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溶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被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长久以来都认为溶酶体的破裂将导致细胞坏死,而非凋亡。但近几年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有限的溶酶体损伤会选择性释放一些组织蛋白酶,从而导致细胞凋亡。溶酶体酶包括组织蛋白酶和其他水解酶,脑缺血时溶酶体组织蛋白酶被释放入细胞质引起细胞凋亡,尤其以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D、L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本综述讨论脑缺血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提示溶酶体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对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凋亡基因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实验室完成。选择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损伤组,模型组,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地黄饮子5Ag/(kg&;#183;d)和地黄饮子2.7g/(kg&;#183;d)组,每组20只。模型组以D-半乳糖腹腔注射合并淀粉样β蛋白注射海马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假损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在造模的同时,地黄饮子治疗组分别给予地黄饮子灌胃[相当含生药5.4g/(kg&;#183;d)和2.7g/(kg&;#183;d)],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分别给予抗脑衰胶囊、石杉碱甲溶液灌胃[含生药分别为2.403g/(kg&;#183;d),0.018mg/(kg&;#183;d)1,1次/d,共5周。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各组海马凋亡基因的表达,及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0只动物中,因造模死亡共20只,模型组5只、石杉碱甲对照组6只,抗脑衰对照组3只,地黄饮子5.4g/(kg&;#183;d)组3只,地黄饮子2.7g/(kg&;#183;d)组3只,进入结果分析100只。①大鼠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核转录因子KB、hsp70基因mRNA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示,淀粉样β蛋白可诱发大鼠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地黄饮子5.4g/(kg&;#183;d),2.7g/(kg&;#183;d)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大鼠海马区域的表达(P〈0.05)。地黄饮子5.4g/(kg&;#183;d)组下调幅度最大。与假损伤组比较,模型组鼠脑海马核转录因子KBmRNA、hsp 70 mRNA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地黄饮子5.4g/(kg&;#183;d),2.7g/(kg&;#183;d)组均有明显的上调作用(P〈0.05)。地黄饮子5.4g/(kg&;#183;d)组对hsp 70 mRNA水平的上调作用优于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hsp 70 mRNA电泳强度比较显示:假损伤组〉地黄饮子5.4g/(kg&;#183;d)组〉地黄饮子2.7g/(kg&;#183;d)组〉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模型组。②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显现凋亡早期的形态特点,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凋亡皆有抑制作用。结论:地黄饮子对痴呆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地黄饮子上调核转录因子κB、hsp70的表达,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控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对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凋亡基因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实验室完成。选择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损伤组,模型组,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地黄饮子5.4g/(kg·d)和地黄饮子2.7g/(kg·d)组,每组20只。模型组以D-半乳糖腹腔注射合并淀粉样β蛋白注射海马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假损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在造模的同时,地黄饮子治疗组分别给予地黄饮子灌胃[相当含生药5.4g/(kg·d)和2.7g/(kg·d)],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分别给予抗脑衰胶囊、石杉碱甲溶液灌胃[含生药分别为2.403g/(kg·d),0.018mg/(kg·d)],1次/d,共5周。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各组海马凋亡基因的表达,及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0只动物中,因造模死亡共20只,模型组5只、石杉碱甲对照组6只,抗脑衰对照组3只,地黄饮子5.4g/(kg·d)组3只,地黄饮子2.7g/(kg·d)组3只,进入结果分析100只。①大鼠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核转录因子κB、hsp70基因mRNA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示,淀粉样β蛋白可诱发大鼠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地黄饮子5.4g/(kg·d),2.7g/(kg·d)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大鼠海马区域的表达(P<0.05)。地黄饮子5.4g/(kg·d)组下调幅度最大。与假损伤组比较,模型组鼠脑海马核转录因子κBmRNA、hsp70mRNA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地黄饮子5.4g/(kg·d),2.7g/(kg·d)组均有明显的上调作用(P<0.05)。地黄饮子5.4g/(kg·d)组对hsp70mRNA水平的上调作用优于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hsp70mRNA电泳强度比较显示:假损伤组>地黄饮子5.4g/(kg·d)组>地黄饮子2.7g/(kg·d)组>抗脑衰对照组>石杉碱甲对照组>模型组。②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显现凋亡早期的形态特点,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凋亡皆有抑制作用。结论:地黄饮子对痴呆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地黄饮子上调核转录因子κB、hsp70的表达,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控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组织蛋白酶D(CD)的表达与膀胱移和细胞癌(BTCC)生物学行为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33例BTCC及13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D抗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膀胱移行细胞均呈弱阳性表达,BTCC组肿瘤细胞强阳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单发与多发,初发与复发之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CD表达与BTCC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CD通过降解天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活忆饮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β淀粉样肽1-40(Aβ1-40)表达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探讨治疗AD的方法. 方法:选择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15只,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切断大鼠双侧穹窿-海马伞,此后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实验性AD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①AD组:生理盐水灌胃,4.8ml/(次·d).②活忆饮治疗组:中药方剂活忆饮主要由补肾益精中药熟地、活血行气中药黄芪以及泻火解毒中药黄连等组成,水煎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1g汤剂,灌胃4.8ml/(次·d).③正常对照组:同期饲养,生理盐水灌胃,4.8ml/(次·d).所有大鼠观察时间均为28d.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CA1区Aβ1-40阳性细胞表达变化.同时应用MG-2迷宫观察治疗前后大鼠学习成绩. 结果:活忆饮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海马CA1区Aβ1-40阳性细胞计数显著低于AD组(P<0.01).活忆饮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学习能力被电击次数(28.14±5.95次)显著少于AD组(41.28±5.28次)(P<0.01). 结论:中药方剂活忆饮可以降低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Aβ1-40表达,提高学习能力,可能具有干预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组织蛋白酶D(CD)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生物学行为间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33例BTCC及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D抗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膀胱移行细胞均呈弱阳性表达,BTCC组肿瘤细胞强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单发与多发、初发与复发之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CD表达与BTCC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CD通过降解天然屏障在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方剂活忆饮对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内不同部位β-淀粉样肽1-40(Aβ1-40)和烟碱型胆碱受体(nAchR)表达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AD的方法。方法: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15只,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切断大鼠双侧穹窿-海马伞,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实验性AD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只。1AD组:4.8 ml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2雌激素治疗组(E2组):苯甲酸雌二醇(1 m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3活忆饮治疗组:中药方剂活忆饮每次灌胃4.8 ml,每日1次(活忆饮主要由补肾益精中药熟地,活血行气中药黄芪,以及泻火解毒中药黄连等组成,水煎浓缩至含生药量1 kg/L汤剂)。所有大鼠均治疗28 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脑皮质区、海马CA1区、杏仁复合体区、Meynert核区的Aβ1-40、nAchR阳性细胞表达。结果:活忆饮治疗组和E2组皮质区、海马CA1区、杏仁复合体区、Meynert核区nAchR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AD组,而Aβ1-40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AD组(P〈0.05或P〈0.01)。活忆饮治疗组大脑皮质区、杏仁复合体区nAchR阳性细胞数较E2组均明显升高,海马CA1区和Meynert核区Aβ1-40阳性细胞数则均较E2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中药方剂活忆饮可以提高AD模型大鼠脑内不同部位nAchR表达,降低Aβ1-40表达,具有干预AD病理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旋小檗碱对APP/PS1/Tau三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Aβ)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三转基因A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各10只。加药组给予小檗碱50 mg·kg~(-1)·d~(-1)灌胃,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3个月。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Aβ、Bcl-2和Bax表达,免疫组化测定小鼠海马Aβ表达,ELISA检测小鼠海马Bcl-2、Bax表达。结果:给药组海马组织Aβ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海马组织Bcl-2表达增加而Bax表达减少(P0.05)。结论:小檗碱能降低三转基因AD小鼠的Aβ表达,其机制可能与Bcl-2和Bax表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早老素1基因突变对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的影响,以及对tau蛋白异常修饰及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探讨早老素1基因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变化的关系。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5-09与早老素1,基因突变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文章,检索词“Prcsenilin 1,mutation.Alzheim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5-09期间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早老素-1,基因突变,阿尔茨海默病”。 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406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早老素1基因突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20多篇,无论研究对象为患者还是动物或细胞全部纳入,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 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22篇重点文献按早老素1生物学功能、和病理作用分类:其中4篇与早老素1的生物学功能相关,10篇与早老素1和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的关系有关,4篇与早老素1和tan蛋白异常修饰的关系有关,4篇与早老素1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有关。 资料综合:22篇文献综合结果说明早老素1有可能作为γ分泌酶本身或其活性中心来影响淀粉样β蛋白前体代谢,从而使淀粉样β蛋白42的产生增加;早老素1也可通过参与一些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增加tan蛋白异常磷酸化水平,并且影响神经元对凋亡的敏感性。 结论:早老素1基因突变是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β淀粉蛋白(Aβ)被认为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毒性物质,但具体是Aβ纤维丝还是寡聚体存在着争论。本综述以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为线索,阐述不同状态的Aβ的神经毒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以Aβ为靶点的AD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D(Cath-D)和P53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分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探讨Cath—D和P53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6例宫颈鳞癌患者组织Cath—D和P5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宫颈鳞癌中Cath-D和P53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11%和74.41%,Cath—D的过高表达明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性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率、肿瘤细胞中P53过多地在核内聚积密切相关。结论在宫颈鳞癌的分化、侵袭性生长方式及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中的Cath—D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且在肿瘤细胞中P53和Cath—D可同时过高表达,在宫颈鳞癌中p53基因异常可能与Cath—D的过表达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eynert核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后对大鼠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μlAβ1-40(10μg/μl)在立体定向仪下注入大鼠右侧Meynert核,分别于1、4周时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中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结果Aβ注射1周后,实验组Meynert核、海马区和皮层区均可见一些神经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成团块并见边聚现象,神经细胞有发生凋亡的趋势;4周时可见典型的神经细胞凋亡;突触结构数量减少。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Aβ注入Meynert核能引发CNS神经细胞凋亡和突触结构减少,可能是AD记忆障碍和痴呆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癌基因c-erbB-2、组织蛋白酶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癌基因c-erbB-2、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胃癌组织的c-erbB-2、Cath-d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c-erbB-2阳性率38.2%,Cath-D阳性率81.4%。c-erbB-2阳性者Cath-D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erbB-2阴性者,c-erbB-2和Cath-D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Cath-D表达还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及脉管内癌栓有关;c-erbB-2和Cath-D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结论 c-erbB-2和Cath-D对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c-erbB-2和Cath-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淫羊藿黄酮(EF)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模型神经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月龄ICR雄性小鼠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肽1-40(Aβ),建立AD小鼠模型.应用Morris水迷宫法和避暗试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内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P<0.05, P<0.01),脑内IL-1β和TNF-α含量增加( P<0.01),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P<0.05).与模型组比较,EF给药组(100 mg/kg、300 mg/kg)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 P<0.05, P<0.01),IL-1β和TNF-α含量及GFAP阳性细胞表达数均降低( P<0.05, P<0.01).结论 EF可降低Aβ诱导的小鼠脑内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关键因素之一。近来的研究证明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终身神经修复的神经干细胞。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内却未见到这些神经前体细胞的起到有效作用,其机制尚未清楚。淀粉样β蛋白1-40是否通过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造成神经毒性损害尚不清楚。 目的:体外实验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毒性作用中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抑制剂SP600125对淀粉样β蛋白1-40致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神经毒性作用的保护作用。 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10只孕14 d Wistar大鼠,取其胚胎以备实验。方法:取Wistar大鼠胚胎脑皮质组织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随机分为4组: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加入10n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先加入10μmol/LSP600125培养30min后再加入10nmol/L淀粉样β蛋白1-40);SP600125组(每孔加入10μmol/LSP600125培养);生理盐水组(每孔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培养0,2,4,6,12,24h,每个时间点设8个孔。采用α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①Wistar大鼠胚胎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生存率。②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③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结果。 结果:①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生存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4h时下降最明显;培养0,2,4,6,12,24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h明显低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上升,4h时上升最明显;培养0,2,4,6,12,24h时淀粉样B蛋白1-40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h明显高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③淀粉样β蛋白组: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在培养0,2,4,6,12,24h均有表达,但无变化;p-c-Jun氨基端激酶和p-c-Jun在淀粉样β蛋白1-40作用0h时即有表达,逐渐增高,4h时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 结论:淀粉样B蛋白1-40能明显抑制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生存率,导致细胞凋亡,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此过程,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启动自我救活机制原因之一;使用SP600125,可抑制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激活,明显减轻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家林  王金环 《新医学》2012,43(1):1-3,6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为导致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β-淀粉样蛋白(Aβ)在老年痴呆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该文分析了Aβ与AD的关系,初步探讨了Aβ在AD发病中的机制,并回顾了近几年免疫治疗的疫苗研发方向和研究背景,以便为今后研究新的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已建立的各种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以β淀粉样蛋白1-40和氯化铝双干预的方式,建立一种较为理想而实用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方法:健康雄性老年SD大鼠,经Morris水迷宫训练和筛选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采用单侧侧脑室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和腹腔连续4周隔天注射3%氯化铝的方式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以Morris水迷宫实验和跳台实验检测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以刚果红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大鼠海马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及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跳台实验反应时间、基础错误次数和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5),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可见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损伤改变且细胞数量减少.以上结果提示,以β淀粉样蛋白1-40和氯化铝双干预的方式能够成功复制出一种比较理想而实用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D大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40(amyloid-βprotein40,Aβ40)的沉积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S100β表达的关系。方法:普通级SD雄性大鼠24只,单纯随机分为两组,各12只。Aβ40处理组将Aβ40定向微注射于大鼠的双侧海马CA1,CA2~CA3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IL-1α和S100β的表达。结果:术后3,7d的IL-1α和S100β免疫组化均显示Aβ40处理组的大鼠海马区有细胞因子IL-1α,S100β的表达,而在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大鼠海马区未出现IL-1α,S100β的阳性表达。结论:Aβ40可诱导大鼠海马IL-1α和S100β表达。作为重要的病理性细胞因子,Aβ40诱导的细胞因子IL-1α和S100β上调表达可能具有重要的神经毒性效应,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及尼莫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尼莫地平组(n=50):尾壳核注射自体股动脉血50μL复制脑出血模型,造模即刻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6mg/kg(即8μL/g),以后每天1次。②模型组(n=50):同前造模,术后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③假手术组(n=20):手术,但进针人尾壳核后不注血。各组分为术后6,24,48,72h、5d 5个时间点。造模动物醒后进行Bederson评分,评估其行为和神经功能缺陷(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评分≥2分为造模成功)。人组动物在以上5个时间点进行Bederson评分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经尾壳核行冠状切片,行免疫组化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大鼠醒后迅速出现偏瘫,24h后评分趋于稳定,至72h之间评分最高,然后逐渐下降,5d时仍有体征。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尼莫地平组术后48,72h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②血肿周围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假手术组进针侧脑组织表达很少,模型组6h后即有表达,24h达高峰,持续72h后逐渐下降,5d后仅有少量表达;尼莫地平组动态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但各时间点的数值均较低,尤其是术后24~72h(P〈0.01)。结论: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升高,提示其与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②尼莫地平降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减轻细胞凋亡程度,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神经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β淀粉样肽42(β-amyloid peptide 42,Aβ4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并探讨其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血清Aβ42含量及其早期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抗Aβ42的单链抗体,用作包被抗体;并与用Aβ42免疫兔制备的抗Aβ42的多克隆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建立检测外周血Aβ42的ELISA方法.然后,用其检测120例AD患者和120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o,VD)或脑梗死患者、120名健康人血清的Aβ42含量,同时通过重复性、稳定性、回收试验和与国外试剂比对分析进行方法学评价与诊断性能分析.结果 建立的Aβ42 ELISA法检测2份血清标本重复20次的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ble,CV)分别为3.6%和3.5%,重复检测20 d的批间CV分别为6.8%和7.1%;回收率为97.2%~103.1%,线性范围为0.050~2μg/L;在37℃放置6d及4℃保存6个月的活性降低均<12%.与比利时INNOTEST双抗体夹心ELISA β淀粉样肽检测试剂盒平行检测90份标本,自建方法检测Aβ42含量为(0.207±0.039)μg/L,INNOTEST试剂盒为(0.206 ±0.038) μg/L;两种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回归方程为Y=1.011X-0.003,R2=0.979,P<0.01).ELISA检测AD组血清Aβ42为(0.247 ±0.032) μg/L,VD或脑梗死组为(0.173±0.028) μg/L,健康对照组为(0.172±0.032)μg/L;AD组分别高于VD或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q值分别为18.687、18.907,P均<0.01).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Aβ42的临界值为0.212 μg/L,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0.212 μg/L时,ELISA Aβ42诊断VD的敏感度为86.7%(104/120),特异度为90.8%(218/240).结论 建立的AD血清Aβ42 ELISA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重复性及稳定性较好,为A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