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中心性Castleman病(C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单中心性CD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为单一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及淋巴窦大部分消失,滤泡间小血管增生伴透明变性,且插入滤泡中心内;外套层淋巴细胞层次明显增多并呈同心圆状排列。免疫组化示滤泡内CD21阳性的滤泡树突细胞(FDC)增生,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弥漫表达。结论单中心性CD具有典型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特点,但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极易误诊,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深化对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认识,提高腹膜后局灶性CD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8例腹膜后局灶性C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结果 8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腹痛,2例表现为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无症状;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均行手术切除,1例术后复发,历经3次手术,最终死亡,其余病例均治愈,未见复发。结论 腹膜后局灶性CD多无特异症状,临床诊断困难,确诊有赖于组织活检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可望获得根治。  相似文献   

3.
汪路明  胡坚 《浙江医学》2010,32(4):611-611
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或巨淋巴细胞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临床分为局灶性和多中心性两型,病理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三型。Castleman病以胸内纵隔最为常见,也可见于腹腔或颈部等处。由于本病临床上罕见,时有误诊。现将本院2009年4月收治的1例局灶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Castleman病7例,男性4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8岁,局灶型5例,弥漫型2例,均经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7例CD中2例无任何症状;胸部X线上3例表现为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4例表现为肺内小结节;肺扫描3例阴性,4例阳性;气管镜检1例管腔呈外压性狭窄;5例局灶型CD手术治疗效果好,2例弥漫型CD疗效欠佳;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分别误诊为肺癌、肺结核、结节病等。结论Castleman病临床表现复杂,局灶型多表现为强化明显的纵隔内肿块,弥漫型影像学缺乏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应争取早日手术活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腹部胀满不适半年余就诊。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巨大肿块,考虑脂肪肉瘤遂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淋巴滤泡数量增多,套区增宽,生发中心萎缩,滤泡间可见大量的浆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的背景中可见散在奇异形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5、CD38、CD20及CD21均(+),CyClinD1(-),Kappa、Lambda均示部分(+)。确诊为腹膜后Castleman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9个月未见明显复发征象。结论: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较为罕见,对奇异形细胞认识不足,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导致过度治疗。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具有良性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最早由Castleman等报道[1].临床上分为局灶型(Localized CD,L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Castleman 病较少见,容易误诊,现报告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Castleman病7例,男性4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8岁,局灶型5例,弥漫型2例,均经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7例CD中2例无任何症状;胸部X线上3例表现为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4例表现为肺内小结节;肺扫描3例阴性,4例阳性;气管镜检1例管腔呈外压性狭窄;5例局灶型CD手术治疗效果好,2例弥漫型CD疗效欠佳;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分别误诊为肺癌、肺结核、结节病等。结论Castleman病临床表现复杂,局灶型多表现为强化明显的纵隔内肿块,弥漫型影像学缺乏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应争取早日手术活检。  相似文献   

8.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发生于颌面部组织尤其是腮腺咬肌区者较为罕见。2010年3月收治左侧腮腺咬肌区Castleman病患者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Castleman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心慰  李正良 《医学综述》1998,4(3):131-132
<正>Castleman病(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以无痛性巨大淋巴结肿大为突出临床特点的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CD的命名、病理分型、临床特点、转归、预后、治疗原则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认识日趋统一.本文结合文献作一综述:1954年,Castleman报道13例类似胸腺瘤的“局灶性纵隔淋巴结肿大”,组织学特点为淋巴滤泡增生和血管玻璃样变.1972年,该作者发现组织学特征除血管玻璃样变的透明血管型(HV型)外,尚有以浆细胞增多为主的浆细胞型(PC型).本病命名颇多,其同义名有:巨大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血管瘤性淋巴样错构瘤,Castleman淋巴瘤等.1978年以来,欧美对具上述组织学特点(尤其是PC型)的全身淋巴结肿大者又称为多中心性或系统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滤泡性淋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MSCT表现与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Warthin瘤的MSCT表现,并与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的14例进行比较,分析MSCT的诊断价值。结果 29例患者中男25例;单侧单发22例,双侧单发2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1例,共45个病灶,其中75.6%(34/45)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MSCT平扫4例,25例行增强扫描动脉期,6个病灶轻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23个明显强化,其中22例诊断为Warthin瘤。14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中诊断Warthin瘤的有10例,1例诊断为炎症,2例诊断为囊性病变,1例诊断为恶性可能性大。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与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相当,临床考虑Warthin瘤的患者可依据MSCT表现进行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5~2005年期间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有完整资料的Warthin瘤46例,并与同期发生的多形性腺瘤105例对比,就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腮腺Warthin瘤男女发病比例为4.8∶1,平均发病年龄为59.5岁。82.6%位于腮腺的后下极。生长有自限性。细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高,CT检查能对Warthin瘤的诊断提供一些重要的特征。结论:腮腺Warthin瘤多发于老年男性,临床检查结合有效的辅助检查即可确诊,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蔡高玉 《当代医学》2010,16(34):97-97,3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诊断腮腺Warthin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二维超声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点。结果 2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多发生于老年男性腮腺耳下区,二维声像图均表现为Ⅲ型,Ⅰ型13例:均匀低回声被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络状"或"网管状",按压瘤体部分网管状内可见流动细弱点状回声;Ⅱ型2例:均匀低回声区;Ⅲ型6例:Ⅰ型或Ⅱ型合并囊性无回声,即网格状结构或均匀低回声合并囊性无回声。结论作为一种简便的检查方法,高频超声在诊断腮腺Warthin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肺门及纵隔肿块为表现的局灶型纵隔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局灶型纵隔Castleman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诊疗情况,总结其临床表现、外科诊疗和预后。结果 5例Castleman患者中,男1例、女4例,年龄16~30岁。行开胸手术4例,胸腔镜手术1例,病灶位于右肺门、左前纵隔、左后纵隔、右前纵隔和右后纵隔各1例。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行开胸手术为左侧2例、右侧2例,行右侧胸腔镜手术1例,均行纵隔内肿瘤完整切除。随访5~110个月患者均生存、无复发。结论局灶型纵隔Castleman病术前误诊率高,其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手术可行纵隔肿块切除,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经病理学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62例(66个病灶)和多形性腺瘤47例(49个病灶)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DCE)检查.比较腮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以提高超声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患者31个腮腺Warthin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对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1个病灶中1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或下极;2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占80.65%(25/31);3大小多在2.0~3.5 cm之间,占90.32%(28/31);4边界清晰,占100%(31/31);5病灶内部回声低回声、多呈囊实性、或夹有网格状回声,占74.19%(23/31);6内部有不同程度血流信号存在,占77.42%(24/31);7本组半数患者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8.06%(18/3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术前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规范化分析腮腺病灶图像,掌握Warthin瘤的声像图特征,对腮腺Warthin瘤检出的准确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9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通过病理诊断确诊局灶型(localized CD,LCD)患者5例,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患者4例.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3例.9例患者均出现淋巴结肿大,病程1~9个月.5例LCD患者中4例因无痛性包块就诊,1例CT示右肺可见一大小约3.5 cm ×4.0 cm占位.经手术切除,效果较好,随访未复发.4例MCD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如盗汗、发热(低热)、消瘦、乏力、贫血,肝脾大,并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全身多处骨质破坏,月经紊乱等.MCD患者经联合化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Castleman病主要依靠病理学确诊.LCD病变局限,病症较轻,手术治疗后长期生存.MCD病变广泛,常有多系统侵犯,需通过化疗控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Castleman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健松 《中外医疗》2009,32(10):161-162
Castleman病(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疾病。1954年,由Castleman等首先报道,此后对该病陆续有报道。临床上根据肿大的淋巴结分布不同分为局灶型(Localized CD,L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分为透明血管型(HV),浆细胞型(PC)和混合型(Mix)。由于该病术前早期诊断较为困难,CT增强扫描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主要有赖于组织病理检查和淋巴结活检,手术切除病灶对LCD预后良好。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结合文献对近年来该病研究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Castleman病的组织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本组男3例,女4例;年龄16—36岁,平均26岁,临床上6例为局灶型,1例为多中心型,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6例,混合型1例。结论Castleman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在Castleman病的诊断中无特异性标记,但可帮助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249例腮腺区肿块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期望提高对腮腺区肿块的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方法:对本院1995-2004年收治并手术的249例腮腺区肿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1例腮腺区肿块经1次手术治愈.17例多形性腺瘤(其中5例术前已多次复发)和6例Warthin瘤复发,良性肿瘤复发率为11.3%.37例恶性肿瘤中,7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8.9%.结论:腮腺区肿块的正确诊断以及术中冰冻切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腮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对预后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本研究报告2例局灶性Castleman病(local Castleman’s disease,LCD),结合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LCD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从1994年至2009年收治的2例LCD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有轻度局部压迫症状,1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呈单个淋巴结增生,淋巴结最大径4~4.5 cm,其中1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腹膜后。经术后病理确诊,均为透明血管型。1例患者出现血尿(++),尿蛋白(+),17-OH1、7-KS类固醇增高。2例患者均行肿物切除术,术后无肿瘤复发。结论 LCD主要表现为单一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以透明血管型为主,多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仍靠病理。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