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视网膜干细胞已在多种脊椎动物眼内发现,但目前对人类视网膜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尚知之甚少。目的:探讨人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及分化潜能。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3/2006-0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完成。材料:人胚胎神经视网膜来源于4例流产胎儿。方法:分离胚胎眼球神经视网膜,经胰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左旋谷氨酰胺的无血清高糖DMEM/F12培养基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收集培养第1~3代的细胞克隆球体,接种到右旋多聚赖氨酸及层粘连蛋白预包被的6孔细胞培养板内,培养7d后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前后的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分化细胞特性。结果:部分人胚胎神经视网膜细胞呈神经球体样悬浮生长,细胞球体边界清楚,折光性强,表达视网膜前体细胞标签巢蛋白;将其接种到分化条件下培养7d后,细胞体积增大,变扁平,呈梭形、多角形,伸出大小不等的细胞突起,大部分细胞表达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分子标签βⅢtubulin和胶质细胞标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量细胞表达光感受器标签视紫红质。结论:人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在胎牛血清联合右旋多聚赖氨酸、层粘连蛋白特定诱导条件下,可以向视网膜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尚不能确定哺乳动物的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也来源于迁移的神经嵴干细胞.目的:了解哺乳动物颌突前体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分化方向,探讨外胚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分化表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E9.5,E10.5,E11.5,E12.5d期间,SD大鼠颅面部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分子表达谱及其变化.结果与结论:颌突的前体细胞表达多谱系标志,包括某些神经谱系的标志以及中胚层来源的标志,随着发育的进行,神经谱系标志下调,而中胚层谱系的标志出现或上调,提示该群细胞分化活跃,具有干细胞的特点;此外在该群细胞中检测到始终有3%~4%的细胞表达神经嵴干细胞特异性标志CD57和P75,提示哺乳动物外胚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在定居后逐渐分化的同时,仍以某种机制维持自身数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背景:周围微环境能够调节胚胎干细胞在体外的诱导分化情况,可能与多种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作用有关.目的:观察局部微环境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10/2006-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孕13.5 d的C57BL/6昆明鼠6只,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携带LacZ标记基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取孕鼠胚胎,采用组织块消化法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丝裂霉素C处理得到滋养层细胞.将携带LacZ标记基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株S8解冻复苏,加入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的高糖DMEM培养基体外扩增培养,将细胞克隆吹打成单细胞悬液,加到滋养层细胞上,在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胚胎干细胞传代后,再加入含全反式维甲酸的高糖DMEM培养基,以单纯加入高糖DMEM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调整细胞浓度为3×108L-1,吹打法悬浮培养48 h,收集悬浮液,反复离心去上清,移入铺有明胶的培养皿中,培养9 d.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变化,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胚胎干细胞在含有白血病抑制因子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能够保持未分化状态,克降生长良好:换用含全反式维甲酸的高糖DMEM培养基悬浮培养后,4.0~5.0 h聚集成团,形成圆球状的类胚体.加入全反式维甲酸的诱导组内胚层细胞呈多边形且数量较多,对照组内胚层细胞呈长梭形且数量少.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巢蛋白,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微管相关蛋白2呈弱表达,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可保持末分化状态,具有不断增殖的能力,经白血病抑制因子与全反式维甲酸两步诱导后可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外诱导培养外周血来源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加有胎牛血清(fetal blood serum,FB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 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和KDR的表达情况。通过荆豆凝集素-1(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1,UEA-1)结合试验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lowdensitylipoprotein,acLDL)吞噬试验确定其内皮细胞功能。结果培养过程中可观察到典型的内皮细胞。培养7天后,粘附细胞表达CD34和KDR,阳性率分别为29.5%±9.9%和33.8%±9.2%。粘附细胞的UEA-1结合试验和acLDL吞噬试验均为阳性。结论从成人外周血中可分离到EPCs,并能在体外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是获得EPCs移植和体外组织工程技术所需要的足够EPCs数量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对内皮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内皮前体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磁场组。磁场组细胞于培养第5天后给予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直至培养终点。细胞增殖活性采用MTT法测定,用流式细胞仪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NOS,表达阳性细胞。结果从磁场作用第5天开始,磁场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磁场作用第3天时,磁场组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NOS,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种增高趋势持续至培养终点。结论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促进大鼠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胰岛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一条新途径,可避免胰腺供体匮乏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问题。本文对有关胰岛干细胞的来源、诱导分化及其分子标记物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7-06/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ancreatic,stem cell,differentiate,mark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7-06/2006-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胰岛干细胞,诱导分化,分子标记物",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胰岛干细胞的来源、诱导分化及其分子标记物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相关文献,3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1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1篇文献中,6篇涉及主要概念,15篇涉及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来源及其诱导分化,9篇涉及胰岛干细胞的分子标志,2篇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资料综合: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胰腺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能在体内分化成导管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外分泌腺胞等特定胰腺组织细胞型,并具有无限分裂和永久自我更新能力。胰岛干细胞的来源、诱导分化及其分子标记物等研究对糖尿病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表明:胰岛素分泌细胞主要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如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巢蛋白阳性胰岛前体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脏干细胞等的诱导分化,也可利用基因工程获得。胰岛干细胞的分子标志对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有重要意义,目前所使用的主要分子标志主要有PDX-1、巢蛋白、角蛋白19、角蛋白20、神经原素3、9.5蛋白基因产物等,可用于胰岛干细胞鉴定、分离及纯化。结论:胰岛细胞及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发展迅速,胰岛干细胞的来源及鉴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必将能够在体外培育出数量充足的胰岛细胞供移植之用。  相似文献   

7.
学术背景:近几年采用胰岛细胞或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一些疗效,但仍存在供体匮乏和免疫排斥两大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成为胰岛样细胞。 目的:分析总结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8/2007-08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insulin secreting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8/2007-08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08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2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由于胰腺和神经系统具有相似的发育控制机制,目前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可能是胰腺发育的关键信号。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凶子将其诱导成为nestin阳性细胞,该细胞在添加含有胰岛细胞赖以生存的条件培养液中为适宜微环境,将被进一步诱导为胰腺样细胞。②目前针对胰岛素样细胞的鉴定与功能学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细胞形态学观察是否有类似胰岛样细胞团的聚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的表达;用RT—PCR法对诱导后细胞的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基因表达测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索释放试验来研究诱导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自囊胚内细胞团分离培养患者自身的胚胎干细胞并将其诱导分化为目的细胞可用于特定疾病的治疗。实验采用昆明小鼠3.5d囊胚分离培养胚胎干细胞,并将其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前体细胞。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完成。①选取妊娠3.5d昆明雌性小鼠123只,至13.5d时取11只用于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制备。剩余112只妊娠3.5d小鼠冲胚后,挑取扩展充分、囊胚内细胞团明显的囊胚采用胰酶 乙二胺四乙酸机械法分离培养胚胎干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Oct-4免疫荧光染色鉴定。②在细菌培养皿的盖上用不含人重组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胚胎干细胞培养液制备液滴,选取生长旺盛、形态典型的胚胎干细胞集落,采用胰酶 乙二胺四乙酸机械法悬浮培养4d,形成拟胚体,行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③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前体细胞,首先需要L-多聚赖氨酸和纤维粘连蛋白包被培养皿,然后用ITSFn筛选液(含5mg/L胰岛素、50mg/L转铁蛋白、30nmol/L亚硒酸钠、5mg/L纤维粘连蛋白的DMEM/F12培养液)筛选巢蛋白阳性细胞6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扩增及初步诱导6d,再以烟碱诱导功能成熟的胰岛素前体细胞27d。应用DTZ染色、Insulin免疫荧光染色对诱导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将扩展充分的囊胚放置在饲养层上4d后,可见囊胚内细胞团自透明带中孵出,呈柱状生长,中央颜色深于周边,并将周边的饲养层细胞推开。胚胎干细胞传代后呈典型的克隆样生长,相差显微镜下折光性强。②胚胎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Oct-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两种染色均呈阳性表达。③拟胚体的形成及向巢蛋白阳性细胞的诱导:胚胎干细胞悬浮培养4d可形成拟胚体,经ITSFn筛选6d后可见90%巢蛋白阳性细胞。④巢蛋白阳性细胞向胰岛素前体细胞的分化:烟碱诱导6d后,上皮样细胞增多,细胞逐渐密集形成类胰岛样组织。诱导10dDTZ染色可见集落的边缘细胞被染成腥红色。诱导27dInsulin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染色阳性细胞团簇。结论:采用昆明小鼠3.5d囊胚成功分离培养胚胎干细胞,并可以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一系列研究表明,腹侧中脑多巴胺能前体细胞可在体外经人工诱导分化为大量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望用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但是其分子特征尚不明了.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得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12/2008-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脑肿瘤研究室以及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完成.材料:健康成年近交系Wistar孕鼠(>36代),体质量约300 g,用于中脑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取材培养胎鼠腹侧中脑细胞,先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扩增,而后用L-抗坏血酸-2-磷酸酯倍半镁盐诱导其分化.分别于诱导前和诱导后第4天,第7天抽提RNA后利用Affymetrix基因芯片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基因的表达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多巴胺能前体细胞诱导分化后形态变化.②常见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基因在诱导分化前后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前体细胞可在体外被大量诱导分化成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并且不同程度地表达多种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基因乙醛脱氢酶1 A1亚家族、钙结合蛋白1、多巴脱羧酶,多巴胺转运体、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通道、囊泡单胺转运体2.随着细胞诱导分化的进行,这些标记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其中显著上调的标记基因为钙结合蛋白1,而显著下调的标记基因为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通道.结论: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大量诱导分化成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的主要源自中脑腹侧被盖区(A10)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学术背景:近几年采用胰岛细胞或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一些疗效,但仍存在供体匮乏和免疫排斥两大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成为胰岛样细胞.目的:分析总结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8/2007-08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insulin secreting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8/2007-08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素分泌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08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2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由于胰腺和神经系统具有相似的发育控制机制,目前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可能是胰腺发育的关键信号.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将其诱导成为nestin阳性细胞,该细胞在添加含有胰岛细胞赖以生存的条件培养液中为适宜微环境,将被进一步诱导为胰腺样细胞.②目前针对胰岛素样细胞的鉴定与功能学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细胞形态学观察是否有类似胰岛样细胞团的聚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的表达;用RT-PCR法对诱导后细胞的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基因表达测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试验来研究诱导后胰腺细胞的功能.结论: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成胰岛样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糖尿病细胞治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方案.经过诱导分化所得到的胰岛样细胞,其胰岛素分泌量远小于正常胰岛细胞,因此目前急需解决在体外高效诱导且符合人生理的胰岛细胞,并将其安全移植入人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损伤后皮质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新生7d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24只)、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模型组(24只)和HIE+针刺组(24只),3组均于建模后第3,7,14,28天处死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巢蛋白(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结果 正常SD大鼠生后早期的皮质存在一定数量的Nestin阳性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缺血缺氧后,新生SD大鼠皮质损伤区及其周围、对侧镜区出现Nestin阳性细胞增多,并以病灶边缘更加突出,伤后3d达高峰,HIE+针刺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并使高峰时间延长,高峰期推迟,至伤后28 d各组无差异。结论 针刺可促使新生SD大鼠缺血缺氧性损伤后皮质神经干细胞增多,高峰期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获得足够数量和较高纯度小鼠胰岛的分离及纯化方法,为进行小鼠的胰岛移植提供实验条件。方法:将6-8周,体质量25-30g的雄性C57BL/6小鼠腹腔麻醉后结扎胆总管,采用胶原酶Ⅴ逆行灌注、原位消化、Ficoll-400梯度离心并用无菌的毛细吸管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分选胰岛,双硫腙(DTZ)染色鉴定胰岛细胞。体外培养胰岛单细胞,并于第3、8、24天观察胰岛形态。结果:采用该法分离纯化后,每只小鼠可得到390±20个胰岛,胰岛呈圆形或团块状,直径50-150μm,形态完整,折光性好,纯度达85%以上,24d后在培养皿内铺成单个细胞。结论:本研究所用逆行灌注、原位消化及Ficoll-400梯度离心分离、纯化胰岛细胞的方法省时、高效,培养的胰岛细胞活性好,适合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Cell transplantation is an innovative technology that involves the implantation of a variety of myogenic and angiogenic cell types. The transplanted cells proliferate and augment left ventricular performance and therein ameliorate the heart failure symptoms. The concept of 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followed the footsteps of angiogenesis starting as bench side research. The latter half of the decade sa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otential mechanism to a promising therapy for ischemic heart failure. More than 150 patients have been treated with cellular transplantation worldwide. This novel applic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revolultionalize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相似文献   

14.
中药诱导脑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其增殖分化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环境信号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成年脑组织内也发现了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改变了以往中枢系统不可再生的理论。中药能够有效地诱导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为神经再生治疗策略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向,并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中显示出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15.
人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周血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分离、培养、分化及鉴定方法,探索EPCs体外扩增所需的条件。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MNC),接种在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在加有EGM-2-MV-SingleQuots的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于培养第7天选择免疫荧光(Dil-acLDL/FITC-UEA-1)鉴定培养所得的细胞是否具有EPCs的特征。结果MNC在培养的第2天开始出现成簇现象,第4天细胞由圆形转变为梭形贴壁细胞,呈条索状或管状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双染色阳性的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结论人外周血MNC在体外经适当条件的培养,完全可以分化成EP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节苷脂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的作用。方法: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传代纯化后,分别在无血清、无外源性生长因子、含2%t327的Neurobasal-A培养基及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添加脑源性神经节苷脂作为诱导物,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在无血清、无外源性生长因子、含2?7的Neurobasal-A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节苷脂能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其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胞体逐渐变小、折光性增强,突起逐渐增多、延长,部分细胞间可见突起连接、细胞核和核仁;诱导第5d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显示,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Nestin染色阳性,同时部分细胞可见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染色阳性,而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Nogo-A染色阴性。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节苷脂的这种诱导、分化作用明显被抑制,表现为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Nestin、NSE及GFAP染色均为阴性。两组对照组细胞形态无变化、上述染色均为阴性。结论:脑源性神经节苷脂具有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成为神经前体细胞的作用,这种作用不需要外源性生长因子存在,血清可抑制这种作用,脑源性神经节苷脂在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体外培养并诱导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心肌细胞的替代治疗提供新的来源。方法 采用消化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ADMSCs,对第3代细胞进行免疫化学鉴定和5-氮杂胞苷(5-aza)诱导,于诱导后第7、14、21和28天行免疫化学鉴定.并测定GATA4和Nkx2.5表达和心房利钠肽(ANP)含量。结果 人脂肪中含有梭形细胞,CD44、CD13、CD105阳性表达,而CD45、CD34、HLA-DR、Ⅷ因子阴性表达。诱导后细胞排列方向一致.部分细胞聚集成团;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和心肌肌钙蛋白T呈阳性表达。有GATA4和Nkx2.5的表达及心房利钠肽的分泌。结论 成人脂肪组织中含有问充质干细胞,且可在5-氮杂胞苷诱导21d后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2-甲氧基雌二醇对骨髓瘤细胞系CZ-1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观察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骨髓瘤细胞是否具有直接的诱导分化作用.以自行建立的、能分泌λ轻链蛋白的骨髓瘤细胞系CZ-1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瑞氏染色观察其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ME2作用后细胞表面标志CD49e的表达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λ轻链蛋白浓度.结果表明CZ-1细胞经0.1-0.5μmol/L 2ME2作用72小时后细胞形态向成熟发展,见核浆比例降低,核仁减少或消失,染色质变得更粗糙更致密;细胞表面标志CD49e表达率明显上调,并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0.1和0.5μmol/L 2ME2处理72小时后,CZ-1细胞分泌λ轻链蛋白分别由29.3±2.77 μg/ml增至35.97±2.6μg/ml(P<0.05)和增至79.67±1.88μg/m1(P<0.01),显示浓度效应依赖关系.结论较低浓度2ME2能促使CZ-1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2ME2这一作用的发现能为骨髓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In vitro, C‐reactive protein (CRP) impair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 function;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CRP on EPCs in vivo is unclear. We determined whether EPC function is impaired in adults with elevated plasma CRP concentrations, independent of other risk factors. EPCs were harvested from 75 adults (43 males, 32 females): 25 with low CRP (<1.0 mg/L); 25 with moderate CRP (1.0–3.0 mg/L); and 25 with high CRP (>3.0 mg/L). The capacity of EPCs to form colonies (colony assay), migrate (Boyden chamber), release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 (ELISA) and resist apoptosis (active caspase‐3) was determin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RP groups in EPC colony formation (CFU), migration (AU) or the ability to releas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pg/mL): low (13 ± 3 CFU; 1255 ± 100 AU; 126 ± 24 pg/mL); moderate (11 ± 3 CFU; 1137 ± 85 AU; 97 ± 14 pg/mL); and high (13 ± 4 CFU; 1071 ± 80 AU; 119 ± 22 pg/mL) CRP. Staurosporine‐stimulated activation of caspase‐3 was also similar between the low (2.3 ± 0.2 ng/mL), moderate (2.1 ± 0.3 ng/mL), and high (2.2 ± 0.2 ng/mL) CRP group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levations in plasma CRP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EPC function. EPC dysfunction may not play a role in CRP‐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