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对14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患儿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05例(73.94%),溃疡37例(26.06%).全部病例行幽门螺杆菌检查,120例为阳性(84.51%).结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小儿消化性溃疡也并不少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相似文献   

2.
吴成  杨斌 《安徽医学》2004,25(2):134-135
目的 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及儿童胃病的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方法 对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 173例小儿进行胃镜检查 ,其中对 164例患儿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胃粘膜HP。结果  173例中 ,浅表性胃炎 10 5例 ,浅表性胃炎伴十二指肠球炎 3 1例 ,消化性溃疡 13例 ,十二指肠球炎 7例 ;HP检测阳性中浅表性胃炎 76.2 %,十二指肠球炎 42 .9%,胃炎伴球炎 80 .6%,消化性溃疡 84.6%。结论 儿童胃病中浅表性胃炎检出率最高 ,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返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是否存在负相关性方法把胃镜下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与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成两组,胃镜检查时,行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以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别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组与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4.52%,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中感染率为62.85%,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有存在负相关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01例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儿行胃镜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十二指肠炎14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胃窦溃疡1例,食管裂孔疝2例,未见异常2例。全部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总阳性率47.52%,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渍疡、胃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41.07%(23/56)、35.71%(5/14)、73.08%(19/26)和100%(1/1)。结论 小儿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张对有症状且确诊为HP感染相关性的胃炎、溃疡病采取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5.
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166例胃镜检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谢永武  郑瑞丰 《河北医学》2008,14(2):129-131
目的:了解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临床发病情况。方法:应用Olymus-GIF-XQ240电子胃镜对我院175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175例胃镜检查有异常者为166例,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5.43%,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并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胃溃疡以胃窦溃疡多见,胃、十二指肠炎的发生率为94.86%,小儿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十二指肠炎,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最多见,慢性糜烂出血性胃、十二指肠炎也不少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为59.04%,其中消化性溃疡病例检测幽门螺杆菌均为阳性。结论:目前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对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要重视胃镜检查,要常规作幽门螺杆菌检测。  相似文献   

6.
李本华 《吉林医学》2010,31(12):1597-159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124例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90.63%;慢性糜烂性胃炎36例,阳性率69.44%;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阳性率66.67%;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阳性率34.78%。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阳性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镜检查在儿童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的564例小儿进行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223例胃黏膜HP.结果 564例中成功检查563例,检出疾病534例,其中浅表性胃炎324例、消化性溃疡112例、十二指肠球炎89例.223例HP检测中,总阳性率45.29%,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3.49%(40/63)、浅表性胃炎39.84%(49/123)、十二指肠球炎37.50%(9/24)、胃溃疡28.57%(2/7).结论小儿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儿童HP感染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高.  相似文献   

8.
450例小儿上腹痛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慧敏  杨燕 《北京医学》2007,29(2):84-86
目的 探讨以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的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借助胃镜检测手段对450例患儿进行临床初步诊断,同时通过病理检测及相关Hp检测,分析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 疾病检出率为96%;Hp感染率为31.8%,Hp感染前三位疾病分别为消化性溃疡(51.7%)、浅表性胃炎(33.0%)、十二指肠炎(26.7%);Hp感染者病理显示组织损伤明显,两者病变程度呈正比.结论 小儿消化道疾病发生率较高,临床缺乏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应予高度重视;Hp感染率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Hp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木里高原藏区383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胃镜检查情况,总结高原藏区各年龄段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男女比例、癌症检出率和病种分类,总结经验,指导木里高原藏区对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方法:对高原藏区木里藏族自治县(简称木里县)中藏医院2008年3月1日-2009年3月1日期间,胃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疾病383例患者胃镜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09∶1.00;上消化道疾病分布情况:以胃炎为主(占71.02%),胃炎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占81.62%);其次是消化性溃疡(占10.97%),其中以胃溃疡为主(占52.38%)。结论:高原藏区木里县上消化道疾病防治重点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  相似文献   

10.
534例儿童胃镜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儿童胃镜临床应用价值及儿童胃镜检查疾病谱.方法对我院23年来(1980至今)年龄14岁以下的儿童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4例患儿中,胃镜检查发现主要疾病是慢性浅表性胃炎255例,球部溃疡71例,胃溃疡29例,复合性溃疡1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十二指肠球炎37例,糜烂性胃炎19例,食管异物15例,食管静脉曲张6例,食管炎5例,胃息肉4例,其它12例.1988年以后的498例中401例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查,208例Hp( ),Hp检出51.9%.结论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以炎症和溃疡病最常见,与成人相比儿童Hp感染率较低.儿童胃镜检查对儿童上消化道疾病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2430例小儿消化道疾病胃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消化道疾病的胃镜下表现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30例消化道疾病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其中2025例行胃黏膜快速尿素酶检测,1892例行胃黏膜病理学检查,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430例患儿中检出病变2043例(84.1%),其中浅表性胃炎1014例(41.7%),十二指肠炎355例(14.6%),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炎302例(12.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4例(10.5%),胃溃疡47例(1.9%),食管及(或)胃底静脉曲张23例(0.9%),食管炎14例(0.58%),苍白胃粘膜10例(0.4%),息肉3例(0.1%),异物9例(0.4%),幽门梗阻3例(0.1%),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各1例;2025例快速尿素酶检测中Hp阳性731例;1892例病理学检查中Hp阳性1047例.Hp阳性主要疾病分别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1例(171/232),胃溃疡24例(24/41),浅表性胃炎317例(317/963),十二指肠炎101例(101/369),浅表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炎99例(99/275).结论胃镜检查对诊断小儿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出率,并对疾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经胃镜检查24 014例的结果。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64.74%,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7.35%,消化性溃疡检出率18.16%,胃癌检出率1.42%,食管癌检出率0.95%,幽门螺杆菌阳性率73.88%,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检出率性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男女性别间及各组疾病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冬春季节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率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是多发常见病,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HP感染率高,应重视常规镜下活检与病理诊断结果,有助于提高早期癌变诊断率,减少癌变漏诊率,加强对幽门螺杆菌的规范根治,有利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小儿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小儿胃炎患儿1082例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541例患儿实施常规药物治疗,针对治疗组541例患儿实施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小儿胃炎患儿治疗后的优良率、Hp清除率、症状改善时间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常规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5%)与治疗组(6.10%)不存在差异,P=0.71。结论针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小儿胃炎患儿实施传统三联疗法治疗的有效性较高,安全性高,促进患儿幽门螺杆菌的清除。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北海地区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和比较了胃黏膜直接涂片法及快速尿素酶检测的实际应用意义。两种方法对 5 30例上消化道疾病的 Hp检出率分别为 5 3.0 2 %和 5 3.5 6 %,两种方法符合率达 95 .70 %。慢性浅表性胃炎 Hp感染率最高达 5 7.6 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次之 ,为 5 2 .11%。胆汁返流性胃炎及胃癌 Hp感染较低 ,分别为 31.2 5 %、33.33%。本组提示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 ,因此 ,对上消化道疾病进行 Hp检测 ,对治疗上消化道疾病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中的检出率及分型。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我院155例确诊上消化道疾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住院患者血清中Hp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se)等Hp抗体,并分为Ⅰ型和Ⅱ型。结果 155例患者中,Hp阳性129例,检出率为83.23%;3组中,消化性溃疡组Hp检出率最高(96.66%),其次是胃癌组(83.95%),慢性胃炎组的检出率最低(72.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消化性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和胃癌组中HpⅠ型检出率分别为67.57%、83.33%、77.27%,HpⅡ型检出率分别为5.41%、13.33%、5.68%,HpⅠ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Ⅱ型(P<0.01),但各组间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抗体的表达中CagA+Va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单个抗体阳性率(P<0.01)。结论 3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均伴有较高的Hp感染率,其中消化性溃疡最高。HpⅠ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Hp感染的优势亚型,且以CagA+VacA抗体阳性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快速尿素酶试剂检测 145 1例胃镜检查病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并取胃窦粘膜组织行病理检查 ,明确慢性浅表性胃炎程度及有无肠腺化生。结果  145 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各为 17.1%、6 1.3%、78.4% ,而并发肠腺化生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 48.3% ,其中轻度及重度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中度胃炎及肠腺化生病人的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但同时亦受药物、酒精、胃十二指肠反流等因素影响 ,另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化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常见几种上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几种常见上胃疾病的内镜检查病例,分别取胃镜活检标本做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论Hp感染在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发生起先导作用。而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胆盐破坏胃黏膜屏障,继而引起胃酸对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出率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于2005年、2009年分别收治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68例和133例,对所有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行尿素酶试验、病理学检测Hp,对两年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5年胃镜对疾病总体检出率为91.18%,2009年为95.49%;2005年Hp检出率为16.18%,2009年为18.80%。两年胃镜检查病变总检出率、Hp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2009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检出率分别为52.63%、26.32%,均高于2005年(36.76%,13.24%)(P〈0.05)。结论近4a我地区小儿胃Hp检出率无明显下降,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有增多趋势,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及Hp感染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蒙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148例我院于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接受临床治疗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蒙药治疗,整理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采用蒙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得到改善,同时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降低,两组结果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时采用蒙药治疗,拥有较高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消除疾病带来的临床症状,改善不良反应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对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 发现病变者53例(94.6%)。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多见.有38例(67.9%);其次为重度浅表性胃炎4例(7.1%);其它依次为十二指肠球炎伴胃炎8例(14.3%);食管炎2例(3.6%)和胃溃疡1例(1.8%);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32例(57.1%)。结论 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出血最多见.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