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城市贫困线与政策目标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世界各国的贫困线有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两种.发达国家大都采用相对贫困标准,即要让贫困者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保证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发展中国家大都采用绝对贫困标准,我国的低保线也属于绝对贫困标准,低保金主要考虑的是家庭食品开支.基于相对贫困标准和绝对贫困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城镇社会必然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收入高于绝对贫困线但低于相对贫困线,即相对贫困人口.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贫困的显著特征是绝对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而相对贫困人口则不断扩大.由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两极化特征非常明显,因此相对贫困人口的规模要远远超过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在相对贫困线标准下,居民的社会政策受益和财富拥有状况比绝对贫困线下的居民要复杂得多.因此,一旦采用相对贫困线标准,那么政策目标群体定位(资产调查)方法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贫困问题与当代中国的贫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贫困问题的明显特征是:1.中国社会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2.相对剥夺感强烈;3.贫富差距过大;4.中国的贫困问题还有很大的生长潜力;5.中国贫困者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贫困现象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负面效应是:1.限制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2.阻碍着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3.诱发了社会不公现象的生成;4.不利于民主化建设进程的推进;5.不利于现代文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贫困度量的国际探索与中国贫困线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昕 《天津社会科学》2011,(1):56-62,65
由于贫困是一种具有社会建构性的概念,如何度量贫困成为国际社会政策学界和扶贫领域中的难题之一。基于"生计维持"和"基本需要"的概念,"绝对贫困"长期以来一直是贫困度量的概念基础,其度量程序首先是衡量物质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最低水平,然后测定维持这一水平的生活所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然而,贫困具有相对性,即贫困者在物质和社会生活的条件上处于一种相对于他人的匮乏状态。相对贫困的度量大多采用平均收入比例法,即当地民众平均收入之下的一个比例。无论是基于"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概念,中国的贫困线都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可以为个人带来经济价值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是相对贫困治理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相对贫困者在社会网络等级结构中的较低位置、自我与其他行动者之间强关系性质突出、网络中关系的位置强度不足,其社会资本呈现出范围狭窄、类型单一以及纵向上升空间有限的特点。在探索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背景下,促进相对贫困者社会资本的积累应该三管齐下: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对象性与阶段性公平,以缓解相对贫困者的结构劣势;开展社区共同体建设,将关系理性渗透到社交网络之中;增加相对贫困者扩展社会资本的能动性,并培养富裕群体的亲社会理念与行为,拉近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5.
刘敏 《兰州学刊》2010,(7):106-108,113
论述香港贫困问题中关于贫困标准、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如下观点:香港可设立基本与非基本两个贫困线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从而在保障底线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柔性调节;应当把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别反映香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不同状况;导致香港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的,香港的贫困问题属于丰裕社会中的结构性贫困,与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性贫困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要想正确理解什么是“绝对贫困化”,就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贫困”。而要搞清什么是“贫困”,就必须首先把握住什么是区别贫富的根本标准。本文将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来说明仅仅用生活资料来区分贫富是极不完全的,进而说明工人阶级在贫困线以下的生活状态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绝对贫困化”的社会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吴忠民 《东岳论丛》2006,27(2):5-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群体(以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为主)的基本状况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明显的进步,但由于“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的时代条件及中国渐进型改革中的失误等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呈现弱势化趋向。其弱势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劳动权利的维护处在十分弱化的状态之中;令人担忧的社会保障状况;劳动技能总体水准下降;程度不同的边缘化等。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的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占据突出的位置;二是与特定的阶层结构化过程密切相联;三是其弱势化有进一步加重甚至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势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其可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发展的意义,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严重削弱经济的拉动力,危害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等。应对之策主要是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矫正“原始积累不可避免”、“国家财力不堪重负”、“重视社会公正会妨碍效率”等错误观念,注重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础生存权利,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弱势群体基本特征及其深层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弱势群体总量逐渐增大,他们同时承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边缘化日益明显但整合性较弱,相对剥夺感比较强烈,社会风险承受力脆弱。弱势群体问题正在对中国社会造成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使社会公正原则受到了挑战甚至严重的侵蚀,降低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制约了社会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限制了弱势群体成员的潜能开发,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均衡发展。由于信仰天平的倾斜,弱势群体易受非法组织和邪教组织利用,如果在体制内不能给弱势群体建立正常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机制,势必对转型期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在国家转型过程中多种经济类型共存,贫困类型具有多样与不均质特征。由于大多数贫困者不具有专业职业技术能力,不适应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新经济结构,从事低薪职业或者处于失业状态,他们逐渐沦为社会底层。国家没有从贫困的结构前提着手对贫困者实施救助,导致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仍然很少,长此以往必然使绝对贫困和长期贫困者数量增加。近三十年经济改革完成,确保各阶层代际再生产的分层因素不断增加,社会岗位在俄罗斯阶层的代际流动中起到关键作用。贫困者职业类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他们实际正流向社会底层,当前的阶层流动模式会逐渐把国家拽出机会平等的理想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与我国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李强 《学术界》2004,(4):7-22
通过剥夺理论研究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对农民工的绝对剥夺、相对剥夺、多阶剥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探索针对中国农民工的剥夺具有怎样的新特点,造成何种社会后果以及怎样避免冲突型社会后果等问题.迄今绝对剥夺还是主要问题,但随着绝对剥夺程度的逐步降低,相对剥夺问题地位会上升.绝对剥夺程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稳定.不稳定常常发生于经济发展、民权意识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