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7):38-4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于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GOS等级及清醒率和清醒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5):47-48
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损伤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肌酸激酶(CK)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干预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GCS评分及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4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Vm、Vs、PI、CK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m、Vs均高于对照组,PI、CK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损伤能够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改善脑代谢、血流指标、显著降低其血清CRP水平及CK水平,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6):146-147
目的:探讨分析盐酸纳洛酮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出血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昏迷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GCS评分及脑血肿量情况、意识觉醒恢复时间、治疗半年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脑血肿量明显减少(P<0.05);且研究组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血肿量进一步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意识觉醒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半年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能够有效治疗脑出血昏迷患者,降低脑血肿量,缩短意识觉醒恢复所需时间,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秦国强  王淳良 《矿产勘查》2010,(11):34-36,39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不同时机和疗程中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将9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脑外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n=65)与对照组(n=25)。2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观察开始高压氧治疗的不同时机(T1-T3为伤后15 d内、16~30 d内3、1 d以上)和不同高压氧治疗疗程(C1-C4分别为1、2、3、3个以上疗程)的治愈显效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GCS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1、T2和T3不同治疗时机间治愈显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1与C2、C3与C4治愈显效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C2与C3、C4治愈显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和持续3个疗程高压氧治疗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愈显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对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r-Hu 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NSE、S100B蛋白(S-100B)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患者脑血流,统计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两组NSE、VEGF、S-100B水平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两组GCS、GOS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采用r-Hu EPO干预,可下调NSE、VEGF、S-100β蛋白表达,减轻脑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1):85-88
目的:探究分析呼唤式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处理和基础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呼唤式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满1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情况(GCS)和累积醒转例数,综合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经呼唤式护理干预1个月后,其3~8分和13~1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分别为6.38%、51.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91%、38.30%;且其术后第1、2、3、4周醒转累计人数比(34.04%、53.19%、78.72%、89.3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89%、31.91%、46.81%、65.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进行呼唤式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昏迷患者醒转,有效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减少致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帮助恢复神经功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6):118-119
目的:探索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效果。方法:在2012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随机抽取出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89.13%,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1、3、7、14 d的颅内压均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14 d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的再次出血、颅内感染、癫痫、脑积水、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2.44%、4.88%、2.44%、2.44%、4.88%,均低于对照组的16.31%、22.58%、19.35%、19.35%、25.81%(P<0.05);两组切口脑脊液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9):38-41
目的:分析比较重型颅脑外伤脑疝采取常规手术与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就诊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7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采取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疗效要优于常规手术,改善其预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且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9):1792-1795
目的:观察椎针通络循经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椎针通络循经疗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吞咽功能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水平、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水平、洼田饮水试验以及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前(32.98±4.11)分,治疗后(26.26±3.04)分,试验组治疗前(32.38±3.19)分,治疗后(22.55±2.73)分,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口摄食量表分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2.42±0.58)级,治疗后(3.41±0.31)级,试验组治疗前(2.45±0.66)级,治疗后(4.62±0.44)级,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对照组治疗前(2.22±0.65)级,治疗后(3.11±0.49)级,试验组治疗前(2.17±0.73)级,治疗后(4.12±0.58)级,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85.0%,对照组有效率65.0%,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针通络循经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7)
目的:观察健侧头电针对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40例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健侧头电针治疗。治疗10次算1疗程,疗程间期休息2d,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每疗程结束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变化,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清醒率。结果:1个疗程结束时和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GC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而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均有促醒作用,其中观察组效果最好。结论:健侧头电针可提高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的GCS评分,对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具有促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