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应以保护文化个性为根本,实施保护、管理、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尤其要通过支持创业启动、打造国际品牌、推动旅游开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措施,以此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对于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遇到了巨大挑战,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威胁,所以产业化传承模式被逐步运用到文化传承过程。本文从文化演变和传承出发,在分析现有传承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适宜通过产业化运作来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议论纷纷的背景之下,提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能够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观点。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具有扬弃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化运作模式等多方面的意义,还有着深刻的学术探讨价值。通过制定产业化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多种途径,能够加快实现宜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城镇化冲击、自然传承制度落伍、受众范围缩小、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非遗工作正迎来国家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复兴、文化消费市场爆发式扩大的战略性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通过健全反哺机制、建立产业化传承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灵活运用"文化例外"原则等措施,有效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5.
杜芳  周文杰 《理论界》2010,(9):147-14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热点问题,赵本山把辽宁二人转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起来,以辽宁铁岭二人转为个案,研究赵本山如何把铁岭二人转这种非物质文化转化成文化产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培育与实施找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表现形式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不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市场并进行商业化经营,关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自身.只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原来走市场的继续走市场,原来不曾走过市场的尽量不要走市场,而介乎于两者之间者在进入市场时如果能谨慎从事,通常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确有矛盾的一面,但只要将"保护"与"开发"工作分开来做,就很容易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可以说,"分别实施"是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文化产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但是也面临着产品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政府必须大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消费服务市场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毁和濒危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已成为当今一项重大课题.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有关工具实物以及文化空间的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要通过人格化载体、物化栽体、文化空间栽体、产业化载体等有形的物质裁体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承载着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存在的,只有在动态的传播过程中才能保持其文化活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纵向传播以及横向传播中都面临着逐渐萎缩的局面,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其原生的文化意义也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与通过传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多元文化对话的目标背道而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资源范围,因此它的传播应更多地选择公益性传播模式,产业化的传播模式也应避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掠夺式开发。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文化产业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昕 《东岳论丛》2011,32(4):112-11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业化运作既要受产业发展因素的影响,又与其作为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准公共品性质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的这种复杂性决定其在具体实践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所以,就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文化产业进行评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戴魁  张翼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205-208
河北省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实现河北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内丘纸马艺术的发掘与保护过程中成功的一些做法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得与失,以期对我省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3.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理论认识的薄弱,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概念及其基本原则认识模糊.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有关"非遗"保护的一些提法与"非遗"观念和基本原则不符、对"非遗保护"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对"非遗"保护主旨的把握还不够准确等问题,亟待遵循保护理论及原则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力度的加大,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正在被充分挖掘,其作为国家重要文化资本的属性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在繁荣的保护和开发背后,诸多“非遗”资源仍面临消亡困境.产业化是“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依然面临系统性缺失,集中表现在思想、人才、资金、技术和法律制度等方面,亟待深刻反思、客观分析和科学建构.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保护,原因在于传承链条的脱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充当"演员"和"观众",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同时非物质文化可以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濒临失传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扶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化是一种必然的历史性选择.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台湾霹雳布袋戏的产业特征,研究得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步骤,此外提出对待这类特殊遗产在创新与原真、复制与现场的争论中应秉持多一分的现实认可与宽容.  相似文献   

19.
冯小琴 《兰州学刊》2012,(3):193-197
"大兰州文化圈"域内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文化圈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梳理,准确把握它们的特征,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也是树立独特区域文化形象,实现区域文化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在文化经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河南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需要对非遗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转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着力点在于集聚化、创意化、传媒化、品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