术示范。结果表明,雨季,7个参试品种品比结果,荚果产量1150.05~2943.75 kg/hm2,其中,‘抗黄1号’产量最高,为2943.75 kg/hm2,cg-7(CK)产量最低,为1150.0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54.78%~155.98%。籽仁产量654.45~1845.6 kg/hm2,其中,‘抗黄1号’产量最高,为1845.6 kg/hm2,cg-7(CK)最低,为654.4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55.67%~182.0%。干季,7个参试品种荚果产量2344.5~3559.5 kg/hm2,其中,‘福花0621’产量最高,为3559.5 kg/hm2,cg-7(CK)最低,为2344.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7.81%~51.82%,籽仁产量1428.0~2335.05 kg/hm2,其中,‘福花0621’产量最高,为2335.05 kg/hm2,‘福花9号’最低,为1428.0 kg/hm2,除‘福花9号’籽仁比cg-7(CK)减产6.44%外,其他5个品种比cg-7(CK)增产29.85%~52.99%。干季,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马拉维的4个品种荚果产量1900.5~ 3213.0 kg/hm2,其中,BaKa产量最高,为3213.0 kg/hm2,Chalimbana产量最低,为1900.5 kg/hm2,籽仁产量1016.7~2307.0 kg/hm2,其中,BaKa产量最高,为2307.0 kg/hm2, Chalimbana产量最低,为1016.7 kg/hm2。试验结果表明,引种的6个花生品种生活习性等方面均适应于马拉维的生态条件和粗放的栽培习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花生栽培技术也适合马拉维4个花生品种,并取得高产。初步探明,利用马拉维湖等湖岸周遍特殊的生态环境,只要花期空气湿度≥50%,满足花生开花受精的生理需求,采用人工灌溉措施,可以在干季发展花生生产,建议扩大试验,示范后推广。  相似文献   

11.
施钾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为调控钾肥合理施用,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开展了施钾量对马铃薯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积累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品种为主区,施钾量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和‘川芋117’,试验设置0、112.5、225、337.5、450 kg/hm25个施钾水平,测定了不同生长期株高、冠层覆盖率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氮磷钾含量、产量及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施钾量和品种均对株高、冠层覆盖度、各器官氮磷钾积累和分配及产量有明显影响。施钾量增加有利于株高和冠层覆盖度增加。2个品种均在225 kg/hm2氮磷含量和氮磷积累量最大,但随施钾量增大,钾素在块茎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较空白对照,2个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34.1%~45.7%和26.5%~59.1%。2个品种产量均在225 kg/hm2时达到最高水平,分别为29263 kg/hm2和32922 kg/hm2,较对照增产80.3%和55.6%。结论表明,施钾量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减量施用缓控释肥对机采棉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一次性减量施用缓控释肥对机采棉氮磷钾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获得适宜安徽沿江棉区的机采棉最佳施肥量,根据“3414”肥料试验方案,以棉花品种‘中915’为材料,设计氮磷钾3因素4施肥水平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等均高于不施肥对照(CK),各施肥处理皮棉产量为834.83~1443.35 kg/hm2,较CK增加了37.9%~138.4%,N2P2K2处理(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120 kg/hm2)的皮棉产量最高。棉花单株氮累积量各施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增加了37.2%~79.4%,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以N2P2K2处理最大。棉花单株磷素累积量各施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增加了8.1%~53.5%,N1P1K2处理(N 75 kg/hm2、P2O5 37.5 kg/hm2、K2O 120 kg/hm2)最大,N2P2K2处理次之。棉花单株钾累积量施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增加了29.9%~97.0%,以N2P2K3处理(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180 kg/hm2)最大,其次为N2P3K2(N 150 kg/hm2、P2O5 112.5 kg/hm2、K2O 120 kg/hm2)、N2P2K2。综合来看N2P2K2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表现最好。结合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相关数据综合分析,推荐在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模式种植可采用缓控释肥一次性减量施用,氮肥纯养分施用量为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120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单系列玉米品种籽粒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趋势,以新乡市农科院2003年以来审定的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遗传基础、杂优模式、品质性状以及群体、个体生产力。结果表明:13个玉米品种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2种,9个品种杂优模式为改良Reid×唐四平头,4个品种为外来种质×唐四平头。品质分析中,‘新单28’、‘新单38’、‘新单66’粗淀粉含量高,‘新单61’、‘新单65’和‘新单68’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高。粗脂肪含量和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0,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1。产量分析表明,‘新单22’单株生产力最大,‘新单33’单株生产力最小,‘新单58’的群体生产力最大,‘新单28’的群体生产力最小。群体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密度为75000株/hm2时的群体生产力较45000株/hm2高62.9%,平均每公顷增加7500株产量增益为12.97%。单株生产力随密度增加开始呈下降趋势,增至60000株/hm2后逐渐平缓,低密度时单株生产力较高密度高5.5%。外来种质×唐四平头杂优模式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在品质上优于改良Reid×唐四平头模式选育的品种,且耐密性也显著增加,群体生产力也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高粱属新材料‘SX-1’的基本性能,对其饲用潜力进行初步评价,本研究以‘晋牧1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 S. sudanense cv. ‘Jinmu No. 1’)为对照进行连续2年品比试验,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新材料‘SX-1’表现为多年生且雄性不育,第1年抽雄期刈割时平均株高为311.33 cm,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263.00 cm),分蘖数为12.00~13.00个,第2年分蘖数极显著提高(可达40个以上)。建植第1年鲜草总产量为110822.43 kg/hm2,显著低于(P<0.05)‘晋牧1号’(125846.43 kg/hm2);但干草总产量(22300.71 kg/hm2)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19039.32 kg/hm2)。‘SX-1’建植第2年鲜、干草总产量为150373.33 kg/hm2和28866.77 kg/hm2,分别较‘晋牧1号’高10.53%和38.00%,同时较第1年增加了35.69%和29.44%。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含量年平均分别为9.98%、53.28%和2.20%,均与‘晋牧1号’(10.05%、53.93%、2.09%)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年均为35.25%,显著低于(P<0.05)‘晋牧1号’(45.20%);粗灰分为8.59%,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7.57%)。相对饲用价值为107.27,高于‘晋牧1号’(92.61)。新材料‘SX-1’生物产量高、耐刈割、饲用品质优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多年生高粱血缘的高粱属种间杂交种是选育饲草高粱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红大’烤烟在保山烟区合理的施氮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根系生长发育、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蕾期施氮75、90 kg/hm2处理的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施氮45 kg/hm2处理增加了21.92%和18.83%。现蕾期和封顶后,施氮75、90 kg/hm2处理的根总长、根平均直径、根总体积、根尖计数和根系分叉计数均显著高于施氮45、60 kg/hm2处理。根总长在旺长期到现蕾期增长率最高,而根直径、根总面积和总体积从团棵到旺长期增长率最高。烤后上部烟叶的总氮和烟碱含量偏高,且随施氮量增加烟叶感官质量下降。整体上施氮75 kg/hm2处理的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评价较好,施氮45 kg/hm2处理的物理特性和感官质量综合评价较优。综合考虑烤烟生长及烟叶品质,推荐保山烟区‘红大’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宜川东北地区种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以6个双低油菜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刈割时期的生物产量、植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及油菜农艺性状与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对饲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初花期进行第1次刈割,各品系具较好再生性,整个生长季可实现2次刈割,刈割间隔为35~37天;2次刈割时鲜草产量分别为43.24~50.89、13.94~20.03 t/hm2,年鲜草产量为57.40~70.46 t/hm2,年干草产量为6.11~7.28 t/hm2,其中,‘中绵油783’鲜草产量最高,为70.46 t/hm2,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2)初次刈割时各品系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南油714’株高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达162.11 cm;‘中绵油783’叶片数最多,为19.11片;‘南油658’茎叶比最低,为0.91。(3)第1次刈割时‘南油12’粗蛋白含量为15.64%,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中绵油783’中性洗涤纤维最低,‘13杂768’酸性洗涤纤维最低,分别为25.65%和20.80%。(4)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系株高逐渐增高,进入结荚后期株高不再变化;叶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初花期叶片数最多;干物质含量、茎叶比随生育期推进而持续升高。(5)各品系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整体呈降低趋势,初花期最高,为12.87%~15.64%;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大部分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粗灰分含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粗脂肪大部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花期最高。各品系第1茬饲草相对饲喂价值为231.20~262.47,‘中绵油783’与‘13杂768’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中绵油783’在试验地综合性能表现最优,可在相似生态区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根部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燕麦抗旱生理机制,以抗旱性不同的燕麦品种‘蒙燕1号’和‘坝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根部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抗旱品种‘蒙燕1号’在重度胁迫下根部可溶性蛋白合成受抑制,弱抗品种‘坝莜3号’在中度胁迫下就受到抑制,在抽穗期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弱抗品种‘坝莜3号’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大于抗旱品种‘蒙燕1号’;在2个生育时期,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相对电导率均随胁迫梯度加剧而升高;重度胁迫下丙二醛(MDA)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蒙燕1号’分别上升了39.79%、14.88%,而‘坝莜3号’分别上升了188%、45.98%;在拔节期重度胁迫下,‘蒙燕1号’的POD活性上升27.4%,而‘坝莜3号’上升了98%;抽穗期,在中度胁迫下‘坝莜3号’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33.16%,而‘蒙燕1号’品种仍维持较高水平仅下降4.05%。综合分析表明,拔节期,中度胁迫下抗旱品种‘蒙燕1号’的根部生理特性受影响较小,具有较优的抗旱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8.
皖北地区主栽品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皖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适宜密度,为玉米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穗粒数、千粒重等参数的监测,研究淮北地区密度对主栽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连续2年在宿州市农科院农试场,以‘郑单958’、‘鲁单981’、‘隆平206’为试验材料,以审定密度为基准,每7500株/hm2为一个密度阶梯,设置从减少7500株/hm2至增加30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在充分满足水肥需求条件下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上分析其产量及相关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除平展型玉米品种‘鲁单981’外,其他2个品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紧凑型品种‘郑单958’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3300株/ hm2,半紧凑型品种‘隆平206’适宜种植密度为68600株/hm2左右,平展型品种‘鲁单981’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由此得出,品种株型越紧凑,种植密度可适当增大;随密度增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与密度呈越显著负相关,品种‘鲁单981’生产上应适当稀植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拔节期氮肥运筹对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滴灌技术条件下,以‘新冬4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拔节期氮肥运筹处理[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对3种不同滴灌量[W1(1500 m3/hm2)、W2(3000 m3/hm2)、W3(3450 m3/hm2)]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滴灌量下各氮肥处理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叶片SPAD值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均在灌浆期;LAI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在孕穗期达最大。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滴灌量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增加,而胞间CO2浓度(Ci)则降低。滴灌量较低时(W1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能有效提高滴灌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系数;水分充足时(W2、W3处理),增加拔节期施氮量反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各项产量指标及氮肥利用效率得出,在滴灌量3000 m3/hm2条件下,拔节期施氮量180 kg/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较高,氮肥利用率最大,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