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PDA)的临床疗效,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婴幼儿PDA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的婴幼儿PDA患者52例,同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48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主要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等。结果两种疗法的技术成功率(介入组98.1%、外科组97.9%)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组有1例封堵未成功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组有1例PDA结扎术后残余漏择期又行介入封堵治疗;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封堵组1.96%、外科手术组14.6%),介入封堵组有1例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组并发症有7例:进行性血胸二次开胸止血2例,肺不张2例,气胸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刀口感染1例,术后接受输血8例、呼吸机辅助通气16例,介入组无1例接受输血和呼吸机辅助通;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平均(4.3±1.2)d,外科组平均(11.2±3.3)d,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远期随访均生存良好,肺动脉压力下降程度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婴幼儿PDA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可作为婴幼儿PDA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成人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期预后.方法 22例年龄18~47(27.6±8.8)岁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根据心脏超声改变分为3组:A组(11例):左室扩大,右室内径正常;B组(6例):左室、右室均扩大;C组(5例),右室扩大,但左室内径正常.封堵前测量肺动脉压,应用国产PDA或房间隔缺损(ASD)封堵伞进行封堵,术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各组术前肺动脉压均重度增高,A组肺动脉压较B组和C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11例均采用国产PDA封堵伞即刻封堵成功.B组5例即刻封堵成功,3例使用国产PDA封堵伞,2例分别使用22和24 mm国产ASD封堵伞;1例试封堵后肺动脉上升,主动脉压下降,放弃封堵.C组4例封堵成功.均使用国产PDA封堵器.1例家属和患者放弃手术.各组患者成功封堵后肺动脉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C组下降程度不如其他两组(P<0.05).介入封堵成功患者随访1~58个月,平均(23.2±24.6)个月.A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转外科手术,其余患者均无残余分流和发生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左室、左房较术前不同程度缩小;B组和C组病例增厚的右室前壁变薄,右室、右房、肺动脉内径缩小,三尖瓣、肺动脉瓣返流减轻.结论 介入封堵可安全有效治疗大部分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封堵器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的效果。方法选取巨大PDA伴重度PAH患者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心脏彩超明确诊断。3例成人患者入院后给予降低肺动脉压力、纠正心衰治疗1周以上。所有患者均经导管造影测量PDA直径,并据此选用国产PDA封堵器。封堵试验前后检测主动脉、肺动脉压力,封堵试验阳性后释放PDA封堵器。结果 4例患者封堵试验均为阳性并封堵成功。所有患者术后心前区杂音均消失,心脏彩超提示分流消失,封堵器位置无变化。术后随访时间15~34个月,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分流,无封堵器移位及脱落。结论采用国产封堵器并依据术中封堵试验标准对巨大PDA伴重度PAH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对146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局部解剖结构满足封堵条件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下行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手术中予以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封堵成功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结果:成功封堵146例(98.6%).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36例,房间隔缺损(ASD)46例,室间隔缺损(VSD)64例.1例VSD因术中导引钢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建立轨道,放弃封堵.1例ASD因术中出现封堵器脱落而转外科手术.无死亡.1例PDA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残余分流消失;2例VSD手术后发生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VSD出现结性心律.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在严格掌握指征、规范手术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可用介入方法达到治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形态与其伸展性的关系。方法126例儿童PDA患者,按Krichenko法分为3组,A组(导管最窄处在肺动脉端)72例,B组(导管最窄处在主动脉端)24例,C组(导管呈管状)30例,均采用国产PDA封堵器治疗。测量PDA最窄直径和封堵术后封堵器腰部最窄直径,PDA最窄直径与术后封堵器腰部直径之差反映PDA的伸展性。结果126例PDA全部封堵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9.5%)有残余分流,20min后重复造影6例分流消失,6例术后3d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流消失。A组PDA直径为(4.97±1.00)mm,B组PDA直径为(5.28±0.62)mm,C组PDA直径为(4.78±0.72)mm,A组与B组PDA伸展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和B组伸展性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组和B组PDA伸展性较大,选择封堵器时应较常规方法偏大;C组PDA伸展性较小,宜选择偏小封堵器。  相似文献   

6.
封堵器脱落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封堵器脱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若能通过介入治疗的方法取出脱落封堵器,可避免外科手术.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笔者共完成先天性心脏介入治疗130例,其中2例患者于术中发生封堵器脱落,通过介入方法取出脱落封堵器,更换封堵器材,实现成功封堵.总结报告如下: 病例1女,22岁.2010年9月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前经胸心脏彩超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直径约3 mm,使用6 mm Ampla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行封堵术.封堵术后左心室造影,显示心室水平分流消失,释放封堵器后封堵器脱落移位至左下肺动脉,位置固定.封堵器螺母显示不清,使用圈套器抓住封堵器腰部,拉至鞘内,取出封堵器.更换10 mm Ampla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行封堵术,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7.
郭炜华  史旭波  王国宏  吴明营  陈波  王雷  刘君  陈喆 《临床荟萃》2011,26(17):1473-1475,1479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巨大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23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8-18.0 mm,平均(12.2±4.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98.3±23.4)mmHg,平均压为(69.1±15.0)mmHg,封堵后30分钟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4.6±10.6)mmHg,平均压为(28.9±7.3)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1),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放弃干预。封堵后3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示22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1例存在中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均采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团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实施的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患者资料30例,所有病例均在800mA大血管造影机及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股静脉置入国产封堵器,将患者术前X线平片及术后X线平片心脏形态及肺血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全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封堵术后X线检查示:大部分病例心胸比率、心脏表面积、肺动脉基线(P1)、肺动脉主干横经(P2)肺动脉段突出度(P3)等值均变小,肺血均减少。结论:X线平片从形态分析手术前后心脏大小、形态,尤其可观察肺血改变。从而可以全面地评价手术疗效,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适合各年龄组的PDA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6 kg,肺动脉平均压33~49 mm Hg,4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10例,漏斗型5例,最窄处直径2~9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3~36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惠者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在2.5~12mm,选择腰部直径为4~14 mm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10分钟后进行左心室造影,观察即刻效果.并且于术前、术后3日、1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观察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每搏量、短轴缩短率、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44例中42例成功置入封堵器,其中35例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7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率95%(42/44).另外2例因膜部瘤太大、多出口、距离主动脉瓣近不能完全封堵,转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0分钟左心室造影,41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残留分流消失.获随访患者所有封堵器位置及形态良好,未影响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功能.术后3日、1个月及6个月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肺动脉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动脉导管未闲封堵器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于封堵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胸封堵术与心脏直视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 SD)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相同的入选标准,从2004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继发孔型A SD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共78例:经胸封堵术组38例,外科手术组40例。经胸封堵术组年龄、A SD大小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全组无死亡。经胸封堵术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7.4%和100%(P〉0.05)。两组治疗费用相似。经胸封堵组和外科手术组的输血量、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胸封堵术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更少且无需输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应用。方法:封堵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PDA直径、左心腔和肺动脉内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等,封堵器治疗1周后检测有否残余分流,并复测上述指标。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9例患者的PDA均为管型,PDA直径4-11mm,平均6.8mm,主动脉弓降部88.9%(8例)无残余分流,11.1%(1例)有少量的残余分流;左房、左室及肺动脉内径明显缩小(P<0.002-0.05),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P<0.01),表明心脏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高且安全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封堵术前PDA大小的判断、封堵术指征的选择、术后残余分流的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以及随访观察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管涛  王黎明  祁国荣  路霖  曲毅  杨延平  毛文凯 《临床荟萃》2012,27(16):1431-1432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f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04%~0.08%,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0%,青海省平均海拔3300m,由于高原缺氧、寒冷、干燥等不利因素影响,PDA发病率约为0.7%[1],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是手术的重要危险因素[2].既往外科手术是治疗PDA的唯一方法,随着介入技术及封堵器材的发展,特别是Amplatzer封堵器广泛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目前已作为PDA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将我科收治PDA合并SPH患者17例介入封堵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婴幼儿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仅经静脉途径行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的效果,探讨TTE在婴幼儿PDA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6岁以下行PDA介入封堵术的患儿110例,根据不同的介入封堵方法分为常规组(按传统方法建立股动静脉双通道)和实验组(仅建立静脉通道)。两组相比较,评价实验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100%,常规组和实验组即刻、术后10min残余分流率分别为4%vs 8.3%、2%vs 3.3%,术后1d、1个月、3个月未见残余分流发生;TTE测量的PDA直径分别为(10.3±2.7)mm(4~16mm)vs(9.8±2.4)mm(4~16mm),封堵器大小为(12.0±3.0)mm(8~18mm)vs(12.3±3.0)mm(8~18mm);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组PDA造影测值为4~16mm,平均(11.1±2.9)mm,与该组TTE测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明显小于常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TTE引导下仅经静脉途径行PDA介入封堵术可行安全简便,在婴幼儿经皮行PDA介入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胸片、临床症状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其中介入治疗组患儿68例,经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手术组)患儿18例,对年龄、性别、体重、PDA直径大小、心胸比例、术前反复肺部感染、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的比较.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介入治疗组成功率 95.58%,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100%,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差异.介入治疗组与手术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8.16±4.16d和20.05±6.52d,费用分别为26327.97±4828.35元和17773.01±10499.32元.结论 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均是治疗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安全性好,创伤小,并发症低,更具可行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6.7)、EMbase (1966~2006.7)、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2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6.7),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和非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4.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未获得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6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 043例。结果显示:①住院期间病死率:14个试验的住院期间病死率都为0,只有2个试验报道外科手术治疗组各有1例死亡;②12个试验(n=1 722)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Amplatzer封堵器组的治疗成功率略低于外科手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92,0.98)];③6个试验(n=1 106)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Amplatzer封堵器组术后24 h封堵成功率也略低于外科手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92.1.00)] ;④1 6个试验(n=1 977)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Amplatzer封堵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治疗组[RR=0.27.95%CI(0.21,0.35)];⑤14个试验(n=1 807)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Amplatzer封堵器组术后输血明显少于外科手术组[RR=0.03,95%CI(0.02,0.06)]。结论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成功率略低于手术治疗组,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输血少,在适应症范围内可代替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独立引导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价值。方法 收集25例接受TEE独立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的PDA患儿(TEE组),并纳入接受X线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的70例PDA患儿(对照组),对比2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随访资料,评估TEE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的疗效。结果 2组治疗效果均满意,封堵器位置均正常,周围无残余分流、无大血管梗阻。TEE组手术时间为28~61 min,对照组为28~62 min。组间患儿年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3及6个月,2组封堵器位置均正常、动脉水平无残余分流、无心律失常;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TEE用于独立引导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儿童PD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并与76例年轻患者(≤40岁)比较。结果:中老年组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年轻组(分别为84.2%vs50.0%,P<0.05和31.6%vs7.9%,P<0.05)。19例中老年人PDA患者,18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与年轻组无显著差异(94.7%vs94.7%,P>0.05),无1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封堵后15~30min复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13例无残余分流,6例微量到少量分流;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峰值与封堵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2±12mmHgvs.49±28mm-Hg,P<0.05)。18例封堵成功的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主-肺动脉水平均无残余分流,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进一步下降至26±4mmHg。结论;中老年人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国产封堵器与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近、远期疗效,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69例,同期开胸手术治疗123例,比较两种疗法的治疗成功率、残余分流、并发症、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远期疗效等.结果 介入治疗组与开胸手术组治疗成功率及残余分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6%(68/69)、100%(123/123),x2=1.792、P>0.05;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1.4%(1/69)、1.6%(2/123),x2=0.009、P>0.05];2组并发病发生率[分别为1.4%(1/69)、9.8%(12/123),x2=4.832、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70.6 ±19.3)、(132.3 ±39.9)min,P<0.05]、输血发生率[分别为0(0/69)、75.6%(93/123),x2=101.2、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9±1.9)、(12.9±5.1)d,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法检验2组间累积优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优良,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国产封堵器与外科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近、远期疗效,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69例,同期开胸手术治疗123例,比较两种疗法的治疗成功率、残余分流、并发症、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远期疗效等.结果 介入治疗组与开胸手术组治疗成功率及残余分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6%(68/69)、100%(123/123),x2=1.792、P>0.05;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1.4%(1/69)、1.6%(2/123),x2=0.009、P>0.05];2组并发病发生率[分别为1.4%(1/69)、9.8%(12/123),x2=4.832、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70.6 ±19.3)、(132.3 ±39.9)min,P<0.05]、输血发生率[分别为0(0/69)、75.6%(93/123),x2=101.2、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9±1.9)、(12.9±5.1)d,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法检验2组间累积优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优良,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