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弹性产率是油田开发初期评价油藏弹性生产能力,分析驱动能量大小的重要指标。对于有边水作用的油藏,利用这一概念不仅能够分析边水驱动能量的大小,而且可以根据单井生产特征,判断边水的作用区域和推进方向,进而确定油藏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本文利用弹性生产率概念,分析了王徐庄油田五断块边水作用特征,并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束青林 《石油学报》2006,27(3):100-103
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及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隔夹层在注采井组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和最终采收率有很大的影响。隔夹层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可使厚油层出现多段水淹、强水淹段与未动用段共存的状态。隔夹层的存在有利于正韵律和块状韵律油层扩大纵向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不利于提高反韵律油层的注水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曹妃甸油田群油藏类型主要为河流相底水油藏,全部采用水平井开发,储层内部不稳定分布的夹层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厘清夹层的分布模式及其对底水的控制规律对底水油藏开发非常重要。以曹妃甸11-6油田Massive砂体为例,通过钻穿含油储层的少量探井、水平井的领眼井等进行小层精细对比,确定了夹层空间分布的总体框架,利用水平井含水率上升规律、供液能力和地层压力等生产动态特征与夹层的响应规律,建立厚层辫状河储层的夹层分布模式,分析了夹层分布模式对底水运动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assive砂体纵向上主要发育2期主力夹层,部分水平井同时受2期主力夹层的共同遮挡,并根据夹层对底水的遮挡能力,划分为强遮挡、中遮挡和无遮挡3类。指导了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和调整策略,部署调整井23口,平均单井累积增油量为17×104t。  相似文献   

4.
针对主力产层只有一个小层并进入高含水阶段的渤海CB油田稠油油藏,基于动、静态相结合的思路,从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出发,采用测井曲线频谱属性分析和小波频谱分析等数学方法、以及厚层砂体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对小层进行层内细分,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合饱和度测井资料,精细刻画油藏层内各小层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储量。利用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7口水平井的部署,增油效果明显,预计采收率可提高4.5%。  相似文献   

5.
对于河流相边水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水平井见水后含水上升快,水平井高含水后点状见水居多,目前确定见水位置难度较大,水平井的治理及剩余油挖潜成为难题,因此,有必要借助其他新方法诊断水平段出水位置,稳油控水、挖潜剩余油。以渤海南部BZ油田某边水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值模拟机理模型,通过在水平井不同位置设立高渗条带模拟见水位置,分析不同位置见水时的含水变化率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不同的油藏,含水上升率曲线形态和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不同,由此可以定性判断水平段出水位置。  相似文献   

6.
以临南油田夏32块油藏为例,叙述了边水活跃油藏中高含水期油田调整模式。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较为直观的好方法。通过对开发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形式,提出控水稳油的挖潜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流动单元控制建立的储层模型为基础,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对NH25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区。根据夹层与油水运动耦合作用,提出了4种夹层分布模式,其中无夹层模式底水快速锥进,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较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极易在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形成大量剩余油富集区。物性较差的流动单元及不同物性流动单元的过渡区是剩余油富集区。正韵律储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反正复合韵律储层顶底形成"汉堡式"剩余油分布区,正反复合韵律储层中部形成"工字型"剩余油分布区。井网不完善区剩余油容易富集。  相似文献   

8.
渤海曹妃甸11-1油田综合含水率高、原油采出程度低、平台槽口少,该油田剩余油挖潜亟需采用四级分支井钻完井技术。结合曹妃甸11-1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及开发要求,深入分析井眼重入难度大、侧钻窗口质量和钻井液性能要求高、下尾管“盲找”困难、水平段固井质量难以保障、井眼清洗质量要求高、完井工具下入难度大等分支井钻完井技术实施难点,形成了主井眼/分支井眼重入技术、套管侧钻开窗技术、聚合物钻井液技术、下尾管固井技术、配套完井防砂管柱优化设计等四级分支井钻完井技术。该技术已在曹妃甸11-1油田3口分支井取得成功应用,日增产油200 m^3,控水增产效果良好,可有效解决老井低产、剩余油挖潜难题,为渤海油田中后期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安全优化注水对于海洋复杂河流相油田非常重要,海上油田的溢油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通过断层研究、储层连通性研究、安全合理井网研究、优化注水研究以及动态监测方案编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找到适合海洋复杂河流相油田的安全优化合理的注水开发模式。不仅对PL这种复杂河流相油田今后开展安全、合理注水开发起到指导性作用,对其他相似油田和其他类型油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自身非均质性而导致水淹状况复杂,油层的水淹特征直接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尤其是在海上稠油油田合注合采的情况下,油层水淹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认识水驱条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及进行有效的调整挖潜策略研究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必要手段。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入手,结合取心井、加密调整井、生产测试等资料总结了多层合采下不同类型砂岩的水淹规律,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合采条件下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针对剩余油的分布模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进行调整挖潜的策略以解决开发矛盾。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优选潜力层位进行开发,可有效控制生产含水,提高油田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Eclipse数模软件建立存在不渗透夹层的模型,并模拟这些因素对注水开发水驱效果和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的影响,结合现场油藏条件认识单河道砂体层内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可行的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渤海油田河流相油气藏关键储量参数确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摘要:含油气面积和有效厚度是渤海油田河流相油气藏储量计算的关键参数,利用海上油田高品质地震资料,应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开展砂体,尤其是含油气砂体的空间展布研究,砂体分布范围及厚度的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准确把握了砂体的含油气范围及油气层厚度;采用油田丰富的压力资料,预测河流相油气藏的流体界面,在压力资料品质及储层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预测的流体界面十分接近实测的流体界面,有效提高了储量计算过程中含油气面积圈定的准确性;充分利用壁心、测压资料开展有效厚度下限研究,采用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相对值与微侧向电阻率相对值的比值(ΔSP/ΔRxo)来识别低阻油层,经测试及生产资料证实,识别低阻油层的准确率达100%,确保了储量计算过程中有效厚度确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油藏动态模型及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表明,经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宏观、微观参数一般都随着油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参数有各自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相对变化较快。利用孤岛油田大量的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宏观、微观参数动态模型,研究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油藏不同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孤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挖潜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边水活跃的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因边水侵入而导致油井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开发效果较差。为认清稠油油藏边水推进规律,在明确其地质及开发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均质及非均质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对单直井、双直井和单水平井3种不同井型开采条件下边水推进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井型开采条件下,均质油藏边水均沿压力梯度最大处向油井推进,非均质油藏边水主要沿压力梯度最大处和高渗透区推进;相同井型开采条件下,均质油藏边水推进前缘较为明显,采出程度高于非均质油藏。双直井开采条件下,储层采出程度远高于单直井,即增加油井数有利于采出程度的提高;对比单直井和单水平井条件下储层采出程度,水平井具有更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特殊结构井提高小断块边底水油藏采收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江苏油田安丰、宋家垛等复杂小断块边底水砂岩油藏的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含水上升快、停关井多、吨油操作成本高,使用常规井进行调整经济效益差。主控断层断面附近井网难以控制的构造高部位、井间地带及隔夹层遮挡下水驱难以波及到的地带,是小断块边底水砂岩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根据剩余油分布部位与规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侧钻井、水平井、多目标高精度定向井等特殊结构井,充分挖掘各类剩余油潜力,大大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利用特殊结构井进行调整挖潜,仅以19口常规井的投资达到了34口井的效果,实现了边际油藏的高效开发。图4表1参11  相似文献   

16.
H1油藏为一背斜层状低幅度边水油藏,经过15年的开发,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加快。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通过设置Fetkovich解析水体、修改断层传导率等敏感性参数对H1油藏进行历史拟合;研究了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为油田下一步的稳产甚至增产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双河油田核二段油层层数多、单层含油面积小、非均质性严重、边水活跃,属于典型的强边水小断块油藏,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此,开展小断块油藏聚合物驱边水控制技术、井网调整技术、注采参数优化技术、前缘段塞优化技术以及合理配产配注技术等研究和初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可有效提高强边水小断块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业  樊佐春 《岩性油气藏》2011,23(4):129-132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具有构造平缓、岩石颗粒粗、物性好、成岩作用弱、非均质性较弱、油 水关系复杂的特征。通过对该类油藏的成因探讨,认为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的物质基 础;水动力和水洗作用使浮力对原油运动力的影响变得极小;氧化作用形成的“沥青壳”阻止了地层水的 下渗,有利于油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平面分布模式为朵状和火山锥状剩余油2种。针对不同模式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屋脊油可以在顶部钻水平井挖潜,屋檐油宜采用水平井底部挖潜,屋顶油建议采用过路井补孔,屋内油采用水平井或直井加密挖潜;开发朵状剩余油应进一步完善井网,采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剩余油,而火山锥状剩余油宜采用局部直井加密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