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s,RPs)与早发冠状动脉疾病(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CA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300例PCAD患者(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及冠脉造影正常者250例为对照组。用双标记流式细胞仪对全血进行检测获得RPs百分比(RPs%)。随访24月时,评估RPs与远期主要不良心脏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及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相关性。结果随访24月共发生MACE 20例(占6.7%)。PCAD组与对照组的吸烟、糖尿病、家族史、心力衰竭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AD组R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s>10%组ISR的发生率与RPs 6%~8%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RPs>10%是预测心脏不良事件的一个独立变量(HR=2.58,95%可信区间:1.12~5.35,P<0.01)。Kaplan-Meier事件生存率曲线显示,RPs>10%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RPs<10%组。结论 RPs是预测PCAD行PCI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RPs>10%与PCAD患者PCI术后ISR相关,且MACE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13例冠心病患者成功置入单个药物洗脱支架,术后9~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术后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CI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Ang-2浓度。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12例患者,无再狭窄组101例患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术前Ang-2浓度[(849.6±234.6)pg/mL vs.(796.9±198.7)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ng-2浓度[(629.7±137.3)pg/mL、(504.3±107.6)pg/mL]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再狭窄组术后Ang-2浓度降低更为明显,低于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Ang-2浓度均明显降低,且无再狭窄组降低更明显,推测Ang-2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相关,可作为预测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GRACE评分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甘肃省人民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1 118例。记录主要人口学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并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无复流判定至少由2名有经验的心脏病专家独立进行评估。使用标准的计算机程序进行GRACE风险评分的计算。所有病例均通过医疗记录、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进行随访,并分析GRACE评分对实施PCI的STEMI患者冠脉无复流和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在中位时间36个月的随访期间,1 118例患者中有58例(5.2%)失访,其余1 060例患者中,118例(11.1%)发生无复流现象,147例(13.9%)发生MACE事件。无复流患者GRACE评分显著高于正常血流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RACE评分是STEMI患者PCI过程中发生冠脉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34;P=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和达格列净联合治疗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FrEF)不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出院后随访的96例HFrEF且不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观察组联合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达格列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血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T(cTnT)、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以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MLHFQ)、心衰再住院、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cTnT、NT-proBNP、LVEDd、LVPW、LA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LVEF值明显升高(P<0.05),MLHFQ和MACE发生率也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的FBG、HbA1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沙库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DKD患者随机分2组(n=40),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沙坦和二甲双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艾塞那肽,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血压、肾功能指标、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和环磷酸腺苷(cAMP)、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环磷酸腺苷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结果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平均血糖(MBG)、24 h血糖标准差(SDBG)、24 h血糖波动范围(BGFR)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P<0.05)。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Umalb)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eGFR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血清AGEs、cAMP和血清丙二醛(MD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KA和p-CREB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CREB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对早期DKD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患者AGEs生成、改善机体氧化应激以及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可能与其保护DKD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22例(微创组),接受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5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结核全身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Cobb角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188.64±18.59)min vs.(201.60±22.67)min]、术中出血量[(118.64±22.95)mL vs.(553.60±100.54)mL]、术后引流量[(134.55±36.48)mL vs.(291.20±61.53)mL]、住院时间[(12.86±2.17)d vs.(15.80±3.03)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ESR、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腰椎前凸Cobb角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患者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3.59±0.96)vs.(4.16±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微创技术可减小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的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DFT)与常规补液对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循环动力学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目标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补液方案进行补液;目标组采用SVV为指导的目标管理补液方案进行补液。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术中输液量及其种类、失血量、尿量、术前术后1d血色素(Hb)、血球压积(Hct)、尿素氮(BUN)、肌酐(Ccr)水平以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吻合口渗漏或腹腔感染、肠梗阻等)。结果 1两组患者基础值(T1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间段比较发现,全麻诱导后即刻(T2)、建立气腹后(T3)、标本切除时(T4)MAP、HR与T1的差值目标组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而胃肠吻合时(T5)、手术结束后即刻(T6)MAP、HR与T1的差值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2术中液体总输入量、晶体输入量目标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胶体液的输入量目标组高于常规组(P<0.05);3目标组尿量和出血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4两组术前术后1dHb、Hct、BUN、Ccr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5目标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和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并发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以SVV为指导的GDFT方案不仅能够维持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而且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较传统补液方案更为理想的液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一级亲属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按WHO 1999年T2DM的诊断与分型标准分为T2DM组(156例,为T2DM患者且其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T2DM患者≥2例)、T2DM一级亲属中正常糖耐量组即NFDR组(168例,为T2DM的一级亲属中糖耐量正常者)、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组即NC组(150例,与T2DM无血缘关系,且经口服糖耐量检测排除T2DM和糖耐量异常IGT者)。每组按体重指数(BMI)再分为肥胖组(BMI≥25kg/m2)和非肥胖组(BMI<25kg/m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 T2DM组患者BMI显著高于NC组(P<0.05);NC组、NFDR组、T2DM组甘油三酯(TG)依次增高,3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TC)依次增高,但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显著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PA/AA基因型患者较PP基因型患者的TG、TC、LDL高(P<0.05),其中肥胖组PA/AA基因型较PP基因型患者的TG、TC、LD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肥胖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FDR组PA/AA基因型较PP基因型中TG、TC、LDL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肥胖组中PA/AA基因型较PP基因型中TG、TC、LD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肥胖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PA/AA基因型与PP基因型患者的TC、TG、HDL、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C肥胖组及NC非肥胖组中两种基因型患者的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西北地区汉族T2DM及其一级亲属血脂相关,以肥胖者明显,但可能对血脂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带球囊支架系统植入椎体成形术(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例,根据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VBS治疗和传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和功能改善情况、椎体压缩等影像学变化、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等相关指标对比分析,评估VBS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结果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方式均采用局部麻醉下经皮双侧穿刺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安全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经半年以上随访,术后3 d、术后1个月、3个月及半年随访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半年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相应指标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骨折疼痛的缓解方面均有显著疗效,且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