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程度与温度、湿度、日照密切相关。适宜的气温、湿度及日照条件以及2005年土壤中虫源基数较高,是2006年禹州吸浆虫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依据温度条件,建立了吸浆虫发生期预测方程;依据温湿条件,建立了发生量预测方法。此外,还提出了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虫期)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烟草普通花叶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美秀  蒋宗孝 《气象科技》2006,34(6):715-718
分析了气象条件对闽西北烟草普通花叶病(TMV)发生发展的影响。分析得出:温度、湿度、降水及日照等气象因子对TMV发生发展均有明显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和关键时段不尽相同,影响最大的是湿度和降水,温度次之,日照最小;TMV始发时温度起主要作用,而流行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湿度和降水。建立了闽西北地区TMV发生程度的中期预测模式,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和温、湿度条件关系密切.平舆县3月中、下旬和4月份的地温适宜成虫活动,4月份降水较多时,很适宜吸浆虫发生.防治措施以麦播期和蛹期防治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严把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虫期)“三关“防治.  相似文献   

4.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和温、湿度条件关系密切。平舆县3月中、下旬和4月份的地温适宜成虫活动,4月份降水较多时,很适宜吸浆虫发生。防治措施以麦播期和蛹期防治为主,穗期成虫补治为辅,严把麦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虫期)"三关"防治。  相似文献   

5.
气象因子对稻瘟病的影响及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水稻稻瘟病的观测,找出温度、湿度、光照和风对稻瘟病流行的影响,和水稻返青期、抽穗前期稻瘟病的预测方法,建立了稻瘟病年发生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大埔县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光、温、水要素,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了大埔县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期热量条件优越、气温适宜、日照充足。降雨量和空气湿度都有随着烤烟的生长逐月增加的趋势,有利于提高烟株质量;育苗、伸根期温度偏低;烤烟成熟期雨水过多是限制优质烤烟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害虫,近年有高发态势,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2006年,新泰市气象局联合农业局开展了小麦吸浆虫大面积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分析了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现状,研究了其产卵规律、小麦吸浆虫不同虫态的防治适期和小麦吸浆虫成虫防治的最佳时期.对目前推广的10个小麦品种在大田自然感虫情况下进行观察,发现: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受害轻的主要原因是"两期错位".有效成虫是造成当年小麦受害的主要原因.利用抗(避)虫小麦品种控制小麦吸浆虫筛选出了抗虫品种加以推广,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苏北杨树主要虫害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6~2001年苏北杨树主要虫害调查资料和1996~2001年在宿迁5县(区)试验资料的研究,分析了温度、湿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对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蛾、桑天牛、草履蚧、溃疡病等杨树主要病虫害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温湿度综合指数K对杨舟蛾类害虫羽化开始期的指示意义;建立了草履蚧危害损失的气象要素估算方法。为杨树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9.
气象因子对糖甜菜产量影响的研究主要应用三种方法:生理学(作物生长模拟)、数理统计(经验统计)和综合方法(作物-天气分析)。1.Weber 等(1966)研究了联邦德国的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日照和水分平衡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统计3月1日到9月30日(1948—1963年)共21个10天周期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差异。他们确定营养生长期产量按一个月周期与几个气象因子有关,按10天周期与个别气象因子有关。获得高产都是在栽培期间降水少而日照充足,由于土壤热量适中,可使抽出嫩枝加快。5月  相似文献   

10.
影响紫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9年新兴、罗定、墨江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和各种植区稻米产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产量分离等方法,对影响稻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3次多项式法分析建立新兴紫稻预测产量三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在气温因子方面,新兴温度气候资源总体上十分适合紫稻各生育期的生长,适宜度很高;在降水因子方面,新兴、罗定、墨江降水量是充足的,均能满足生理需水要求;在日照因子方面,墨江中稻整个生育期的日照累计年平均日照时数均比新兴、罗定偏高,整体上各站日照充足,均有利于光合作用。(2)建立紫稻预测产量三元回归模型,整体上三元回归模型在紫稻预测产量上的拟合较好,预测产量总体上比实际产量稍微偏大,误差率在6%~23%范围内,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气候适宜度在华北冬小麦发育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昊宇  王建林  郑昌玲  宋迎波 《气象》2012,38(12):1554-1559
利用华北地区39个代表站,1971-2011年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土壤水分、冬小麦发育期和农业气象指标等资料,在考虑_十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影响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构建了冀、鲁、豫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以冬小麦气候适宜度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冀、鲁、豫3省9个区域冬小麦发育期预报模型。模型回代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模型的模拟天数与实际天数的平均误差均在1-2天之间,不同发育阶段模型的模拟天数与实际天数的平均误差均在4天以内;模型预报检验表明,各区域不同发育阶段的预报天数与实际天数的误差大多数在3天以下。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58—2015年我国北方地区8个主产省(市)小麦蚜虫分省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资料、1958—2015年601个气象站点相应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并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结合小麦蚜虫适宜生理气象指标和华北、黄淮小麦生育期规律,筛选影响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构建分区域的小麦蚜虫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以反映气象条件对小麦蚜虫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筛选出影响华北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8个关键气象因子,影响黄淮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6个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的华北、黄淮模型回代检验等级准确率分别为91.2%,93.1%,2016—2018年3年外推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利用黄淮模型反演苏皖两省2016—2018年小麦蚜虫发生等级、异地检验3年预报效果均较理想。模型适用于从气象角度对华北、黄淮及江淮地区小麦蚜虫发生等级进行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元  李轩  高苹  张旭晖  曾明剑 《气象科技》2011,39(3):379-384
以江苏省为例,介绍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核心技术。系统采用VB.Net 2005和ArcEngine做为开发平台,基于MS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查询,利用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3个气象要素,用两种算法来计算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生成包含地理信息的文字产品和图形产品,实现了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业务预报。系统具有功能强大,算法高效,操作简单等特点,解决了业务部门资料分析处理和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的相关问题,具有很好的业务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深圳市2003-2007年5年的流感样病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深圳市夏季流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统计。研究发现深圳市流感高峰期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且存在向夏季转移的趋势,这种流感流行的季节差异与天气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受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显著,在平均气温处于25-30℃之间,相对湿度较高的天气条件下易出现流感高峰。用最低气温、最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为预报因子,建立了深圳市夏季流感就诊率的等级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5.
分析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可为杨树烂皮病预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2-2008年黑龙江省14个代表站点杨树烂皮病资料和气象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研究黑龙江省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杨树烂皮病发病率与上年10月至当年4月平均气温、5-9月温湿系数、降水量、降水日数、上年10月和当年3月空气相对湿度、极端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天气条件持续时间及平均风速呈正比,与上年10月至当年4月温湿系数、5-9月平均气温、上年12月至当年1月空气相对湿度、极端最低气温及日照时数呈反比。湿润、温凉和冬季冷热骤变的气候环境可加剧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发展,日照充足和夏季高温对杨树烂皮病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及作物年景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安徽省淮北平原37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风险,评判农业气候年景。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气候因子适宜程度不同,单要素各生育期适宜度均为灌浆-乳熟期较高,返青-拔节期较低,其中降水适宜度分蘖期最低;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水分是冬小麦生长的限制因子。气候综合适宜度灌浆-乳熟期最高,分蘖期降水适宜度最低,并且其序列变异系数大,常遭遇秋冬连旱,引起产量波动;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东高西低分布,淮北中东部较高,而淮北西部及沿淮地区较低,冬小麦生产风险相对较高。1961-2016年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线性增大趋势显著,降水适宜度线性趋势不明显,而日照适宜度呈显著的线性减小趋势;综合来看,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无明显线性增减趋势,空间上淮北东部略有增大,而西部及沿淮地区略有减小,气候风险增加。淮北平原多数年份气候适宜度适中,适宜性偏差年发生概率高于偏好年。基于气候适宜度评判冬小麦气候年景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产量增减情况基本相符,表明农业气候年景模型评估精度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e information on impa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cotton production is not generally available, or at least not available in the required form. Understanding this impact may help physiologists determine a possible control of the flowering mechanism in the cotton plant. Two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soil moisture status, and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of Gossypium barbadense. The climatic factors considered were 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C),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C), 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C), sunshine duration (h day?1), maximum relative humidity (%),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 and wind speed (m s?1).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and sunshine duration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climatic factors affecting flower and boll retention and production. Temperature appeared to be less important in the reproduction growth stage of cotton in Egypt than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and sunshine duration. The soil moisture status showed low and in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High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short period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s enhanced flower and boll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新源县气象站1982—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产量及同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3 a直线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近37 a来新源县冬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7 a来新源县冬小麦冬前生育期显著推迟,返青至乳熟期显著提前,春、夏季生育期提前主要受3月上、中旬气温影响。出苗—越冬开始期显著缩短、乳熟—成熟期显著延长,其它各生育期间隔无显著变化,全生育期缩短是由播种期显著推迟造成的。冬小麦气候产量与营养生长期的气象要素显著相关。播种期显著推迟导致冬前的热量积累不足,建议播种期提前10 d左右,利于形成壮苗。  相似文献   

19.
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1-2009年大豆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利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揭示了大豆不同发育期的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影响效果不同,其中开花-结荚期的平均气温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最大,为0.90,其次为播种-出苗期的降水,相关系数为0.71,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分枝期的生物量和开花期的叶面积对大豆产量具有一定影响(r>0.5)。通径分析显示具有显著直接作用的因子是开花期的叶面积,不同发育期的气温与降水主要通过对生物量和叶面积的间接作用来影响大豆产量,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耦合气象因子与生物因子建立大豆产量回归模拟方程,能够较好解释大豆产量(R2=0.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